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为学术热词和社会关注点,“原生态”产生自当代中国本土语境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下。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原生态”*多地、特别地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关联的社会事实,值得学术探讨。田素庆编写的《原生态的幻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石宝山歌会田野调查持续了两年。探讨了学术理论话语以何种伦理立场观察生活、以何种方式描写生活和如何发现生活本身的价值等现代民俗学学科基础问题,由是,作为知识生产者,才有参与社会文化发展讲程的力量。 作者简介: 田素庆,女,1977年生,云南瑞丽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中文系、云南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2008—2012年就读华东师范大学,师从陈勤建先生攻读文艺民俗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云南民族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曾在《宗教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化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目录: 引论原生态:朝向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田野的视角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族文化重建的一个契机 第一节“原生态”——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浪漫 第二节论争与启示——各学科论域中的“原生态” 第三节“原生态”的国情语境与本土理论构拟的意义 第四节学术与生活的对话——民俗学视野下“原生态”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原生态” 小结 第二章印象:众声纷纭的石宝山歌会 第一节印象之云南·大理·剑川 第二节印象之石宝山石窟引论原生态:朝向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田野的视角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族文化重建的一个契机 第一节“原生态”——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浪漫 第二节论争与启示——各学科论域中的“原生态” 第三节“原生态”的国情语境与本土理论构拟的意义 第四节学术与生活的对话——民俗学视野下“原生态”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原生态” 小结 第二章印象:众声纷纭的石宝山歌会 第一节印象之云南·大理·剑川 第二节印象之石宝山石窟 第三节印象之石宝山歌会 第四节印象之大理白族民歌·剑川白曲·山花 小结 第三章民问表述与现实诉求:被规训的石宝山歌会 第一节民间的表述:石宝山歌会起源传说 第二节作为现实诉求的石宝山朝山会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石宝山朝山歌会的发展 第四节被规训的节日——官办歌会节(1999—2009)概况 小结。 第四章现象:朝向当下田野的石宝山歌会调查 第一节原生态歌会调查之一——2010年石宝山歌会调查笔记 第二节白曲现场对唱实例之一——2010年歌会白曲试析 第三节原生态歌会调查之二——2011年石宝山歌会调查笔记 第四节白曲现场对唱实例之二——2011年歌会白曲试析 第五节基于民众主体价值认同的石宝山朝山歌会的原生态概貌 小结 第五章生活相:剑川白族民俗生活世界中的歌与会 第一节歌会、歌手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第二节剑川其他民间节日与石宝山歌会节比较 第三节“他者的倾诉”——石龙村民李绚金日记 第四节生活相——村落日常生活中的活态白曲 小结 第六章作为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精品的剑川白曲 第一节白曲艺术类型概述 第二节多媒体技术下的白曲经典演绎与新编创白曲 第三节当前活跃的新生代民间歌手及其相关演唱活动 第四节“曲仙”苏贵及其当代创作 小结 第七章朝向当下生活场的原生本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宝山歌会 第一节“幻象”原生态与学术话语的“脱域” 第二节朝向当下田野的原生本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宝山歌会 第三节新时政下的白曲传承生态:剑川中小学“撤点并校”和“白语学校” 附文化变迁的逻辑——以被复兴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集市沙溪寺登街”为例 小结 附录一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歌会位置图、地理环境形貌图 附录二剑川县人民政府关于石宝山歌会节安排情况一览表(1999—2009) 附录三2010年、2011年石宝山歌会部分现场对唱实录、部分白曲汉字型白文记录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