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国学经典跟我读:诸子百家


作者:侯会     整理日期:2016-04-22 15:17:45

★人人都能轻松读懂的国学入门读本,艰涩难懂的经典不再遥不可及;“映雪堂国学讲读丛书”是一套讲解国学经典的普及性读本。本册《国学经典跟我读:诸子百家》是丛书的第二本,对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九流十家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作者侯会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他在书中除了介绍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代表人物等,还选取各个流派的精华内容、核心段落,用轻松通俗的语调边读边讲。意在为读者朋友搭起一座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
  侯会老教授为你带来的不是那些碎片化的国学常识,而是以“经部”“子部”“史部”一步步系统地为你介绍国学经典。当你读完《国学经典跟我读:儒家十三经》《国学经典跟我读:诸子百家》《国学经典跟我读:历史典籍》这3本书之后,你将对国学中的精华内容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作者简介:
   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学五千年》系列及《讲给孩子的文学经典》系列,此外尚有《水浒源流新证》《水浒西游探源》《食货金瓶梅》《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四书语录》等。“百家讲坛”、“超星名师讲坛”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其中《中华文学五千年》曾荣获“全国优-秀图书奖”,被选入“希望书库”,并列入教育部“中华文史知识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书目”。在台湾,也有不止一所中学把它定为国文(即语文)搭配教材。
  目录:
  。
  所谓“七略”,是把图书归为六类,分别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连同带有总括性质的“辑略”,统称“七略”。——可惜《别录》《七略》都没能保存下来。
  幸而东汉班固著《汉书》时,把《七略》的内容抄进《艺文志》,保存了该书的精华。我们注意到,《七略》中的“诸子略”,便是对诸子著作的大检阅,涵括十家,依次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不过班固认为小说家不入流,因而便有“九流十家”的说法。
  每家又有若干代表作品,总共一百八十九部(“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多篇。可惜这些书大部分已经佚失无存。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汉书·艺文志》的“抄袭”,我们对汉以前中国图书浩如烟海的盛况,可能一无所知。我们不能不感谢班固有意无意当了一回“文抄公”!
  三
  本书在写作上,仍然遵循几条自拟的原则。
  一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重要的诸子经典,在本书中各用一辑的篇幅介绍。而《庄子》一书无论思想、艺术,都达到先秦著作的巅峰,是诸子中的奇书,故在书中独占两辑的篇幅。至于余下各家——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等,则总为一辑、点到为止。连同不在诸子范畴的兵家,也捎带在本辑中说上两句。
  每辑又分为一二十节,各节独立成文又相互连贯,以避免长篇阅读带来的疲劳。
  二是内容取舍,兼顾理、趣。诸子之作属哲学范畴,理论阐释多,一些玄而又玄的论述、似是而非的术语,充斥其间。本书在介绍这类内容时,尽量取精择要、删繁就简,以能申明诸子观点为度,避免连篇累牍的枯燥引述。凡有征引,必有注释解说,务求平实明了。
  此外,诸子说理又有具体生动的一面,多以历史故事、寓言传说相佐证。本书对此每有引述,以增阅读之趣。
  三是在叙述语言上,仍保持前书的特点,追求平易、多用口语,力避“学术腔”;努力营造围炉夜话的亲切氛围。——当然这一切只是理想状态,本书还做得很不够。
  旧时北京天桥撂地摊、耍把式的有句开场白:“光练不说傻把式,光说不练假把式!”——多说无益,就请各位打开书本,跟我们一起读经典!第一辑《老子》:言尽五千,道法自然
  老子姓什么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那个“老子”,是人称“老聃”的这位先生。
  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聃(dān)”是谥号,也就是名人显贵死后被授予的名号。“聃”字的本义是耳朵又长又大,聪明的画师替老子画像,肯定会注意到这一点。
  至于那个“老”字,大多数人认为是尊称。不过也有人说,老子姓“老”不姓“李”,春秋时李姓还没诞生呢,姓“老”的倒能找出几位。有一位老莱子,是个大孝子,七十岁了,还穿着彩衣在父母跟前跳跳蹦蹦。此外,还有人说老子跟太史儋(dān)是同一个人,不过都是猜测罢了。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年长二十来岁。相传他在周王室的图书馆做典守官(“周守藏室之史也”),有条件读尽天下典籍,因而他的学识修养无人能比。要不怎么孔子也去向他请教呢!
  后来周室衰颓、内乱不断,图书典籍也散失了不少。老子深感失职,索性辞官不做,骑了青牛出函谷关,准备西游。把守函谷关的令尹名叫喜,早就闻知老子的大名,此刻拦住他说:您就要退隐了,干吗不写点东西留下来呢?
  老子也早想把自己对世事和人生的思考记录下来,“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五千字的大作,就是我们见到的这部《老子》,又叫《道德经》。
  若在今天,五千字的文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可老子写下的这五千字,被后辈学者研究了两千多年,也还没有钻研透!这下你该明白人们为什么尊崇老子,连孔子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消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讲的。孔子到洛邑“问礼于老子”,老子回答:你问的这些东西有点过时啊,那些讲求“礼”的圣人,连骨头都烂没了,只留下些言词罢了。君子赶上好时机呢,就乘高车、做大官,赶不上机会呢,就像蓬草一样,被风吹到哪儿就落到哪儿算了。我听说,高明的商人把宝货藏起来,总像一无所有的样子;高尚的君子修养深厚,外貌却大智若愚。您啊,要去掉傲气和欲念,收起踌躇满志和想若非非,这些都无益于人的身心。这就是我要告诉您的。
  老子把孔子送出门,又找补说:我听说富人送人钱财,仁人送人善言。我不富有,但还算个仁人,就送您两句善言吧:喜欢议论别人的,无疑是耳聪目明、明察秋毫,可离死就不远了。爱揭人短儿的,能言善辩、无所不知,可就快陷入危险了。您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是爹娘给的;您的生死也不由自己决定,因为还有君王呢。您好自为之吧!
  老子说话坦率,显然没把孔子当“外人”。那么孔子对老子又怎么看呢?离开老子后,孔子对弟子说:我知道鸟是能飞的,鱼是能游的,野兽是能跑的。能跑的可以拿网兜住,能游的可以用线钓起,能飞的可以使箭射下。至于龙这种神物,我却搞不清它是怎么乘着风云飞上天的。今天见到老子才明白:他就是龙啊!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儒家的独尊地位刚刚确立。在此之前,西汉统治者更重视“黄老(黄帝和老子)之术”——我们看司马迁的记述,还带着明显的“扬道抑儒”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吧。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书最早不分章,我们见到的汉代帛书《老子》,就是连片抄写,一气呵成的。
  不知从何时起,五千言被分成八十一章。各章长短不一:长的一两百字,短的只有二十几字。全书又以第三十七、三十八章为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不过早期帛书的抄写顺序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知那时的《道德经》,是不是叫“德道经”呢?
  上篇称“道经”,自然要从“道”谈起。——“道”的本义是道路,也常指某种思想主张或事物发展规律。主张和规律也是道路,只是眼看不见、脚踩不到罢了。
  不过在老子这里,“道”有着更丰富的含义: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其中也包括人类行为的准则。总之,天地万物都由“道”创造并支配着,它潜力无边、动力无限,无所不在又玄妙无比!
  且看第一章的前半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
  ◎道:这里有名词(道理)和动词(讲说)的不同用法。◎名:这里有名词(名称,名号)和动词(命名、描述)的不同用法。
  这开头六个字里,出现了三个“道”字。第一个和第三个,是名词的“道”;中间一个则是动词,有“言讲”之意,也就是“说三道四”的“道”。这两句翻成白话便是:可以用言词来讲说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指永恒不灭的“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难以捉摸的“道”。
  以下“名可名,非常名”,句式与前句相同,意思是:事物的名称若可用语言来描述,便不是永恒的名称。——这个“常名”的内涵,也仍是指玄妙的“道”,区别在于“名”是表,“道”是里。
  “道”无法解说、无以命名,然而,它却孕育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是有“名”的,孕育了它们的“道”却无以名状。因而老子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源泉,它孕育了有名的万物,因而成为万物之母。
  也有人把这两句理解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为“无”是用来称呼天地的本始,“有”是用来称呼万物的总源。——这应当就是咱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吧?
  这第一章的下半段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
  ◎徼(jiǎo):边际。◎玄:玄妙深奥。
  这里仍是围绕“无”和“有”来谈,说要常常把握“无”,用以观照“道”的幽深玄妙;又要常常把握“有”,以观照“道”的范围和边际。“无”和“有”是同一个源头(都源于“道”),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两者同样可以用“玄”来描述,玄而又玄,天下一切变化之妙,都从“道”这扇门中诞生出来!——这话可真够“玄之又玄”的!
  “道法自然”怎么讲
  老子是位好老师,他知道“道”这事不容易搞明白,因此又掰开揉碎反复申说。例如说“道”这种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凭视觉、听觉、触觉,都无法穷究,简直就是浑沦一块!这浑沦一块的“道”,上头说不上光亮,下头说不上暗昧;既绵绵不绝,又无可名状,最终则归于空虚无物!
  这种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就叫它“恍惚”好了。迎在前面,不见它的头;随在后面,又不见它的尾——然而“道”的作用又广大无比:把握这最古老的“道”,便能驾驭今天的一切;并能由此推知宇宙的初始,这才是掌握了“道”的要领。
  在另一章中,老子又专门描摹“恍惚”是何种状态: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二一)
  ◎惟恍惟惚:即恍惚,若有若无。◎象:影像。◎物:实物。◎窈兮冥兮:窈,微不可见。冥,深不可测。精:最微小的原质,一切生命的精华。◎信:信验,信实。◎众甫:万物之始。甫,始。
  “恍惚”这个字眼儿,今天还在用,是指一种影影绰绰、似有还无、闪烁不定的状态。“道”这个东西,就是那么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似乎有影像、似乎有实物;深远暗昧之中又像是有精质——那是一些微小的生命原质、是一切生命的本源,真实存在(“甚真”)、可以验证(“有信”)。
  从今天倒推到远古,“道”是永恒的、不会消失的。正是依据它,让我们认识了万物的由来本始。你问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由来本始?就是根据这个“道”啊!
  道的产生,古老到何时呢?据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五)
  ◎周行:循环运行。殆:通怠,懈怠,止息。
  原来,这个“混成”之“道”竟是要多老有多老!我们常用“天长地久”来形容时间的漫长,可这个“道”竟是“先天地生”,比天地还要老!不错,它是“有名万物之母”嘛,天地也包含在万物之中,全都是这位母亲的儿女!
  当天地万物尚未出生时,世界上是多么寂寥啊——“寂”是没有声音,“寥”是没有形体。那时只有“道”,那么兀然独立地坚守着,无所改易;那么循环往复地运行着,永不停息!它因此成了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怎么称呼它,只好勉强称它为“道”,勉强为它取名为“大”了!
  不过老子的话还没说完,他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五)
  ◎域中:宇宙间。◎法:效法,以……为榜样。
  “道”能生养天地万物,当然配得上一个“大”字。我们理解,这个“大”除了形容体量、年纪,更强调其精神吧?——那就是“伟大”!
  跟“道”一道被称为“大”的,还有“天”“地”“人”。人是一切生物的灵长,当然也配得上一个“大”字。不过同是“大”,四者又不能等同,需要排排队。“人”呢,要取法于“地”,“地”则取法于“天”,“天”又取法于“道”。——“道”又怎么样?难道还有“道”可以效法的事物吗?老子说:“道法自然。”
  学者们解析说,“道法自然”的“法”,在这里并没有效法之意,这只是说“道”的本性便是纯任自然、自然无为;换句话说,“道”即“自然”,“道”的法则便是它本身!
  





上一本: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 下一本:人生三很:不闲着,但别忙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国学经典跟我读:诸子百家的作者是侯会,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