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作者:叶梓     整理日期:2016-04-22 15:15:06


本书简介:
  叶梓先生爱茶,研究茶文化,翻阅古代绘画中与茶有关的画作,古代诗词中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兼及当时人的生活习俗,颇有心得,写成文章,与读者分享。
  目录:
  茶史上的“鸿门宴”
  自娱自乐
  琴声萦耳,茶香扑鼻
  雅集
  一点江湖
  卢仝煮茶,侧耳松风
  陆羽回到了辽阔的山水间
  撵茶之美
  乘凉
  煮雪烹茶
  安处斋、龙门茶屋及轶事
  莽莽深山且煮茶
  辽代壁画里的茶事
  夜半酒醒
  小遗憾、石田大穰及其他茶史上的“鸿门宴”自娱自乐琴声萦耳,茶香扑鼻雅集一点江湖卢仝煮茶,侧耳松风陆羽回到了辽阔的山水间撵茶之美乘凉煮雪烹茶安处斋、龙门茶屋及轶事莽莽深山且煮茶辽代壁画里的茶事夜半酒醒小遗憾、石田大穰及其他惠山茶会记湖边品兮煮兮又一年“束书杯茶,氍毹就地”仇英的茶画《换茶图》的前世今生在一座古镇慢慢老去竹炉记眠云卧石紫砂之旅泉水叮咚玉兰花开梅花点点清且远兮茶与砚及墨之间的无穷关系光福寺的梅花、峒山的茶及其他采茶图人淡如菊“虚谷壶”茶画:目击而存
  文/周末
  童年记忆中,父亲用一只鼓腹收口的小陶罐放在架了柴火的铸铁火盆上来熬茶,用的茶叶是价格便宜的粗茶,味苦,熬到酱黑色倒出来能吊住线最为过瘾。我们管这样煮出来的茶为“罐罐茶”。在一旁的我每想讨一杯时,父亲告诫我:小孩子别喝茶,不然会把脸喝黑的。故此,打小对茶就充满了敬畏。
  后来,在县城读高中。有一次,地理老师讲起茶的种植时,这样调侃:上茶是妙龄少女在初春时节用手一叶一叶采的,而粗茶是老大爷在茶树底下用扫帚扫的……十多年过去,那位可爱的地理老师如今享受着退休生活,当太阳照临那座北方小县城汽车站的大钟时,他和戴着圆形石头镜的同龄人开始捣一顿罐罐茶。
  是的,民间的说法是“捣”。若被古人见了,一定会笑话的。茶画:目击而存 文/周末 童年记忆中,父亲用一只鼓腹收口的小陶罐放在架了柴火的铸铁火盆上来熬茶,用的茶叶是价格便宜的粗茶,味苦,熬到酱黑色倒出来能吊住线最为过瘾。我们管这样煮出来的茶为“罐罐茶”。在一旁的我每想讨一杯时,父亲告诫我:小孩子别喝茶,不然会把脸喝黑的。故此,打小对茶就充满了敬畏。后来,在县城读高中。有一次,地理老师讲起茶的种植时,这样调侃:上茶是妙龄少女在初春时节用手一叶一叶采的,而粗茶是老大爷在茶树底下用扫帚扫的……十多年过去,那位可爱的地理老师如今享受着退休生活,当太阳照临那座北方小县城汽车站的大钟时,他和戴着圆形石头镜的同龄人开始捣一顿罐罐茶。是的,民间的说法是“捣”。若被古人见了,一定会笑话的。据考证,六经中尚无“茶”字,皆作“荼”,及中唐,始变作“茶”。不太可靠的资料显示,最初,南方人好饮茶,而北方人多不习惯。到了唐开元中期,因为禅修盛行,而学禅又要保证不打瞌睡,而且晚上不能吃饭,所以喝茶成了上好的选择,一时间传为风习。古人喝茶,有时还一不小心喝出政治来,比如北宋人黄儒的《品茶要录》总论中写道:“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俨然,茶饮在当时被当成一种涵养社会正能量的利器了。至元代,时人王祯在《农书》中记载,茶作为生活资料,“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刚需”。只是,在古代民间,不知道“小夫贱隶”对饮茶有没有具体讲究,从传承下来的说茶书籍来看,那时文人雅士倒是对其有着严苛的要求,从茶叶的采摘、加工,到煮茶的水源、器具,以及烹制的工序,都极为考究。古人认为茶有九难,其中一难是“操艰搅遽”,是烹茶之大忌。想必,所谓“操艰搅遽”就是罐罐茶的“捣”了。勾起我关于罐罐茶记忆的,是甘肃籍作家叶梓新近出版的随笔集《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其中有一处写道:“主人热情,羞涩,给我们煮好罐罐茶后就躲在门扇的一角,端着自己的茶碗,一言不发,只顾喝自己的茶。”他之所以提及这样一个场景,是因为当时主人手里捧的茶碗,让他想起画家虚谷笔下沉默憨直的茶壶。没错,《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写茶与画的,更确切地说,是以茶为点,以画为面,以点带面,除去跋,全书凡49篇,以茶画所在的年代沿革为线统筹起来。唐人陆羽《茶经》最后一章“茶之图”里写道:“以素绢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以素绢陈诸座隅示人是古人的做派,在出版和印刷高度发达的今天,叶梓要使他的“茶之画”被人目击而存,自然是公开出版了。想必,生活中的叶梓是茶和画这两个领域的共同爱好者。打个通俗的比方:叶梓有两个不同职业的朋友,一个开茶楼的,另一个办美术培训班的。有时两个人同时聚到叶梓家里,主人当然不能让两个朋友冷了场,一会儿聊聊陆羽,一会谈谈齐白石。久而久之,叶梓在两个行业就通吃了。中国画无论运笔还是意境,多追求简淡冲和,这与茶相似,很难想象一幅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在其角落出现一只憨态可掬的烹茶风炉的情形。也就是说,中国画和茶之间长期耳鬓厮磨形成的这种美学意味,被叶梓发现并呈现在《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这本书里了。叶梓的老家,和我的家乡邻近,说不定他对茶的趣味也是从罐罐茶开始的。茶的品质有高下之别,当叶梓由北而南向茶的根部逼近,他的文化品位也由粗而精,虽不敢说炉火纯青,对茶对画的玩味,至少他有自己的火候掌握,何时文火慢熬,何处武火猛攻,都自有分寸。在写到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内容争议时,作者四两拨千斤,轻轻一句“最终的结论还是留给时间来回答吧”将疑问悬置,因为他的要务是揭橥茶画之间的勾连而非澄清学术范畴的争端,内容是“萧翼赚兰亭”还是“陆羽点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画“是中国古代画史里最早反映茶事的画作”。瞧,该板上钉钉的地方,毫不犹疑。他看唐人的《宫乐图》,看到了宫女的寂寥,更看到了该画对陆羽“煎茶法”的文献证据意义。谈《煮茶图》,他先谈竹炉,谈竹炉先谈诗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意境,并对其进行证伪。接着,各种文史资料左右逢源,最终熔于一炉,落脚到古代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生活方式。占有资料而无堆砌资料的痕迹,便是高手。最后一篇写张大千的《春日品茗图》,以唐诗“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切入,以对充斥着生意经的现代拍卖会的失落作结,颇具春秋笔法。叶梓是诗人,是文化人,在太湖之畔,左手执茶右手握画,若在古代也是一枚幽人高士。诗、茶、画,本就是以耗壮心而送日月的事,得失皆在方寸之间。琴声萦耳,茶香扑鼻 一名仕女坐于石床之上,面前是一床古琴,她正在专心调琴;其右,另一名仕女端着茶碗,像是要轻啜的样子,却又停下来了,目光注视着调琴者;再右一些的仕女,身子微微前倾,朝向调琴者。她们三个人分别隔着一株梧桐与一株花树,这些植物的出现,不仅让画面的布局匀称有致,还让这座唐代的庭院绿意盎然。侧立两旁的侍女,手持茶器,以茶应之。这是周昉在《调琴啜茗图》里呈现的一段唐代仕女生活。擅画仕女、被人誉为“周家样”的周昉,还画过一幅《烹茶仕女图》,可惜的是和另一位画家杨升的同名画作《烹茶仕女图》,像一对孪生姐妹,集体走失在漫长的时间之河里,只把它们的芳名留给了画史。《调琴啜茗图》的这幅茶画,开启了琴与茶美好相遇的先河——从此以后,琴与茶,像一对高邻,更像知己,成双成对地走进了画里乾坤。这是茶道与琴道的一次握手言欢。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从最初的药用逐渐发展为饮用,再到后来发展成具有一定程序的茶道,走过了漫长的几千年历史。在中国茶道里,最讲究的就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通过茶来寻找生命真谛的终极追求。茶道的理想是安贫素、远荣利,从容淡泊,静心尘世。这其实与陆羽在《茶经》里论及的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异曲同工。“琴者,情也;琴者,禁也”,此“情”此“禁”,正是中国古琴追求的清、正、平、和,与茶道恰好一脉相通。早在遥远的神农氏时代,为了这场高山流水的相遇,琴与茶就出发了。神农尝遍百草而得茶,他还“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发明琴瑟,流传至今的古琴样式里就有“神农式”。经过数千年的行走,它们终于从古代抚琴品茗的日常生活走进了笔墨之中,完成了一次堪称历史性交汇的华丽嬗变。如果说《调琴啜茗图》是琴茶相随的一次发端,勾勒了古代仕女在骑马、舞剑、歌舞之外的一段世俗生活,那么,后来的历史流变中的琴茶如影相随,既是文人闲适生活的写照,亦是寄存隐逸思想的一处后花园。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首《琴茶》,其诗曰: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晚年的白居易,赋闲在家,除了读书,就是听琴、品茶,算得上是独善其身。但他心里终究是不平静的,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返长安。平时,壮志未酬的遗憾靠什么来排解?就是琴与茶!虽然诗里头的“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后来成了四川蒙顶山茶的免费广告,但这绝非他的本意,他想说的一定是四川雅安的这款茶曾经陪他度过了一段心绪难平的时光。唐寅在《事茗图》里画了一个携琴而来的文人,把琴声巧妙地隐藏起来,他到底会不会抚琴一曲,谁也不知道。而在《琴士图》里却直截了当地画出了一段琴声萦耳、茶香扑鼻的文人生活。松树翠绿的山水、抚琴的高士、精致的茶壶以及并陈的香炉古鼎并陈,如此风雅的时光,其实是每个文人藏在心底的白日梦,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清代项圣谟的《琴泉图》更是匠心独运:扑面而来的一条长桌上的一把深色无弦的古琴,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几件贮水的缸、坛、桶、盆、瓮。他略去了试泉的高士与山僧,但分明又能让你如临溪亭,这也是力透纸背的真功夫。相比之下,陈洪绶的《停琴品茗图》就要冷寂萧索一些。此画作于徐渭故居青藤书屋。2012年的春天,我慕名踏访青藤书屋,它深藏于绍兴古城一条清幽小巷。去的那天春雨霏霏,游客稀少,站在天池面前,我忽然想起这幅画,而且固执地认为陈洪绶一定在这里喝过茶、论过道——扯远了,回到《停琴品茗图》,此画构图简单,人物造型下丰上锐,与古代的高士一脉相承,是陈洪绶迥异他人的造型语言,恰好也让画面弥漫着一股经久不息的清冷之气,仿佛这是深秋某日的一次雅集,甚至,屋外早早地飘起了片片雪花。他的另一幅《闲话宫事图》里同样出现了一个操琴的男子,长条桌上,茶壶、茶杯、贮水瓮、茶盒,一应俱全,而且,对面一持卷的仕女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红袖添香——如此看来,温暖如春的红袖添香,不光是我误以为的递茶送水,最好还能举案齐眉一起读书。





上一本:为什么读经典 下一本:正心修身,养性育德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的作者是叶梓,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