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和南怀瑾一起读庄子


作者:赵一     整理日期:2016-03-03 19:03:10

庄子,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善于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阐释自己的观点;《庄子》,一本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国学经典,包涵着丰富的人生大智慧,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南怀瑾先生以其风趣幽默、寓意深刻的语言,将《庄子》中的经典内容娓娓道来,百喻莲花,轻轻撩开人生的那一层薄纱,让生命的风景清晰可见。
本书简介: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喜欢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阐释自己的观点,文字如行云流水,行所欲行,思想如汪洋大海,容纳百川。
  南怀瑾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将《庄子》一书中晦涩难懂的知识娓娓道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庄子思想的精髓,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回自己,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创造和谐美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赵一,畅销书作家、图书策划人。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图书出版行业,至目前为止,已策划出版图书上百部,在社科励志、青少年益智教育、大众保健、女性美容等众多领域均有畅销代表作。
  目录:
  第一章抓住当下,珍惜现在
  人生中的追之不及
  珍惜生命,活在当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生难把握,何必太执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时光如流水,万年一念间
  人生如梦,大梦先觉
  第二章为人处世的艺术
  流言止于智者,不辩才是真智慧
  重视隐藏的危险,暗箭最伤人
  正人君子的“戒”与“慎”
  外圆内方,深浅有度
  为人处世的艺术
  意有所至,爱有所亡第一章抓住当下,珍惜现在
   人生中的追之不及
  珍惜生命,活在当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生难把握,何必太执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时光如流水,万年一念间
  人生如梦,大梦先觉
  第二章为人处世的艺术
   流言止于智者,不辩才是真智慧
  重视隐藏的危险,暗箭最伤人
  正人君子的“戒”与“慎”
  外圆内方,深浅有度
  为人处世的艺术
  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人生需要避免的两个错误:迁令和劝成
  硬邦邦的话,软绵绵地说
  只说三分话的智慧
  像外交官一样说话
  自作聪明是为人处世的大忌
  第三章人生的重要原则
   专注于心
  铭记帮助,遗忘伤害
  庄子心中的“四宝”
  在关键地方下功夫,不要舍本逐末
  为自己的选择埋单
  以问答问的教育方式
  “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两者不可兼得
  “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
  “三不”的人生境界
  打破固有枷锁,突破定式思维
  第四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欲望和幸福是反比关系
  世路难行仍要行
  入世容易出世难
  看似无用有大用
  第五章人生境界大不同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心如大海,厚德载物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人生境界大不同
  人与现实的博弈
  等待时机不如创造时机
  成功的起点是确定目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第六章至善无痕,至仁无私
   善的至境:百善孝为先
  仁的最高境界:没有私心
  抵住外界诱惑,坚定心中信念
  反古之道的灾难
  规规矩矩的做人之道
  至善无痕
  最成功的人是老实人
  才道兼备的“大宗师”
  “至人”就是能够把握自己生命的人
  第七章返璞归真,永葆初心
   永远保持一颗“初心”
  拒绝刻意的雕琢,保持人性的本质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心斋,即内心空灵的境界
  返璞归真,不要迷失自己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以心境超越技巧,才能真正游刃有余
  心如止水,超凡脱俗之境
  第八章人生恍如梦,何必太执着
   顺其自然不执着,若有若无地把握
  自然:生命的一种方式
  福祸相伴相随,学会坦然对待
  放下才会快乐
  抛弃心中的妄念,保持清明的心境
  生死轮回是天理,无须执着
  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中
  真正的人生是不圆满的
  有生就有死,看透生死的超然
  第九章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天地万物本一体,众生平等是根基
  “道”是悟出来的
  人生如同有计划的旅行
  学问的最高境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庄子提倡的“人生快乐禅”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无价的自由
  生命如莲,次第绽放第四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南先生对我们讲,庄子借孔子的嘴说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人类自己的知识技巧,成了斗争的工具,最终被名所困。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而发奋苦读,并非为了真正的学问,这就是争斗心理的开始。人类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数千年来每个朝代,在皇帝面前党派意见的纷争,都是因“名、知”而引发的。
  人最高的道德,应该把“名心”抹平,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庄子下面提到,“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人把虚荣心去掉了,一任时人牛马呼。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所以为了求名成功,为了好胜而求知识,这两样都是杀生的武器,杀人不见血,破坏自己的生命。争名逐利,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地懂得人生。
  “德荡乎名”,为了求名,不择手段,超过了道德的范围,破坏了人生行为的标准。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守本份呢?只是因为名心的趋使。
  一只芦花鸡总是丢蛋,女主人每天都要四下寻找。后来,邻居告诉她一个方法:这鸡丢蛋丢野了,放个“引蛋”,它就不会乱跑了。于是,主人把芦花鸡放进草筐的时候,在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果然,芦花不再到处乱跑了。后来,主人再放进去的,只是两半对接的蛋壳,芦花鸡下蛋的时候径自就奔着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鸡提前占了它的窝,芦花鸡安静地在旁边等了一会儿,直到那只鸡把蛋下出来,它才探头探脑地跳了上去。再后来,主人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那鸡也照样上去。那个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待了一个夏天。秋天的时候,已经干瘪得又黑又蔫,但芦花鸡因为这个土豆,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人们或许无法理解,挺野的鸡,怎么会乖乖地听命于一个土豆呢?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都习惯性地奔赴一个既定的目标,在生活中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而这个土豆就是让人无法轻易描绘出的“名心”。
  “知出乎争,”“争”就是好胜。智慧越高,知识越高的人,意见越有害。走进历史,结合人生来看,不要看读书人教育受得多,其实学问越高,意见越多,有时候越难办。越是知识分子,越要争名争意见,顽固不化。所以古人说,普通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欲望而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则不单单是为欲望,欲望满足了也要吵,意见之争,故生“党祸”。人们难免犯“德荡乎名,知出乎争”的毛病,这就是“名心”在作祟,“名心”含义极丰,知名、成就、名理、观念均包含在内。
  从前,卫国有一群演戏的艺人,因为遇上年岁饥荒,便到他乡卖艺求生。他们在路上经过一座山,据说这座山里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夜里山中风大天冷,大家燃起火,在火旁边睡觉。半夜里,有一个人实在感觉寒冷,就起来穿上演戏用的罗刹服,对着火坐着。同伴中一个人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顾不上仔细看清楚,爬起来就跑。这一下惊动了所有的伙伴,大家一起拼命奔逃起来。那位穿着罗刹服的人一惊,也跟着大家狂奔,前面逃跑的人以为罗刹要来害人,更加恐惧惊慌。大伙不顾一切地奔跑逃生,有的跳进河沟里,有的摔伤胳膊跌伤腿,疲惫至极。等到天亮,大伙才看清楚后面追的原来是同伴。
  有时候,扰乱我们心神的往往不是现实中的东西,而是藏于心中的“罗刹”——名心。
  名心产生容易,摆脱难。两只蛙同住在水塘,夏天池里的水被炎阳晒干,鸟择林而栖,蛙择水而居。“哈!水井!我们跳进去吧,这里可供我们居住和吃食呢!”“哼!现在住进去当然很好,问题是将来怎么出来?”
  是啊,只身困在名利场,跳入容易抽身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屈服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活着都会觉得很屈服,因为心里都有股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南先生慨叹,物质文明越发达,人在世间的知识越多,本事越大,欲望就越多,也越来越违反自然,离道越来越远。
  人生总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然而,愉悦也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为了现实中的种种,而影响安然自在的心境呢?世事没有一帆风顺,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表面看来没什么区别,其实质却大相径庭。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萎了。“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不早浇……”小和尚见状,咕咕哝哝地说,“一定已经干死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浇吧!”老和尚指示。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道,“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十分不解。“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的头说,“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晚课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没有。”小和尚低着头。老和尚肃穆地说:“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绝对成不了佛。”说到此,老和尚笑笑:“他今生能好好过,都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日子?”
  生活已经摊开在你面前,是屈服地背道而行,还是坦然地积极行事,生活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
  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他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于是就想:“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处。”也就是进入无我之乡,忘我之境,结果道士的心就追寻不到他了。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失与得、喜与悲,便不会活得那么“屈服”了。有人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有了难题,他人故意刁难,对你的好心施以恶言,别人主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人活得“屈服”,离道越来越远,只是因为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遵守这“人生幸福三诀”,生活就不会太累。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日沉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让别人的做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原则,为别人的错误埋单实在不是做人的“上算”。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笔,每个人也都有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有烦恼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同样,认真对待纷扰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





上一本:美丽国学智慧人生共4册 下一本:詹伯慧自选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和南怀瑾一起读庄子的作者是赵一,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