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


作者:黎志敏     整理日期:2016-03-03 19:03:15

·收入此书的文字,都是作者与自己、与让人、与天地、与生灵万物、与东方、与西方、与过去、与未来······对话的内容,感万象之形,悟文化之神。作者在分享思考之时,让我们反观自身与世界,思考现实,修养自己,成为平和之人。·和自己“对话”,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一种思考,是精进心性,拓展思维和情感精度、广度和深度的过程。·“对话”无处不在,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对话,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乐于“对话”,才能修养自己。唯有在一次次自由、独立、充分的对话之中,个人的生命才会逐渐丰满。于个人如此,于社会也是如此。
本书简介:
  本书主要针对有关现代文化、现代诗学、知识论、现代学术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在现代文化方面,首先讨论的是有关文化哲学的相关理论,然后提出了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是在现代文化理念的观照之下,讨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各方面问题。其次讨论的是现代诗学领域的相关问题,主要从情感、语言、赏析视角,讨论了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的差异,以及现代诗学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讨论的是只是论方面的问题,之所以突出知识论,乃是因为中国学界并无知识论的传统。在知识论领域,讨论的是一些基本哲学问题、思维问题以及语言问题,质疑了学界的有关论点,并对中国知识论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最后,本书就学术本身的一些规律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方面探讨了学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讨论了这些学术的基本规律对学者提出的基本修养。
  作者简介:
  黎志敏,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文化与现代诗学研究。迄今出版英文专著一部,中文专著四部,编译著六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项目共九项,同时从事诗歌、散文创作。曾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圣母大学等校访学或讲学。微信公众号“现代文化学堂(xiandaiwhxt)”已开通,欢迎关注。
  目录:
  ,挑几个自己有兴趣的话题细细琢磨即可。笔者谨以此抛砖引玉,权当与读者茶前饭后开心一叙。第一篇生存的根本意义在于“生”A生与死1生存的根本意义在于“生”。2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在所有的生存需求中,“食”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人将国家称作“社稷”,所谓“稷”是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被认为是百谷之长,被历代皇帝奉为谷神并祭祀。中国古代名著《尚书》认为国家大事“八政”之首就是“食”。中国历代政府将“食”放在施政的首要地位,不能不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3有些科学家梦想无限延长个人寿命,这其实并不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世界已经赋予了人类延续生命的手段——“遗传”,遗传主张人类血脉的传承以及人类生命的进化,而不主张个人生命的无限延长。中国文化中有“白喜事”之说,西方文化中有所谓“老不死”的人的负面形象(如提托诺斯,即Tithonus),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个人生命的自然终结并非坏事。与延续个人生命相比,人类的遗传事业更具有根本性意义。个人的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遗传”层面,包括生理遗传层面和文化遗传层面。4设计自己的人生,当然也包括设计自己的死亡,就是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死亡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如何才能淡定地面对死亡呢?关键是要对死亡有一种理性的理解、接受以及具体准备的过程。有了这一理性准备过程的死亡,就不会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太大痛苦——至少从社会层面来看是这样的。从死亡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准备死亡、迎接死亡的过程。5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在不断地“死亡”——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不断死亡的过程之中。抗拒死亡的最好办法,不是延年益寿,而是将个体生命的力量积聚到社会群体生命之中去——社会群体生命不会像个体生命一样死亡。中国的父母通过养育子女对社会群体生命做出的奉献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奉献和牺牲,简直达到了一种唯美的境界。6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生必然是悲剧,因为每个个体最终都必然死亡。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人生就值得期待了。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才能将人生理解为创造、奉献,理解为在家庭、团体等各种社会群体中永生。以上两个视角,是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悲观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乐观主义的源头所在。7从宏观上看,人类整体构成了“我”之“大我”,从微观来看,我的躯体构成了“我”之“小我”;从宏观上看,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消失,都是“我”之“大我”的减损,值得惋惜;从微观来看,身体机能的每一点损毁,都是“我”之“小我”的减损,值得惋惜。8自己和他人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例如我们的父母去世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也随之消失(尤其在精神、社会层面)。假如有一天世界上其他人都消失了,“我”的生存也就没有了意义。可以说,没有他者,也就没有自我。个人层面如此,国家层面也是如此。有些人十分憎恶日本、美国,不过,如果它们哪天真的消失了,我们会发现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存意义也随之消失了。各种鼓吹消灭对方的斗争学说,都是愚昧、拙劣的,即便在与人斗争时,我们的最高目标乃是获得他人的理解、尊重乃至认可,而不是消灭对方。从这一角度推展,不难发现,原来沟通交流、文化教育帮助等才是最为有效的“斗争”手段,尤其对于那些由于智力、知识面或者理解能力等局限而造成的“对手”,文化理念上的帮助才是最为有效的。9所有人均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物质世界具有相同的关系,具有相同的生存需求等,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推己及人,产生相互理解,不同的群体之间才能通婚、融合;人类的这些根本的相同性决定了人类的亲缘关系。对任何人类群体的消灭,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伤害,必然导致人类整体生存能力的减弱。核武器是人类最为愚蠢的发明(没有“之一”)。 B我与人1“为我”与“为他”的行为有时互相矛盾,有时互不相干,有时互相促进。2现代社会主张“个体权利”,事实上就承认了“为我”的文化合法性,一味地排斥“为我”、倡导“无私”,就会逻辑地否定“个体权利”,这并不符合现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个体可以秉持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可以不受任何指责地主张社会所赋予的任何个体权利。3每一种权利都意味着一种义务,反之亦然。4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反之亦然。西方社会通过赋予人们较多的权利,培养出了人们较强的义务感。中国社会赋予人们的权利较少,导致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弱。培养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办法不是怨天尤人、批评教育,而是赋予人们更多的社会权利,并且有力地保护这些权利。按照中国家庭文化标准来评价西方人,许多西方人的素质就很低。原因在于中国人在家庭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因此也具有更强的责任感。5世界上并无好人、坏人之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上帝,也有一个魔鬼。“魔鬼”的基本特点是不尊重他人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上帝”的特点是不勉为其难,即便在提供帮助时也给别人留下自由拒绝的余地;“上帝”充分尊重那些比自己差的人,想方设法帮助他人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促进他者人生尊严与价值的成长。6认识世界,才能认识自己。个人所能知道的总是有限的,因此个人永远无法完整地认识世界,也不可能完整地认识自己。要充分地尊重自己,保持对自己的适度敬意。7人的成长过程至少包含三个阶段:①弱肉强食阶段:强者能够以强力获取最大利益,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侵占弱者的利益。这种情况在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②政治规则阶段:强者发现自己的强力在群体中常常受到制约,影响十分有限,因此开始了解群体规则,最大限度地影响规则,乃至挑战规则,争取制定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规则。这种情况在青少年时期比较常见。③伦理道德阶段:强者和弱者的个体差异在社会体之中被忽视,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同等价值的平等个体;社会体以务虚的共同精神追求淡化个体之间的现实利益冲突,鼓励个体为群体利益做贡献,并在群体利益中实现个体利益;社会主要以设定工作岗位的方式为个体提供服务群体并享受群体服务的渠道。这种情况在成人时期比较常见。个人只有经历所有这三个阶段,才能完整地理解人生和社会,才能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出现结构性的理解缺陷以及精神弱点,例如若不经历弱肉强食阶段,人们就很难理解政治规则阶段与伦理道德阶段为什么更为高级了。过早地、过多地以伦理道德约束孩子,会剥夺孩子体验弱肉强食阶段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8美国强盛的奥秘之一在于美国人的敬业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最为切实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体现,比空喊爱国更为实在。美国社会所强调的个人主义反而有利于这种切实的集体主义的成长——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往往需要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权利,需要捍卫自己的利益。9所谓“自傲”,就是在肯定自己的时候贬低别人。如何自信,又不至于自傲呢?相信自己很好,同时承认别人也不错。10 有些人擅长以“帮忙”的名义损人利己,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倡导这样的行为原则:提供帮助时应该征求别人的同意,别人不同意便不能强行帮助,而且,帮助者要为自己的言行负完全责任,不能因为别人是暂时的“弱者”而不负责任。11 表达爱意,还要看别人是否需要,能否承受。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表达爱意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对大自然表达爱意就是如此。而且,“爱”往往是和承诺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敢爱就要敢于践行承诺、敢于承担责任。在“爱”面前,也要学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12 要学会节制爱,善用爱———不节制爱,可能在别人需要爱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爱;只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爱,就是善用爱。节制爱、善用爱,才能让自己的爱多一份自尊。爱要像春天的阳光,若像夏天的阳光,爱的对象只好躲到树下乘凉去了。 C文化修养1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他/她是否具有某种“可预测性”,越具有“可预测性”的人一般越受人欢迎。“可预测性”也是衡量某个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社会越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就越容易根据各种可靠的预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发展更加通畅顺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个人智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对于他者行为的“预测”能力,即所谓是否“明目”。2独立、自由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于依据法治原则来打理自己的生活行为。3个人生活的最大智慧,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高效地分配自己时间的能力。4所谓“成人”,就是被赋予完全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人。成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5不能期望人人都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也没有必要——大部分人习惯并且善于模仿,有很好的“比较思维”,因此,一个人就可以为一大批人提供价值导向。中国传统社会倡导“以吏为师”,而传统所谓的“吏”都是修养深厚的儒家文化学者,采取“以吏为师”的办法在传统社会普及文化价值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当前的官员多为技术官员,不一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以吏为师”的方法不再可行。当前不少人崇尚“明星”,而“明星”更不堪“为师”,很多明星自己还需要文化精神指导呢。6生命价值落实于“实现”,而这种“实现”常常是纯粹的、无功利的,有时甚至是舍己利人式的,如性快感是一种生理快乐的实现;写一首诗歌或者读诗给朋友听,是一种情感快乐的实现;叫一声爸妈是文化快乐的实现;母亲给小孩喂奶,是一种舍己利人式的快乐实现……善于以不同的快乐方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可以生活得十分惬意。中国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快乐的实现生命价值的机会,可惜人们往往并不理解。7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公共环境权利”以及相应的“心理空间权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忍他人随地大小便,不容忍他人随地做爱等,就是在自发地主张这种“公共环境权利”以及相应的“心理空间权利”。环境空间和心理空间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注意互相尊重





上一本:欧阳竟无内外学 下一本:蔡鸿生自选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的作者是黎志敏,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