德意志法哲学系列之一 本书简介: 内容简介自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被发现以来,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围绕“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间的所谓裂隙进行的,它们认为青年马克思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家,而老年马克思则是极少关注其狭隘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外的任何东西的决定论者。阿维纳瑞先生却主张,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间的这样一种裂隙并不存在。他通过详尽地研究马克思全集关于社会与政治思想的论述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作者简介: 张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著有《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通德文、英文,译有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即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缘起/ⅰ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 英文版序言/ⅰ 中译本说明/ⅰ 导论/ 第一章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再思考/ 1?1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影响/ 1?2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前提/ 1?3国家与市民社会/ 1?4阶级结构与现代社会/ 1?5财产/ 1?6无产阶级的社会:“真正的民主制”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无产阶级:普遍的阶级/ 2?1作为异化的国家/ 目录: 缘起/ⅰ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 英文版序言/ⅰ 中译本说明/ⅰ 导论/ 第一章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再思考/ 1?1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影响/ 1?2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前提/ 1?3国家与市民社会/ 1?4阶级结构与现代社会/ 1?5财产/ 1?6无产阶级的社会:“真正的民主制”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无产阶级:普遍的阶级/ 2?1作为异化的国家/ 2?2官僚阶级:虚假的普遍性/ 2?3无产阶级/ 第三章劳动人/ 3?1意识与社会/ 3?2劳动、历史与政治经济学/ 3?3社会人/ 第四章异化与财产/ 4?1唯物论前提/ 4?2异化与财产形式/ 4?3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分工/ 第五章实践与革命/ 5?1先驱/ 5?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第六章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辩证法/ 6?1历史起源和理论模式/ 6?2资本主义的普遍性/ 6?3变革的辩证法:股份公司与合作社/ 第七章法国革命和恐怖:政治革命的成就与局限/ 第八章新的社会/ 8?1普选制与“国家的扬弃”/ 8?2社会主义阶段/ 8?3巴黎公社:必然的失败/ 结语当前的末世论/ 参考文献/ 索引/前言《马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是当代以色列哲学家阿维纳瑞的代表作之一,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68年出版,至今已再版15次。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几乎成了西方研究马克思的学者必读的重要参考书目。作者凭借翔实的文献资料,从学理的层面深入独到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阶级与革命、理论与现实、异化与财产等主题的思想。 本书的核心主张在于,马克思的学说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的综合产物,是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转变性方法”——从叙事方式上讲,是把黑格尔哲学的《马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是当代以色列哲学家阿维纳瑞的代表作之一,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68年出版,至今已再版15次。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几乎成了西方研究马克思的学者必读的重要参考书目。作者凭借翔实的文献资料,从学理的层面深入独到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阶级与革命、理论与现实、异化与财产等主题的思想。 本书的核心主张在于,马克思的学说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的综合产物,是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转变性方法”——从叙事方式上讲,是把黑格尔哲学的主词与谓词加以颠倒,从存在论上讲,则是把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论与唯物论加以颠倒——再次创造性地运用于黑格尔思辨体系以批判和改造社会现实的结果。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立场从早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直到晚期的《资本论》都是贯彻始终的,从未改变,只是做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主张,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具有系统的“结构性”,马克思只有一个,不存在“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严格区分。本书还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以及他们各自的著作)区别对待,认为“他们在家庭背景、教育和生活态度方面存在种种差别”,以努力塑造或还原一位哲学家的马克思,而不是革命家的马克思。 作者的学术见解未必能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认同,但作者对马克思经典文献和生平资料的熟稔,对马克思思想体系高屋建瓴的系统把握和鞭辟入里的透彻剖析是无可否认的。作者擅长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却又时时紧扣文本,对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体现了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渊博的学术积累。此外,作者文风简洁明快,畅快淋漓,读起来实在是一种享受,反觉得翻译败坏了原始文本的美感。也许正是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典吧。 最后,在术语的翻译方面,根据作者要把西方的马克思研究从“冷战余殃中解脱出来”的宗旨,译者原本打算将materialism的通常译法“唯物主义”或“唯物论”改译为“物质主义”或“物质论”,并将idealism的通常译法“唯心主义”或“唯心论”改译为“观念主义”或“观念论”,但这一改动还将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重要概念的改译,如此一来,新添的混乱或许会比业已造成的、又约定俗成的混乱更多,遂作罢。此外,在引文的翻译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引文均主要引自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和1986年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引文略有改动,且个别地方与作者提供的英译文有所出入,但不构成重要的理解偏差。特此说明并真诚致谢! 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得到了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的关心指导和鼎力相助,特此致以由衷的谢意。本书的问世凝结了倪江云和王玉茂两位编辑以及丛书主编黄涛博士的辛勤汗水,特此致谢! 由于译者水平的限制,迻译的纰漏和讹误必定不少,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的核心主张在于,马克思的学说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的综合产物,是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转变性方法”——从叙事方式上讲,是把黑格尔哲学的主词与谓词加以颠倒,从存在论上讲,则是把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论与唯物论加以颠倒——再次创造性地运用于黑格尔思辨体系以批判和改造社会现实的结果。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立场从早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直到晚期的《资本论》都是贯彻始终的,从未改变,只是做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主张,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具有系统的“结构性”,马克思只有一个,不存在“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严格区分。本书还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以及他们各自的著作)区别对待,认为“他们在家庭背景、教育和生活态度方面存在种种差别”,以努力塑造或还原一位哲学家的马克思,而不是革命家的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