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漫谈弟子规


作者:索达吉堪布     整理日期:2015-12-20 16:42:12

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遇到国学经典《弟子规》,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漫谈弟子规》,就是这样一部由藏地高僧来讲解的国学经典。
  索达吉堪布说:“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也许有人觉得,《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跟成年人没有关系。
  然而,索达吉堪布指出:“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也许有人觉得,如果对佛教感兴趣,应该学《金刚经》、大圆满,跟儒家经典没有关系。
  然而,索达吉堪布指出:“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人做不好的话,就算出家了,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索达吉堪布这本《漫谈弟子规》,孩子值得看,大人也值得看;佛教徒值得看,非佛教徒也值得看。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人格培育的益处,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
本书简介:
  这本《漫谈弟子规》是索达吉堪布写给每一个人的。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无论是否学佛,都能够从中获益。《弟子规》是古人的经典启蒙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树根。这些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待人接物的道理,看似基础,然而实际上,当今人们的很多问题,都能在《弟子规》里找到解决之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弟子规》,都有助于提升人生的品质和层次,培养起完善的人格,为工作、生活打好根基。本书中,索达吉堪布旁征博引,通过大量世间故事和格言、佛教公案与教证,不仅对这部儒家文化经典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风趣的讲解,而且从业果、依师、无限生命、大乘菩提心等佛法观念角度进行了补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索达吉堪布说:“《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一种加持。”
  作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
  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德。
  堪布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义学修甚深。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鲁、斯坦福、哥廷根、清华、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讲台上留下过身影的佛教心灵导师。
  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
  近年参与举办过多次论坛会议,与海内外学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环保、和平等问题,探讨人类的发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不离》《有求》《你在忙什么》等。索达吉堪布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德。堪布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义学修甚深。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鲁、斯坦福、哥廷根、清华、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讲台上留下过身影的佛教心灵导师。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近年参与举办过多次论坛会议,与海内外学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环保、和平等问题,探讨人类的发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已出版书籍:《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不离》《有求》《你在忙什么》等。
  目录:
  自序 /1弟子规原文 /6总叙 /001入则孝 /007出则悌 /061谨 /113信 /171泛爱众 /219亲仁 /265余力学文 /287结语 /316
  前言我很喜欢《弟子规》。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学习和讲解一部论典需要传承,但《弟子规》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感觉内容好就学了一遍。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过去传统上我们最重视人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孩子们从这一本书里便奠定了人生基础。但遗憾的是,在从前的一段时间中,传统文化一度遭受严重打击,以致后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与这种理念无缘,因而内在也少了些根基。
  我曾问过许多年轻老师:“你学过孔孟之道吗?”
  回答全是一样的——“没有”。
  既然这些传统在老师那里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说学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们太重视物质进步,忽视了心灵继承。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我很喜欢《弟子规》。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学习和讲解一部论典需要传承,但《弟子规》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感觉内容好就学了一遍。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过去传统上我们最重视人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孩子们从这一本书里便奠定了人生基础。但遗憾的是,在从前的一段时间中,传统文化一度遭受严重打击,以致后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与这种理念无缘,因而内在也少了些根基。我曾问过许多年轻老师:“你学过孔孟之道吗?”回答全是一样的——“没有”。既然这些传统在老师那里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说学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们太重视物质进步,忽视了心灵继承。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许多人以为《弟子规》只是给小孩子学的,成年人没必要学,佛教徒没必要学,出家人更没必要学。没错,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还有人想:“那我们出家人不用学吧,这是世间学问,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学呢?”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话,即使待在僧团里,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在这里面,我除了从字面上做简单解释外,还借用了世间的故事和格言、佛教的公案和教证,来印证它所阐述的道理。我认为,《弟子规》及其背后的传统智慧不会过时,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因为它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犹如一棵树的根,上面的枝枝叶叶长成什么样都可以,常换常新也可以,但是树根不能动。这棵树长得越大、时间越久远,就要越重视根的力量。《弟子规》的内容,就是人的树根、时代的树根。掌握了它,比熟悉什么技术都管用,它能让你懂得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与各色人交往、如何远离各种现代病……尤其对汉族人来讲,这些道理并不陌生,它是你骨子里的文化DNA,从父母长辈身上常会看到它的影子。毫无疑问,这是一大笔财富,而且与生俱来,不能轻视。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当然,《弟子规》也不是学问的全部,有了它全有、离了它全无,没有这种高度。它是一部好论典不假,集中讲述了做人应该有的基本品性和行为,但是,和佛教的胜义世俗理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有些人推崇孔孟之道,认为儒教思想是一切学问之最,甚至学了佛又搁下佛法,觉得有孔孟思想就够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不了解佛法。我也看过四书等儒教经典,今生的道理讲得是好,但对缘起、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详细看过了,没有提及;禅宗的悟道、见性成佛,更没有。所以,不能把儒教思想跟佛教看成一回事,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能把这个当全部,用它规范人格行为倒是很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儒教入世、道教出世,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这样看来,佛教义理要深刻和包容得多。为什么学过佛教经论的人,一看道教儒教观点,一目了然?我想,这跟佛教尤为擅长对心的认知有关。有学者指出,儒教的作用是治世,道教修身,而佛教治心。治心就是对治内心的烦恼,这是佛教的特色,能了解如何治心的人,你想想,看修身治世之理,应该不难。对于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这些道理好懂;但有些在佛教理论上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可能要调整一下认识分寸。《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秀才,祖籍山西,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自学时,我感觉这个人了不起,用语简练,说理准确,同时又蕴含深意。本论最初名为《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更名为《弟子规》,从此沿用至今。所谓“弟子”,狭义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而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称弟子,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是老师的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本论。本论只有九十颂,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着顺口而且好记,所以最好让孩子每天早上读一遍。对小孩子来讲,这里面的内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没关系,只要先记在心里,将来口言身行,是自己的东西就能用上。能用来帮我们断恶修善的,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格言,我认为,都是善妙之理。所以,《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我在2009年简单讲过一次《弟子规》,近期拿出来重新翻阅,忆起这个时代的种种,又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谁都知道,《弟子规》是儒教经典,而我在此结合了佛教理念进行解读,也许会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但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会带来另一番滋味、另一种启示。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泡上一杯茶,找个舒服的地方,打开来看看……索达吉藏历木羊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之吉祥日2015年7月20日堪布晋美彭措法王的弟子慈诚罗珠堪布与索达吉堪布都非常杰出。——宗萨仁波切索达吉堪布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著名的上师,他是伟大的法王晋美彭措之法脉传承中,宁玛教法和“大圆满”法的真实护持者。——索甲仁波切从索达吉堪布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佛法的功德。——本杰明伯根,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索达吉堪布并不是一位否定所有新事物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没有为了自己的快乐在山洞里静坐。堪布是入世的,但绝对以深入理解和阐释佛教教义为前提。这方面堪布做得非常出色。——范彼德,德国马普所所长索达吉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现出藏传佛教的现代性。索甲仁波切、宗萨仁波切、涅顿秋林仁波切和已圆寂的秋阳创巴仁波切等,是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样,索达吉堪布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约翰威特,美国哈佛大学佛教协会负责人索达吉堪布是复兴藏传佛教的领军人物之一。——安娜贝拉皮特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索达吉堪布是当代藏传大乘佛教中最尊贵的上师。——埃亚尔阿维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很多人都听说过《弟子规》,但它到底讲了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或许,本书可以给你一点启示。 为什么要了解古人的智慧?凡夫的语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学,又学不到东西,说不定还会伤害自己,所以《弟子规》教诫:“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做人不容易,很多时候要从这些“小地方”留心,千万不要以为看看无妨。现在杂书多,流行的歌或视频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本来还挺聪明的,现在变笨了,本来很有志向的,现在变脆弱了。所以,要在点点滴滴上注意,否则积重难返,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对圣人的教诲感兴趣了。出家人也讲孝道吗?佛陀时代有一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供养,又不知是否违背戒律,于是去请示佛陀。佛陀召集僧众,开许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可见,出家人供养父母,是合乎律制的。有人学了点中观,就把父母观“空”了,父母说什么都不理不睬,这是不对的。学了佛就不用孝顺父母了?佛陀没有这么教过。佛陀说,父母是我们的恩田,是严厉对境——你孝顺父母,功德很大;违逆父母,过失也一样大。所以,不管父母有没有学问,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你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顺、恭敬、供养父母。那出家人这样做,是不是一种执著呢?是一种执著。就像汉地的懒残和尚,他为养活母亲,甚至典当了袈裟去换米。但结果呢?他的执著不仅没有影响修行,反而让他成就了。 作为出家人,您怎么对待您的母亲?我经常感到惭愧,我母亲来佛学院出家十五年了,但我没有为她做过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不过,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我从来没有跟母亲吵过架。有看不惯的地方,我会用委婉的语气提醒她,她一听就懂,懂了就改了。改了,我就放心了。我一直认为母亲很聪明,如果她识字,智慧肯定超过我,我经常跟她这么说。不过,虽然母亲不识字,却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文字,我小时候会的那些都是她教的,母亲的记性很好。我确实没有为母亲做过什么。也是忙吧,最多上课前去看她一下,也就一分钟,不过母亲挺安慰的。一分钟左右我就离开那儿,来上课了。这是我的孝顺方式,和古人、世间以及佛教界中那些孝子比,很惭愧。现在微信上有各种信息,很多以前没见过,多学这些有好处吗?博而不专会落于浮泛,形不成有力的深度,就像庄子说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他告诉我们,修道最忌讳的是杂,杂了心就不一,就多;多了就无法摄持并向内专注,就扰;扰了就会落入忧虑和纠结;忧虑纠结,就修不下去了。萨迦班智达教诫:“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他把群星和太阳做了一个对比:群星虽然遍布虚空,却无力遣除黑暗,太阳只有一枚,却能遍照世间。《荀子·劝学》里也有一个比喻:“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鼯鼠是一种小飞鼠,有点像松鼠,它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它有五种技能,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很悲哀。由此我们了解,求真知,需要深入。所谓的应机施教,是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情节:子路问孔子:“当我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父亲和哥哥都健在,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却听到了就做?”冉有问:“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立即去做。”公西华在旁感到奇怪,问道:“老师,他们两人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同呢?”孔子说:“冉有为人犹豫、退缩,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子路勇气过人,但遇事往往思虑不周,所以我抑制一下他的冲动,让他三思而行。”这种因人而异却又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的智者才做得到,然而,这样的人确实不多。《君规教言论》中说:在一个大国里,一定有贤善的人,有卑劣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正因为了解到什么众生都有,而众生的根机、意乐、性格、智慧等又都不同,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以便恰当地利益每一个众生。这就是应机施教,或说因材施教。佛教有什么可打动人的?圣天论师在佛教历史上最会讲理,他一生的辩论事业中,胜伏过许多外道。晚年时,尊者又赢了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心服口服,但他有个弟子不服,他想:“既然我的上师辩不赢你,那我就用刀赢你。”于是他跟踪尊者,但始终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当尊者独自一人在树下禅修时,他跳出来,说:“今天我要用刀赢你。”边说边狠狠砍了尊者一刀。虽然身上中刀,但尊者依然慈悲地对他说:“真理岂能被刀剑胜伏?你赶快走吧,我的弟子里有很多还没有得无生法忍,有执著,他们会追杀你的。”来人一听,知道尊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境界,马上心生惭愧,跪在地上祈求忏悔。“快走!”尊者强迫他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弟子们回来了,见尊者躺在血泊里,知道有人杀害师父,要去追。这时尊者用最后一口气说:“这是前世的因缘,不要追了,放过他。”说完,便圆寂了。杀人者的师父被佛教的智慧折服,杀人者则被佛教的慈悲折服,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得到无数人的相信和景仰,就是因为它的教义和实践完全说明,它是包含智慧和慈悲的真理。像《弟子规》这样的人格教言太浅,为什么不提倡学空性?以我多年的经验看,人格教言虽浅,但学一句,与人交往时就会起到一分作用。如果这些从谁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我会推知,他的内在一定有相应的智慧和美德;有时我甚至相信,他是有修证的。所以,《弟子规》里虽然没有讲空性,也没有讲一些前世后世、业因果的道理,但是,它以整个儒家思想为背景,用最简洁的语句,将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框架完整介绍出来,是非常难得的,很值得学。学习这部论典,不学佛的可以做个好人,学佛的可以在夯实人格的同时,将它转为解脱之因。内心熏下善的习气,总归是好的,对今世来世都好。因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发起菩提心以后,就应该把一切善行摄入克己和利他的行持里——凡对众生有利的,就做;凡对众生有害的,就不做。这样你就是在做人,在修行。那这样做,和空性相违吗?不相违。了解佛法的人知道,空性和慈悲是互相启发的,一个人越了解空性,就越重视利他行为,这是规律。不了解的人以为,做人的道理浅、空性的道理深,因而不重视人规。然而事实上,忽视人格修养,一方面得不到利益,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空性其实并不了解。





上一本:莱西文化简明读本 下一本:学佛三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漫谈弟子规的作者是索达吉堪布,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