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贵州地方文化研究,苗、侗、水等本土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本土文学文献的价值等。 本书简介: 《文化论丛》是由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民族审美文化研究所共同推出的以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系列论文集。本文集秉持“追求真理,交流创新”的学术理念,确立“特色学科与多学科共建”的学术定位;以文化研究为主题,设有突出贵州地方文化研究的“黔地文化”(下设“民族神话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文学文献研究”)以揭示苗、侗、水等本土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本土文学文献的价值,“民族民间文化”以揭示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以展示先秦至晚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外国文化与文化比较”以展示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文化,“现代文学与文化”和“现代传媒与文化”以呈现现代文化的特征并审视现代传媒、艺术与文化传播、交流的关系,“理论前沿与文化热点”则为引介前沿理论、探讨热点问题提供争鸣的平台。本丛书立足本土,以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研究为特色;展望全国,放眼世界,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现代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等方面推动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吴俊,1958年生,四川隆昌人,教授,现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贵州美学学会副会长,贵州语言学会副会长,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美学、美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其中《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获2014年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获2002年贵州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贵州省首届“高校科研论坛”优秀成果推介一等奖。主编教材3部,主持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规划课题2项,省教育厅“综合改革项目”1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等。夏德靠,1974年生,湖南溆浦人,博士,教授。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贵州师范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出版专著《国语研究》《〈论语〉研究》《〈国语〉叙事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015),参与编著《国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部分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摘编或转载。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项。周江,1980年生,陕西蓝田人,副教授,贵州省美学学会副秘书长。200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以及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有序与浑沌:美的光辉——柏拉图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发表论文《仰望神性之美:柏拉图审美理论的基本精神》《光明的缔造:苗族审美起源考》等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1项。 目录: 黔地文化 【文学研究】 视野开阔,意境高远 ——浅析袁本良教授的行游诗 贵州“地下诗歌”与“朦胧诗”关系研究 【民族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 金光之美:苗族先民的美意识 【民俗研究】 水族端节与汉族春节的文化比较 边地山民的识字率与国家认同 ——兼论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扫盲运动 民族民间文化黔地文化 【文学研究】 视野开阔,意境高远 ——浅析袁本良教授的行游诗 贵州“地下诗歌”与“朦胧诗”关系研究 【民族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 金光之美:苗族先民的美意识 【民俗研究】 水族端节与汉族春节的文化比较 边地山民的识字率与国家认同 ——兼论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扫盲运动 民族民间文化 纳西哥巴文异体字研究 浮山话已婚妇女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 华夏文明谁主沉浮? ——读朱大可著《华夏上古神系》 先秦礼治文化初探 《山海经》中的四方神和四方风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今我来思”是何情思,“雨雪霏霏”乐欤悲欤? ——《采薇》意象解析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探微 浩然正气:孟子辩论建构点的支撑 庄子美学的吊诡性 浅析佛教受生信仰 “翣”考 钱澄之研究述略 从女德典范到社会楷模 ——木兰的唐前接受 论《红楼梦》中晴雯命运的悲剧性 现代文学与文化 城市空间意象的女性文化阐释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 外国文化与文化比较 审美的人与理性的人 ——从中西美学比较看席勒美学的内在悖论 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 现代传媒与文化 论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春晚:在娱乐杂耍中癫狂 女性广告形象争议及其化解之道的探讨 大学生新媒体创业创新训练研究 浅谈印尼华文报刊对增强当地华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前言地域文化一般由语言的口头与档案形态、仪式的行为形态和物象的物质形态三个层面构成,文化通过叙事叙述而发生功用,因此,我们又将人文的诸形态称为语言(语言、书写)叙事、行为(仪式、日常生活)叙事和物象(景观、图像)叙事。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有的文化是三种形态完整保留且和谐生存,如屈原的传说,有其投江传说(含屈原诗歌)故事,又有端午节之赛龙舟、吃粽子之仪式,更有屈原塑像、屈原庙景观并粽子龙舟之物质制品,所以关于屈原文化遗产的形态是语言传说、节日仪式和景观物象的合一,是一种复合的文化形态。贵州地区的傩文化也是这样的三层结构,有神话传说,有仪式舞蹈,更有傩面等诸多的物质载体。文化的叙事性转化为观赏性,因此,我们从*初的语言审美的形态到关注动态的艺术表演以及静态的景观,审美世界的空间拓展了,而文化资源的开发空间也就大大拓展了;自然的山水与人文的山水景观变成人文空间,转化为表演的世界,一种可观赏、富含人文价值的文化景观,文化的多方面的巨大能量就会焕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