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谁需要哲学


作者:安兰德 张旭东      整理日期:2016-02-18 10:57:26

安·兰德是美国当代*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安·兰德宣扬**个人主义精神,是理性利己主义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为尖锐的对抗。在美国,她的作品的销量仅次于《圣经》。有人说,不了解安·兰德就无法理解美国精神。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包括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里森都是安·兰德哲学的拥趸。
本书简介:
  人类需要哲学。出于人类的本性和现实的需要,人类不能没有哲学,因为归根结底,人类要思考、做事,要生存。对于安·兰德来说,哲学不是抽象概念的无谓堆砌,不是用来装点鸡尾酒会或者周末的消遣。哲学不是东方神秘主义在大洋彼岸的回音,更不是英国教授为面临失业的同僚设计的游戏。安·兰德认为哲学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哲学塑造人类的思想和性格,决定国家的命运。至于哲学起到的作用是好是坏,则视乎人类选择何种哲学。《谁需要哲学》是安兰德临终前编撰的最后一部作品集。在本书所选的文章中,安·兰德阐述了获得明确、合乎理性的哲学的必要步骤。她在书中告诉读者如何界定、评价潜藏在每个人或国家心灵中的意识。她还解释了哲学规范人类和社会的机制、抽象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某些看来深奥难懂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反应。她在文章中细致描述了个人在日常表达中如何反映哲学观点,突出了客观主义哲学的影响,有助于分析当时社会上许多危险倾向的哲学根源。阅读本书是享受安·兰德思想的盛宴。安·兰德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和生活,或许你们的生活也会因为阅读本书而改变。
  目录:
  第1章谁需要哲学——在西点军校的讲稿1
  第2章哲学侦探15
  第3章形而上学和人为行动29
  第4章隐性的联系43
  第5章没有自我的自私57
  第6章致斯帕斯基的公开信65
  第7章信仰和武力:现代世界的破坏者——在耶鲁大学的讲演73
  第8章真是可靠的道理97
  第9章康德和苏利文的对比105
  第10章因果关系和义务119
  第11章一封无名信129
  第12章平等主义和通货膨胀151
  第13章刺激和反应171
  第14章制度的创建203
  第15章审查:褊狭和快捷的制度217第1章谁需要哲学——在西点军校的讲稿1第2章哲学侦探15第3章形而上学和人为行动29第4章隐性的联系43第5章没有自我的自私57第6章致斯帕斯基的公开信65第7章信仰和武力:现代世界的破坏者——在耶鲁大学的讲演73第8章真是可靠的道理97第9章康德和苏利文的对比105第10章因果关系和义务119第11章一封无名信129第12章平等主义和通货膨胀151第13章刺激和反应171第14章制度的创建203第15章审查:褊狭和快捷的制度217第16章教育公平237第17章我能做什么249第18章不要错失良机257第一章谁需要哲学 [题注]本文是安·兰德于1974年3月6日在美国西点军校对毕业生发表的演讲。 我是一个小说家,所以请允许我以一个故事开始演讲。想象一下,假如你们是宇航员,而你们的飞船因为失去控制迫降在某个不知名的星球上。当你恢复清醒,发现身体没有受到过度伤害时,脑子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是怎么到这儿来的?我该做什么?目光所及,是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还有空气可供呼吸,阳光显得黯淡晦暗,气温较低——当然这些都是臆想的感受。你有种想做点什么的冲动,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天空,但是随即怔在那里放弃了。有种突兀的感觉笼罩着你:如果不是周围环境的强烈提示,你很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远离地球无法返回的陌生星球上。只要你对此没了解,你就会始终保有希望,一种模糊的、快乐的又带着些许冲动的希望。接着,你会转而关注船舱里的仪器和工具,工具估计会有不同程度的毁损,你暂时无从判断。但是你可能又犹豫了,因为突然有种莫名的恐惧袭来:你怎么能相信这些仪器和工具?你怎么确认不是这些仪器的误导,才到了这个不知名的陌生地方?你怎么知道这些仪器在陌生的地方能否正常运行?最终,你不得不放弃这些仪器和工具。然后,你开始想为什么你一点做事的冲动都没有。好像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坐等某种事物的出现。你自我安慰说,飞船已受损,最好不要启动飞船。你看到飞船外某种陌生的生物远远地朝你走来,可是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否是人类,你只看到他们也是用两只脚行走。或许你期待他们将会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但是,你永远也得不到来自他们的指引。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幻想,不会出现像故事中主角那样的情况,所有宇航员都不会。可能你真不会像故事中的主角那样,但是我所说的这一切,其实是地球上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都在回避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但是不管人们有没有认识到,答案都潜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感情和实际行动中:我在哪儿?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该做什么?当人们上了年纪,有了足够的阅历时,每个人都自以为知道了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我在哪儿?在纽约。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是明摆着的。我应该做什么?这一点可能不太确定,但是通常都会说:其他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唯一的问题在于他们的生活不够积极向上、缺少自信、没有那么多欢乐,他们总是处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状态中,有种说不出来的内疚感,这种感受说不清道不明却永远无法摆脱。人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生活中的困惑都源于没有清楚地回答上述三个问题,而只有一种学科可以解答这三个问题:那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存在的本质、人类的本性以及人类和存在的关系。具体的学科,只关注某个领域的研究,而哲学关注宇宙中一切和存在有关联的因素。在认知领域,具体学科都是一棵棵树木,而哲学是森林赖以生长的土壤。哲学不能直接回答你是在纽约还是在桑给巴尔岛([译注]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岛屿),只能教给你怎样判断身处何方。哲学最基本的用处在于告诉你:你身处的世界是否遵循自然法则和知识。哲学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是不是稳定的、坚固的、绝对的;或者我们是否身处在未知的喧嚣中、人类认识不了的神话中、不能预测难以知晓的混沌中;或者人类的认识能力在此是否无能为力,周围环境中日常所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周遭事物是独立于人类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的思想建构的;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的客体还是主体;客观事物是永久保持自己的存在,还是能被人类的思想,比如某种愿望所改变。依据不同的认识标准,对个体行为的本质、个人理想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类思想都属于形而上学,是对存在的研究,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quabeing),也是哲学的基础。无论你对第一个问题得出什么结论,你都会觉得有必要继续追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因为人类不是万能的、永远正确的,所以人类一直在探索新的知识,同时人类还要验证思想正确与否。人类通过推理获得知识,还是通过超自然力量的启示得到知识?推理思辨是人类鉴别和综合感性知识的一种机能吗?或者说人类具有天生的理念,在人类出生之前就深深植根在头脑中?推理思辨就足以使人类认识现实,或是人类还拥有强于推理的认识机能?人类的认识能获得确定性吗,或是人类天生注定要永远处在疑惑状态中?根据你设定的标准不同,你拥有的自信和对成功的概念是全然不同的。对这类事情的答案,属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范畴,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即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知途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两个主要的理论基础。除此以外,伦理学(ethics)也是哲学的分支,可以被看作是哲学的工具。伦理学并不适用于所有事物,只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但是它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性格、行为、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伦理和道德形成一套价值体系,指引人类的选择和行动——这也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我开头讲述的故事中,宇航员在陌生的星球上无所适从,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也不晓得如何去求证。所以只有具备世界观,认识论,对自身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深入研究伦理学之前,你必须回答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可以理性地对待现实,还是一种非理性的动物,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无能为力,随波逐流?人类能够实现不断的进步,并分享进步的欢乐,还是人类注定要面对失败和灾难?回答了这些问题后,你可以进入伦理学的问题:对于人类而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原因何在?人类首要的考虑是追求幸福,还是逃避痛苦?人类应该以自我实现,还是自我毁灭作为人生目标?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还是把别人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人们应该追求幸福,还是自我牺牲?对上述问题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我在此没有必要再一一指出。你们在自己身上和周围人们身上,都可以看到。伦理学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如何处事,这又引向哲学的第四个分支学科——政治学,即关注社会体系中的规则。作为哲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政治哲学不会直接告诉你具体在一周的哪一天获得多少天然气供应,而只是让每个公民都清楚,政府有权力对任何事情施加限量供应。哲学的第五个分支是美学,主要研究艺术,该学科建立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础上。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类感官和充实精神的需要。你们可能有疑惑:“我从来不思考抽象的概念和术语,我只是想找到具体的、特定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应对方法,哲学有什么用?”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处理具体的、特定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甚至于为了能生活在地球上,你也必须对哲学有所了解。但是,你可能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哲学毫无关联。我觉得你如果抱有此种想法,就该重新考量一下。想想看,你是否曾经有下面的想法:“不要这么确定,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不变的。”这个思想来自于休谟,即使你根本没有听说过此人,但事实就是如此;“理论上讲确实如此,但却不大可行。”这来自于柏拉图;“这是件违反道德的事情,但是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事物。”你肯定是受到奥古斯丁的启发;“这个对你来说是真的,对我而言却未必如此。”这是威廉·詹姆斯的想法;“我对此无能为力,估计没有人有解决办法。”你借鉴了黑格尔的思想;“我证明不了,但我感觉这是正确的。”这是康德的思想;“这符合逻辑,但是逻辑和现实毫无关系。”这也是康德的想法;“因为这是自私的,所以是邪恶的。”那么你又引用了康德。你听过现代的激进分子的口头禅“先做再想”吗?这其实是约翰·杜威([译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提出来的。有人可能会说:“我确实不经意间说过这些话,但是我还是不相信所有的话都是有来历的。昨天是正确的事情,今天就可能成了错误。”这恰好是黑格尔早就指出的;有人又说了:“连贯是微小思想的幽灵。”这个想法来自于爱默生;又有人可能存异议:“难道某人不可能在瞬间综合了各种不同哲学流派的思想?”这是尼克松说过的,而尼克松是从詹姆斯那里学到的。现在,你扪心自问:如果你对抽象概念没兴趣,为什么你不得不使用这些概念呢?事实上,抽象概念是无数具体细节的综合和概括,没有抽象概念,你就无法认识具体、特定、现实的事物。如果你站在新生婴儿的角度,那么所有可见的事物都是独一无二、见所未见的。你和婴儿的思想存在根本差异,因为你已经掌握了足够数量的概念。你个人无能为力,必须要把日常观察、经验、知识都归纳成抽象概念、进而总结成规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判断这些原则是否正确,是否反映了你的真实想法、理性信仰;或者只是些瞬间杂乱无章的想法,无从确定来源、正确性、背景和结果,若是这种情况,你多半会扔掉这个烫手山芋。你有意无意接受的规则,可能会相互矛盾,必须被分类综合,才能为你所用。综合的工具,就是哲学。一个哲学体系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整体观念。既然为人,你就无法改变需要哲学的既成事实。你唯一能做的,是用清醒的、理智的、规范的思想和一丝不苟的精密逻辑构建你的哲学,而避免你的思想成为正误难辨的结论、错误的归纳、充满矛盾的观点、没有消化的口号以及各种幻想、疑虑和恐惧的杂乱堆积。本来就是随机组合的各种观念、想法,还被你的潜意识归纳成杂交哲学,最终只是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成为你思想之负担。可能又有人说,基于抽象原则的行动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的,当然不容易。但是,如果对抽象原则全然无知而贸然行动,岂不是更加艰难?人的潜意识就像一台电脑——事实上比人类所能制造出的电脑不知道复杂多少倍,主要功能就是融合人的思想观念。程序是谁编的?你的思想。如果你轻易放弃准则,或者你没有坚定的信仰,潜意识将乘虚而入,充当程序员,你也就把自己交给那些不知何时形成的全无把握的杂乱想法。但是不管怎样,你的电脑每时每刻以感情的方式给你指令,通俗点说是根据你的周围环境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自有的价值观做出反应。如果你的头脑清醒,思想坚定,你就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感情的本质。如果你脑子里一团糟,那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当今的许多人,认为人类单靠逻辑不可能生存,人类本质上存在感情因素,所以人类必须依靠感情的指引。你想到了,我开头讲的那个故事中的宇航员就是依靠感性指引行动。这也就造成了笑话,因为人类的价值观和感性认识都是由基本的人生观决定的。潜意识的最后决定者是哲学,而在感性认识论者(emotionalist)心中,哲学根本不可能影响或者深入了解神秘莫测的情感。电脑输出内容的质量,取决于输入内容的好坏。如果你任由潜意识随机指挥,输出命令的效果可想而知。你可能已经听过程序员的口头禅gigo,意思是“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也是垃圾”。人类思想和感情的关系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按照感情从事的人,就像一个听从电脑指令的人,但是人无从读懂电脑指令,所以他根本不知道对错,更不晓得电脑指令把他引向成功还是失败,是服务于他的目标还是走向邪恶。他在两方面都茫然无知,对周围环境和内心都是如此,他没有把握现实或者自己动机的能力,他对外界和内心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中。感情本不是认识的工具,但是对哲学没有兴趣的人却对感情趋之若鹜,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别无他法。对哲学不感兴趣的人们,也从周围环境吸收哲学的原则,比如周围的学校、大学、书本上、杂志中、报纸、电影、电视等等。文化的基调是谁定的?是一小群哲学家,其他人只能跟在哲学家后面。选择信仰或者放弃,都是一种追随方式。最近两百多年,文化界都处在康德的影响中,哲学发展的趋向是破坏人类的思想,毁灭人类对理性的自信。这个趋势现在正处于最高峰。人们抛弃理性后,就意识到感性并不能指引生活,于是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恐惧之中。年轻人中吸毒流行,是失去认识途径,急切地想逃避现实、逃避生活中的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年轻人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渴望隶属于某个团体、组织或者帮派。其中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哲学,但是却能意识到需要某种基本答案,以回答他们不敢面对的问题,他们希望有组织能告诉他们该如何生活。这些人随时都可能追随巫婆、宗教导师或者独裁者而去。对于个人而言,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将自身的道德自主性屈从于他人。你可能会接着问:既然哲学可能变得这么邪恶,为什么还要学习它?有些哲学理论本身充满谬误、毫无意义,和现实没有关系,为什么还要学习?我认为,出于自我保护,出于保存真理、公正、自由和一切人类相信和曾经相信的价值都有必要学习哲学。虽然多数哲学思想荒谬不堪,在现代历史上尤其如此,但并不能因此断定所有哲学都是邪恶的。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进步、自由等所有文明成果背后,以及我们今天所有的崇高价值——包括支撑美国诞生的价值后面,都能发现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而他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如果你阅读一些哲学家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时,感到十分烦躁,我表示同情。但是如果你为此漠视哲学著作,并称“如果我明白哲学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还学习它干什么?”就完全错了。哲学理论关注的是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即生存和死亡的话题,所有重要的哲学理论都绕不开自身合理性的话题,这也是人类意识的真正需要。有些理论要探索真理,另外一些理论却竭尽全力阻止人类发现真理。哲学家争夺的是对人类思想的控制权。如果你不理解各种哲学理论,那么你对最邪恶的理论都缺乏免疫力,难以抵挡其诱惑。学习哲学的最好方法,应该像阅读侦探小说一样层层递进,跟踪所有的踪迹、线索和牵连,以找到谁是凶手,谁是英雄。侦查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就是两个问题:为什么(why)?怎么样(how)?如果认定某项原则是正确的,要问为什么?假设其他某个原则是错误的,也要问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是如何推论出来的?你肯定不可能立即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是你却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能力:揭示问题本质的思考能力。不管是知识,自信心、内心的平静还是运用思想的正确途径,人类都不可能自动获得。人类需要的价值,都要付出努力去发现、学习和获得,就连人类的体型也是如此。我一向羡慕西点毕业生的体型,每个人都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同样,哲学训练提供给人们知识立场,也就是对思想自如控制的方法。从军事方面而言,了解敌人的武器、战略和战术,抱着随时准备和敌人作战的心态非常重要。哲学上也是如此,你也应该了解学术对手的思想、随时准备好反驳其论点,只有理解对手的基本观点,才能有效地击败他们。在战场上,要避免战友误入陷阱,所以每个人都努力寻找陷阱的所在。同样,康德哲学体系就是哲学史上最大、最复杂的陷阱,但是只要你识破其诡计,就会发现康德哲学也是漏洞百出,进而轻而易举地排除障碍安全前行。一旦康德哲学的陷阱被排除,康德主义者,即康德哲学阵营中的低等级士兵、哲学军官、列兵和雇佣军会逐渐体会到无能为力,最终不战而降。……





上一本: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 下一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谁需要哲学的作者是安兰德 张旭东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