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重大的学术创新价值与较多的社会意义,如探究乾嘉时代哲学的统一性——道论思想、从语言哲学角度研究戴震的哲学思想、尝试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知识论角度考察乾嘉时代语文学、指出“人文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及其哲学方法论是乾嘉时代的哲学根本方法、指出乾嘉学术从传统学术的内部导致了经学传统的解体,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整个研究成果已是自成一家之说。 本书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明确地揭示了乾嘉时代的“道论”思想,在近百年的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成果中,第一次明确地从理论上阐明了乾嘉时代哲学的整体性特征;其二,从语言哲学、实证哲学的独特视角研究乾嘉时代的语文学研究与考据学研究所包含的独特语言哲学特征及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对乾嘉时代的哲学独特性做出较新颖、独特的阐发。其三,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古典语言学、历史考据学的思想史意义。 作者简介: 吴根友,199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院长、国学院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秘书长。2006年入选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在哈佛大学、巴黎第七大学等做过访问学者。著述十多种,其中《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一书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主持多个课题:1.(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近四百年理想人格变迁之反思(2001——2003年);2.(教育部规划课题)戴震与十八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2001——2004年);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2005—2008年)等。 目录: 之学” 二、“有疑则阙,方为善读书”的怀疑精神 三、读书当求义例,著书当求书法 本章结语第四章赵翼的史学精神与哲学思想 第一节赵翼治学的主要成绩 一、赵翼的诗名与学术影响 二、赵翼的史学著述第二节赵翼史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求真、求实 ——赵翼的史学精神 二、赵翼实证史学中的反专制、反暴政的人文精神第三节赵翼辨伪、“求真”的治史方法 一、互校法 二、“以类相从”的归纳方法 三、“不著一议而人品自见” ——“于叙事中寓论断法”第四节赵翼的哲学思想 一、赵翼的哲理诗及其进步哲学思想 二、“义理必参之以时势”的历史哲学本章结语第五章钱大昕史学思想及其古典语言学研究的贡献 第一节以真实性为史学之生命的“实事求是”原则 一、“实事求是”与清代考据史学的基本精神 二、“实事求是”与历史学中的褒贬第二节“经史不二”的经史观 一、乾嘉学术中的“经史关系”论 二、钱大昕的“经史关系”论第三节“以史经世”的实学倾向 一、批评宋儒“荣经陋史”的思想与空疏学风 二、为政者当有学第四节于史学考据中展开的历史批判意识与新人文理想 一、反专制暴政的初步民主思想 二、批判宋儒的理欲观 三、为商人阶层的利益进行辩护 四、批评政治暴行,肯定惠民、爱民的仁政理想 五、广泛的社会批评第五节钱大昕的语言学成就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一、揭示古代汉语声母的规律,为后人提供语言学新知 二、揭示语言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本章结语第六章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历史文化哲学 第一节《文史通义》的性质及其在乾嘉学术中的独特位置 第二节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 一、从山口久和的近著《章学诚的知识论》说起 二、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及其终极追求第三节章学诚“道论”思想的形成与道器关系的历史学向度 一、章学诚对“道源”的分析及其对“道”的本质的界定 二、“六经皆器”说与道器关系论的历史学向度第四节“六经皆史”说的历史意义再评价 一、“经史”关系论的学术发展史 二、“六经皆史”说的新意涵第五节“言性命必究于史”与“道公而学私”的学术理想一、“言性命必究于史” ——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实证品格 二、“道公而学私” ——章学诚的学术理想论 本章结语第七章《四库全书总目》的四部分类体系及其思想倾向 第一节中国传统知识分类学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一、先秦典籍与学问(知识)分类的几种范式 二、《七略》的典籍与学问(知识)分类及其流衍 三、从《七略》到“四部”第二节《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的时代特点与思想倾向 一、《总目》四部分类的特点与学术成就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倾向第三节《总目》“四部”分类法的历史影响 一、张之洞《书目答问》与传统典籍和学问(知识)分类的变化 二、王国维的人文学科体系设想与“哲学”知识的引入 本章结语第四编学派、问题意识及其相互关系与历史转折第一章皖派与吴派的学术关系再辨证 ——以戴震与惠栋为例 第一节晚明学风的转变与清初的学术特征一、反思理学与心学,重新回到气本论的哲学立场 二、重视实证的学风与徽宣地区重视天文、历算学之学术环境 三、重视音韵、训诂的传统,对宋明儒的思辨学风展开批判第二节结识惠栋之前戴震的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 一、35岁之前戴震的著述情况 二、35岁前戴震学术思想简论第三节戴震与惠栋的学术、思想之关系再辨证 一、钱穆论惠栋与戴震的关系 二、戴震与惠栋的学术关系再辨证 三、惠栋与戴震关系新结论 本章结语第二章戴震对扬州学派的影响 第一节扬州学派及其师承 一、扬州学派与吴派、皖派的关系 二、扬州学派与戴震第二节扬州学派对皖派学术、思想的继承 一、王念孙、王引之对戴震“因声求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戴学与扬州学者的典章制度之学和科技史研究 三、扬州学者的义理之学与戴震的关系 本章结语第三章崔述的疑古史思想与乾嘉时代的史学解放 第一节崔述生平及其学术的价值取向 一、崔述生平 二、崔述学术的价值取向与乾嘉学术精神的内在关系第二节“尊经疑古”,考信求真 ——崔述的学术精神 一、“尊经疑古” ——崔述的“求真”思想及其理论前提二、非汉非宋,“为有用之学”是求 ——崔述“经世致用”的学术目标第三节崔述对《六经》之外典籍成伪原因的分析与归纳 一、人言(包括口头语言、传说与书面书言)的主观性 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与对此局限性缺乏反省导致伪讹 三、人类各种文化心理的影响导致讹误第四节崔述的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简论 一、崔述的“经史不二”论 二、崔述的“封建”论 三、崔述论“正统” 本章结语第四章经学家与史学家的方志学分歧及其原因探析 ——以戴震与章学诚为例 第一节20世纪70年代后几种重要著作对此问题的分析 第二节章学诚维护“名教”的思想倾向及其对戴震的批评 第三节章学诚的历史文化哲学思路及其对戴震的学术批评 第四节章学诚在“方志”问题上对戴震的批评及其得失斠评本章结语第五章乾嘉时代汉学与宋学的对立与调和 ——以江藩与方东树之争为例 第一节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 一、江藩与《国朝汉学师承记》 二、方东树与《汉学商兑》 三、《汉学商兑》的主要思想倾向 四、《汉学商兑》对戴震思想的批判及其卫道立场第二节义理、考据与辞章三者关系之争 一、问题的由来 二、同时代人的相关论述第三节“训诂明而后义理明”与“义理明而后训诂明” ——义理与训诂关系再辨证第四节“汉学”与“宋学”之间的“清学” 一、汉宋之争的由来 二、“清学”的自身内涵 本章结语第五编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近代诸人文学科之关系第一章中国近现代新思想与戴震思想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著书专代世界苦人立言” ——宋恕对戴震思想的认同和阐扬 第二节“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情” ——章太炎及国学保存会对戴震思想的宣传 第三节伦理学界“自由思想之先声” ——蔡元培对戴震伦理思想的研究 第四节“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 ——梁启超对戴震哲学思想的肯定与推崇 第五节“努力创造一种科学的致知穷理的中国哲学” ——胡适的戴学研究 本章结语第二章王国维的新考据学研究与乾嘉学术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王国维的学术经历 第二节王国维对乾嘉考据学的继承与超越 一、研究内容方面 二、研究方法方面 第三节王国维对乾嘉考据学的超越 本章结语第三章章太炎与乾嘉学术 第一节章太炎与乾嘉学派的学术渊源 第二节章太炎对乾嘉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章太炎与乾嘉小学 二、章太炎与乾嘉经学 三、章太炎与乾嘉史学第三节章太炎的乾嘉学术研究特点 一、“大独必群”的个性特点 二、“激动种姓”的民族主义色彩 三、“夷六艺于古史”的实证主义方法 四、“以新知附益旧学”的宏阔学术视野 五、语言研究与哲学分析相结合 本章结语第四章新史学与乾嘉学术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胡适的新史学与乾嘉学术的内在关系 一、“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理国故” 二、“中国文化史”视野下的古史研究方法论 三、胡适的“新史学”对现代中国“疑古”思潮的推动 四、余论第二节顾颉刚的“史学疑古”与乾嘉学术的内在关系 一、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基本观念 二、顾颉刚“疑古”思想的二重思想资源 三、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三节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与乾嘉学术的内在关系 一、“始于疑而终于信” ——疑古与信古的平衡 二、中西合璧的史学方法论 ——史学及其方法的科学化 三、“史学便是史料学”命题的本土渊源四、“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 ——乾嘉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派 本章结语第五章王力的古代汉语研究与乾嘉学术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王力语言学研究成绩概述 第二节王力的音韵学研究 第三节王力的语法学研究 第四节王力的语义学和词汇学研究 本章结语第六编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乾嘉学术及其历史定位第一章“世界历史”与比较现代化理论 第一节“世界历史”与“世界哲学” 第二节多元现代化理论及其反思 一、西方现代化问题讨论的两种范式 二、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代表性观点举要 三、20世纪部分中国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 四、“比较现代化”视域里明清学术研究的新思路 本章结语第二章18世纪乾嘉学术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18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第二节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阐扬 一、理性、理性主义及其反拨 二、科学与实证主义 三、启蒙与经典诠释运动 四、进步观念与乐观主义精神第三节乾嘉学术的创新努力:反抗伦理异化,追求道德解放 一、走出中世纪:打破“道统”,重建“道论” 二、乾嘉时期的智识主义:“容光必照” 三、乾嘉时期的人文主义:反对伦理异化 四、乾嘉时代文艺领域里的“性灵”“有我”与个性解放 五、度数之学的扩张与学问(知识)的分化 本章结语第三章人文实证主义与乾嘉学术中的现代性因素 第一节实证与实证主义 第二节人文实证主义及其方法论的特征 一、经学研究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 二、史学研究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 本章结语第四章乾嘉学术的局限性及其活的精神 第一节乾嘉学术的局限性 一、文献主义的局限 二、归纳方法的局限性 三、对由训诂通向经义解释方法的局限性缺乏反省 第二节乾嘉学术中活的精神 一、“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科学精神 二、淡泊功名利禄,追求知识、崇尚学术的求知精神 三、关怀下层民众疾苦、敢于批评现实不公的人文主义理想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前言20世纪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大体上有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梁启超、胡适开创以西方文艺复兴为参照系的范式,提出了明清学术、思想类似欧洲的文艺复兴的说法。侯外庐、萧萐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明清哲学,提出了明清“早期启蒙说”。熊十力、冯友兰等现代新儒家,基本上将明清哲学看作是宋明理学的余绪,简称之为“余绪”说。当然,新儒家内部的具体说法有十分大的差异。钱穆、余英时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考察明清学术与宋明理学的内在关系,可以称之为“内在理路说”或“转出说”。不同学术范式或学术路径下的明清学术、思想呈现了不同的面貌,这一方面展示了明清学术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为后人理解明清学术的真相与全貌带来了困难。本书总结了上述四种范式或学术路径的研究成果的合理内容,吸收了现代国际汉学界部分重要的研究成果,灵活运用现代西方哲学学科之精神,对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与思想的性质、特征及其哲学方法论,以及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关联做了深入的考察,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以“人文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乾嘉时代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与制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果,为乾嘉时代提供了新的人文知识,从而对于当时知识界的思想变革提供了新的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 20世纪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大体上有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梁启超、胡适开创以西方文艺复兴为参照系的范式,提出了明清学术、思想类似欧洲的文艺复兴的说法。侯外庐、萧萐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明清哲学,提出了明清“早期启蒙说”。熊十力、冯友兰等现代新儒家,基本上将明清哲学看作是宋明理学的余绪,简称之为“余绪”说。当然,新儒家内部的具体说法有十分大的差异。钱穆、余英时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考察明清学术与宋明理学的内在关系,可以称之为“内在理路说”或“转出说”。不同学术范式或学术路径下的明清学术、思想呈现了不同的面貌,这一方面展示了明清学术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为后人理解明清学术的真相与全貌带来了困难。本书总结了上述四种范式或学术路径的研究成果的合理内容,吸收了现代国际汉学界部分重要的研究成果,灵活运用现代西方哲学学科之精神,对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与思想的性质、特征及其哲学方法论,以及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关联做了深入的考察,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以“人文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乾嘉时代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与制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果,为乾嘉时代提供了新的人文知识,从而对于当时知识界的思想变革提供了新的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 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人,从哲学精神上继承了晚明以来的新的人文思想,但主要从学术方面推进了中国学术与思想的转向,因而是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继续与深化。乾嘉时代的学术与思想的转型既与当时的政治高压密切相关,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近现代转化的内在要求的体现。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的变化,既受到西方传入的学术、思想的强烈刺激,也深受乾嘉学术的内在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宋恕、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王力等人的身上。而龚自珍是乾嘉学术、思想向近现代转化的关键人物之一。从学术与思想的角度看,中国有自己的现代性根芽。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应当尊重并继承自己的现代性思想传统,同时大力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以建设含弘光大的现代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