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茶12席


作者:古武南     整理日期:2015-12-13 14:24:33

港台地区文化类图书年度畅销总冠军,都市生活美学、《茶味的初相》姊妹篇,文化名人李曙韵、陈文茜、黄永松等力荐!
  组成本书的文章出自21种不同身份的作者笔下,文字不同,文风不同,品茶氛围不同,生活姿态不同,但淡然与洒脱却相同,让人顿生向往之心。
  全书图片皆由屡获国际大奖的著名摄影师亲自拍摄,茶人生活点滴,与文字一起,营造一个静心修心的氛围。
  品茶不是流程,事茶不是职业。惟有这本书可指引在都市生活的你,真正品出文化、品出意境,不再试图逃离现实生活,而是以更从容、积极的心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本书简介:
  坐拥千把名茶壶万片茶砖的“贝勒爷”,花六万块机票钱从澳大利亚飞过来的“名狗安格斯”,患有“习茶强迫症”的外国“茶博士”,午夜两点半最精神的夜猫子茶人,为美国第一家庭奥巴马家设计餐具的设计师,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古茶室主人,琴、棋、书、画、花、工、艺照单全收的国际珠宝旗舰店店长,不计回报种植有机茶园的现代茶农,法国戛纳影展上惊艳亮相的女导演,留学意大利、推广意大利美食的室内设计师……一群有趣、有想法的人聚在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写有意思的文章,就成了这本书:《茶21席》。
  他们在工作中各有各的身份,而当脱下疲惫的外衣,进入自己的生活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茶人。当《茶味的初相》引起购书热潮,“人澹如菊茶书院”门庭若市时,作为“大师兄”的古武南坐不住了,因为属于茶人的精彩太多太多了,可以为人知,应该为人知的事情也太多了。于是,在《茶味的初相》作者、“人澹如菊茶书院”老师、享有国际盛名的茶人李曙韵的支持下,古武南发出了21封征稿信,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种茶、买茶、卖茶、喝茶、品茶、学茶、习茶、恋茶、研究茶的心得、体会、感想、反思。
  除了字字珠玑的文章,精美的配图也是全书的一大亮点。著名摄影师,也是资深茶人的廖素金老师,用高超的技艺和平和的心境,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茶人发自内心的笑颜,茶具穿越千年的静美,茶席不动声色的魅力……读着书,看着图,喝着茶,这样的日子,美丽如天堂。
  为了最大限度体现茶与人的美好风貌,全书在平装本的基础上制作更加豪华的精装本,不惜工本采用进口高档纯质纸印刷,努力追求艺术品的水准,好的水承载茶的灵魂,好的书承载人的灵魂。
  作者简介:
  古武南,生于台湾新竹客家人聚集的北埔,曾做过西服店裁缝、服装设计师、服饰店老板,现在是北埔文化工作室负责人、“水井”茶室主人、古迹解说员,2009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茶室展演空间设计师兼茶艺示范讲师,2011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双年展“春德的盛宴”事茶人。
  “在台北当服装设计师,有房子在天母、开进口名车,每天穿得漂漂亮亮、喝酒玩乐,全身上下都是进口名牌,其实,都是在表演给别人看。然而人生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很多,我拥有的都是想要的,却不是需要的,我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不过就是要没人管我的日子,就回北埔了。”
  回到北埔的古武南,租借有九十多年历史的日式老建筑,携同妻子、妹妹、妹夫,花费一年功夫整理原本破旧脏乱的老屋,拆除破坏景观的后续建筑,修补毁损部分,极力将古宅恢复成原貌,这让他花了差不多有300万元。最终“水井”茶室现身于世人面前。在这里你可以喝到独特的凉水井茶,这种茶采用北埔所产的东方美人茶,以冷水冲泡整整十个小时,入喉冰冷而甜香,极具特色。
  北埔的老制茶人刘家龙老先生是古武南的舅公,后来古武南自己又北上学茶,在台北人澹如菊茶书院追随李曙韵老师,在老师的启发下,联络茶书院的同学,以文字的形式记下习茶、学茶的心得与感想,共同分享与参悟,于是有了这一本《茶21席》。
  摄影师:廖素金,设计师,用镜头记录茶人生活点滴、茶具难掩魅力、茶席特有张力。同时,也是一个茶具制造者,美国第一家庭奥巴马家的白色茶具即出自其手。古武南,生于台湾新竹客家人聚集的北埔,曾做过西服店裁缝、服装设计师、服饰店老板,现在是北埔文化工作室负责人、“水井”茶室主人、古迹解说员,2009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茶室展演空间设计师兼茶艺示范讲师,2011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双年展“春德的盛宴”事茶人。
  “在台北当服装设计师,有房子在天母、开进口名车,每天穿得漂漂亮亮、喝酒玩乐,全身上下都是进口名牌,其实,都是在表演给别人看。然而人生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很多,我拥有的都是想要的,却不是需要的,我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不过就是要没人管我的日子,就回北埔了。”
  回到北埔的古武南,租借有九十多年历史的日式老建筑,携同妻子、妹妹、妹夫,花费一年功夫整理原本破旧脏乱的老屋,拆除破坏景观的后续建筑,修补毁损部分,极力将古宅恢复成原貌,这让他花了差不多有300万元。最终“水井”茶室现身于世人面前。在这里你可以喝到独特的凉水井茶,这种茶采用北埔所产的东方美人茶,以冷水冲泡整整十个小时,入喉冰冷而甜香,极具特色。
  北埔的老制茶人刘家龙老先生是古武南的舅公,后来古武南自己又北上学茶,在台北人澹如菊茶书院追随李曙韵老师,在老师的启发下,联络茶书院的同学,以文字的形式记下习茶、学茶的心得与感想,共同分享与参悟,于是有了这一本《茶21席》。
  摄影师:廖素金,设计师,用镜头记录茶人生活点滴、茶具难掩魅力、茶席特有张力。同时,也是一个茶具制造者,美国第一家庭奥巴马家的白色茶具即出自其手。
  目录:
  缘起茶书院
  导读茶侣
  谷雨闲情
  陈丽珍
  茶与乐的交融
  陈丽英
  每次茶汤的美好都会在心里吕宜家
  好茶名器邵淑芬
  我们因此相遇赖俊竹
  感谢茶一路走来对我的守护李如华
  茶盏的千年孤寂郭国文
  心甘情愿地留级一百年廖素金
  常常觉得茶书院像一个道场林筱如
  整个世界只剩我和茶程婉仪
  点点滴滴的记忆勾勒出习茶的我蒋蕙兰 缘起茶书院
  导读茶侣
  谷雨闲情
  陈丽珍
  茶与乐的交融
  陈丽英
  每次茶汤的美好都会在心里吕宜家
  好茶名器邵淑芬
  我们因此相遇赖俊竹
  感谢茶一路走来对我的守护李如华
  茶盏的千年孤寂郭国文
  心甘情愿地留级一百年廖素金
  常常觉得茶书院像一个道场林筱如
  整个世界只剩我和茶程婉仪
  点点滴滴的记忆勾勒出习茶的我蒋蕙兰
  跟随黄珍梅
  茶把许久未见的同学又聚在一起林千弘
  专注放松转壶盖
  温萍英
  一位茶农的有机路
  谢瑞隆
  习茶的强迫症
  史浩霖
  白毫乌龙的相遇
  吴玲祯
  记忆中幸福的味道
  任政林
  千把壶万片叶贝勒爷郭永信
  初识茶的旅途陈玉琳
  洁净的山茶古武南
  茶真是令人惊讶又感动,茶对人的故事如此精彩,站在圈圈外,却由这本书让我也能进入茶的世界,犹如茶的一份子。
  ——台湾房屋首席总经理彭培业
  天南地北的不同,却因茶而聚。不同的茶人用不同视角拼贴出一本不落俗套,值得细读的习茶体悟。
  ——广告导演李幼乔
  透过此书中二十一则“人澹如菊”事茶人的切身故事、心路分享,得以窥见习茶殿堂之奥妙及茶文化与新世代茶人交会所衍生之趣味。
  ——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讲师陆正宇
  21个茶人,很多都从别的途径听说过、了解过,原来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茶的芬芳。
  ——台湾《旺报》
  生命的精彩借由茶来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徒生羡慕之心。也许与茶结伴,才是红尘最美的修行。
  ——台湾《联合报》茶真是令人惊讶又感动,茶对人的故事如此精彩,站在圈圈外,却由这本书让我也能进入茶的世界,犹如茶的一份子。
  ——台湾房屋首席总经理彭培业
  天南地北的不同,却因茶而聚。不同的茶人用不同视角拼贴出一本不落俗套,值得细读的习茶体悟。
  ——广告导演李幼乔
  透过此书中二十一则“人澹如菊”事茶人的切身故事、心路分享,得以窥见习茶殿堂之奥妙及茶文化与新世代茶人交会所衍生之趣味。
  ——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讲师陆正宇
  21个茶人,很多都从别的途径听说过、了解过,原来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茶的芬芳。
  ——台湾《旺报》
  生命的精彩借由茶来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徒生羡慕之心。也许与茶结伴,才是红尘最美的修行。
  ——台湾《联合报》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份好的心境并不昂贵,很多时候,一则锈迹斑斑的茶匙,一方透着婉约与古朴之美的茶席,三五好友散座,一缕茶烟袅娜,就足够了……时间静静流淌,甘愿沉浸在这样的时刻。
  ——香港《文汇报》
  茶是有生命的,但只有懂它的人才能看到茶的生命,珍惜茶的生命。这本书中的二十几个人就都是这样懂茶的人。因为这份懂得,自身的生命也得到了提升。
  ——香港《经济日报》
  缘起茶书院
  首先感谢茶书院同学的鼎力相助,得以让本书能够如期地出版,为了成就个人狭隘的志业,害同学被催稿累得人仰马翻,事后想想实在很见笑。
  会有邀请同学共襄盛举完成本书的缘起,乃复制于茶书院老师李曙韵女士对茶十六席的延续,当时老师对四晚班(星期四晚上的班级)十六位同学期许,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以习茶的心得互相流通书写,表达习茶的感想,内容以茶人、茶器、茶汤、茗茶等等为主轴完成后,老师将十六封同学的书信发表刊登在师丈发行的《不只是茶》刊物的第二期。
  个人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习茶内容,有别于一般学茶的刻板与制式。经过老师的同意,我们把原来的十六席增加到二十一席,同时,请老师推荐首次征稿的同学芳名,以便延续茶书院的习茶特质。
  老师推荐同学的当下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中的强项,也就是专业素养,有的同学或许很想跟大家分享,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当的机缘与方式。
  我不知道本书的完成对于同学来说,算不算是一种机缘或方式。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我不轻易称人家老师,更不随便拜师学艺,同时由于自己的学养肤浅,更不敢被人称作老师。记忆里曾经听圣严师父在开示中提到:“佛法难闻,名师难遇。”在这个一切以速度效率为生活依归的年代,学生要找到好的老师学习很不容易。老师呢?想要找个好学生传授技能,其实比学生要找好老师更困难,尤其想修学的是传统技艺如:佛法、茶道、书法、花艺、乐曲……的智慧生活。欲想遇到好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即使付出昂贵的学费,也许不尽然。
  北埔的老制茶人刘家龙老先生问:你去台北拜师学茶,怎么没有去拜那个穿仙人服(穿茶服的人)或留胡子绑长发,不然就是道貌岸然造型的人为师傅,反而去拜一位一般的女孩子为老师。我很难对老先生解释我想来茶书院拜师习茶的渴望。
  多年前茶书院的同学来北埔体验制作膨风茶,刘家龙以老制茶人的身份莅临现场指导。受老师邀请参加台北的“荷花茶会”,茶会中发表了刘家龙先生珍藏了三十五年老膨风茶。刘家龙是我的舅公,于是开车载舅公参加在台北戏棚由老师主办的荷花茶会;茶会结束后,在倾盆大雨中开车回北埔,然而心中犹存着头一次参加茶会的美好与感动,余悸久久无法平息,同时浮现了欲想加进这个茶团队的初心,回程舅公对我说:上次我说这个老师好像一般的女生好像不大对,今天这个茶会的场面看下来,我应该改称李小姐是台湾新茶文化的代表人才好。
  本人从荷花茶会上骄傲无知、膨风幼稚的座上宾,最后成了茶书院的老学员,跟着老师跟着茶书院习茶,才真正见习到有文化意涵的茶事,同时走过台北戏棚、阳明山食养、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音乐厅的两厅院、华山文化创意园区。甚至带着以上的事茶经历,受邀二○一一年威尼斯举办的国际双年展,表演所学的茶道美学,与珍梅在古运河畔的展场中,对唱传统客家采茶老山歌,拓展对外交往,发扬台湾文化精粹,如果没有来茶书院习茶的过程与历练,我这辈子可能很难国际化。
  好老师常常觉得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学生,在茶书院习茶没有功课表,老师很反对所有的学习,都用按表操课的方式进行,故常常发觉,老师于上课前为我们准备在茶案上的诸多教材,在上课前一刻重新调整改变。新进学员问:你们置茶、煮水、出汤,不用公克数、温度计和计时器吗?学长回答:来茶书院请把那些工具放到心里。
  茶书院有一句至理名言很有禅味:茶的心情水知道,上课的内容(老师的心情)没有人知道。走进茶书院习茶正式迈向第九个年头,我发现当茶书院的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的教学,让我们预期的来上课,常常有不预期的收获。
  第一天走进茶书院开始习茶上课,其实很紧张,跟老师约好十点上课,我为了怕塞车迟到,从北埔清晨六点多就出发,忘记了以前在台北九点才上班,还没八点我就出现在永康公园,有点不知所措!故意绕远路闲逛,九点逛回茶书院,只见书院内灯火通明,大门深锁,时间还早,我再到巷口徘徊,恰好与外出刚回书院的老师巧遇,心想在台北应该很少人会这么早来喝茶吧?老师亲和地问我用过早餐没,顺便引我走进茶书院,在茶案前休息。我独自一人坐在茶案前不大敢乱动,安静地观察与感受着老房子散发出来的气质,体会用茶器布置出来的优致空间,虽然老房子被茶器物堆叠满满的,由于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恰当的位置,让我身处在千件茶器中,心灵却是无比的清明。一整个书院除了灯光美气氛佳之外,案桌后面煮水器的开水正在沸腾,透过煮水壶散发起的蒸汽,欣赏书院每个角落,发现早上的书院有一种谜样的朦胧美。老师在茶案桌上放置了十组标准的纯白陶瓷评鉴杯(盖杯、赏茶碟、茶匙、饮杯一应俱全),上课时,老师为我一个人介绍她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白毫乌龙包,其中包含“印度大吉岭首采、二采顶级蜜香茶,中国大陆各地新茶区刚出产的新白毫,台湾坪林的美人茶,新店——周显榜,北埔——刘家龙、姜礼杞、刘庆钧、姜肇宣,峨嵋——徐耀良、黄森昌,以及冻顶的贵妃,还有阿里山的“高山美人茶”共计十几种,这是我活了一辈子喝过最多白毫乌龙茶的纪录,我表面上虽然是用微笑来回应第一天老师上课的内容,其实心里被老师为一位新学员所付出的真心感动地不知所措!
  尤其老师随意为我们料理的午餐,在老屋中有一种不可被取代的幸福感。
  我一共六顾茶书院,第一顾到第三顾拜访书院,书院没开门,第四回好不容易走进来,可能当时我穿亚曼尼的服装又喷亚曼尼的古龙水,还带着妻小,故资格与气质都不符合,被请了出去,刚走出大门马上又被学姊追请回来。今天总算见到了老师(发现在这世间居然有人比我还要酷),同时喝到老师亲自为我们执壶冲泡顶级大吉岭首采蜜香茶。收下老师送的好茶、好书,加上王心心的南管CD,心中带着饱满优质的茶气开始逛永康街。这一年北埔初夏的黄昏,与家人在水堂的庭院里,喝老师送的茶,看老师送的书,听南管音乐。意念工房的小武走进水堂说:南哥什么时候全家变得这么有气质。我勇敢地回小武:是从“人澹如菊”回来之后开始的。
  来数次水井喝茶的高人,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星座、紫微,还会面相学,收费昂贵是他的职业特色,今天要免费帮我算命,看他不停地向我们买很多便宜茶的份上,我只好配合演出。高人说我的命格太精彩很难算,算了将近一天下来,我为了保住这位客户,也点了一天的头,说了一整天的“是、噢、准”。我的妹妹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建议高人可以讲重点就好;高人最后才对着我目视真诚地说:古先生你的事业虽然家里的亲人对你协助不大,别难过!但是你一生中会遇到几个很好的大贵人,并且全都在北方,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你想想看我说的有没有准,有准你请我吃晚饭,没有准我以后永远不要再来北埔了。我当场大叫拍桌子回应:非常准!高人立刻回我:怎样个准法说给我听,不可以膨风噢!我一边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一边回答高人:本人的学佛基础源自“法鼓山”圣严师父,文化资产保护概念启蒙于“保安宫文史读书会”会长陈纪瑞建筑师,古迹解说受“大自然户外堆广协会”姚其中老师指导,写作习惯来自“新竹县县史馆”馆长林柏燕老师的鼓励,茶道生活美学师事“人澹如菊茶书院”李曙韵老师;在下的人生从出社会至今,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同样提携、关照、爱护的恩师;开始来茶书院习茶,生活中几乎日日是茶日,想想生命一路走来始终是丰沛、充实、多彩、圆满的。高人突然骄傲自信地说:你看准吧!于是当下决定请高人到北埔食堂吃大餐。
  为人师表其实很辛苦,好的老师除了教授课业之外,还要兼具保护照顾我们的功能。《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讲过:每个人心中都有卧虎藏龙,他只不过把心中的卧虎藏龙拍成电影。我虽然每天生活在北埔这个平静的
  老聚落,不时还是会被追逐名利的卧虎藏龙困扰烦恼;每当老师发现我心里出现不切实际的卧虎藏龙时,便会主动地帮我解除疑惑,平息烦恼。北埔乡下地方每个晚上都很夜深人静,我常常在这个时候为自己弹一曲邵老师教我的《慨古吟》。随着深夜里响起的琴声,心中不断浮现茶书院、老师、同学、茶香的美好影像,缓慢又柔和的律动在心底,故此常常被自己感动到。中场休息我回过头反问深夜唯一陪伴我习琴的琴侣:夫人,您觉得在下今日的琴技如何?夫人回应:很不认真。奇怪也!白天弹给妹妹听,妹妹还说:很好听的。
  老师常说跟她学茶,卖茶不会赚钱,来茶书院习茶越久,越不会随意收茶,更不会轻易售茶,正因为老师从来没有在茶叶上图利自己,让我们跟着她习茶,才会走在正确的茶之道。我在不惑之年走进茶书院,马上即将踏上半百人生,生命中的来时路,五分之一都跟茶事,跟书院,跟老师同行,曾经是为了想把茶卖得更好来茶书院!如今茶卖得好不好,其实已经不重要,生活过得精彩比较要紧。
  知道我在茶书院习茶的亲朋好友常常问我:学茶学毕业了吗?我回答他们:我的老师认为“茶人是没有下班的”,所以我们的学校当然也不会举办毕业典礼茶会。千弘和我都是双鱼座,虽然生日只差一天,然而我们的感情一样丰富,千弘在文章里提起,每次茶会都会与许久没有见面的同学重逢相遇,让他感到参加茶会很欢喜,也许诸多同学也和我与千弘有着同样的感受。同学有来的,当然也有离开的,新旧同学的来往,对我来说如同一部情深、缘尽的电影,我一直很庆幸自己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角色,角色缘起茶书院。 每次茶汤的美好都会在心里每当有人问起:人生再重来一次,还会学茶吗?毫不犹豫地答:会,茶是我的最爱。
  从小家里就做茶叶生意,生活中所有的感官都与茶有关,那时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反正那就是生活。
  小时候,像是个静不下来的过动儿。妈妈为了培养我的耐心与专注力,会端着红豆绿豆要我分别挑出来;而坐不住的我,总是三秒钟就消失在她的视线内,直到父母开始教我泡茶,才渐渐学会安静专心地做一件事。
  偶尔被父母带着到处表演,因为那时台湾儿童泡茶的风气还不兴盛,大家都对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女孩泡茶很感兴趣!莫名地成为台湾儿童茶艺表演第一人,常常有机会到各处演出。
  专科毕业后,妈妈要我到处去拜师学茶。
  了解她想要我传承家业的心愿,因此不能表现出压力,但对于茶,还是一个毫无感觉的虚应而已;但不是不爱茶,从小没有兴趣的事也逼不了我,只是从有记忆开始,志愿中就没有胆敢不喜欢茶的权利。
  那时的学习,就是生活公式。
  习茶一段时间后,还记得有一天老师来到店里,直接把我载到书院,糊里糊涂就跟在老师身边,成了当时唯一“走后门”的学生;一开始还不知道是“老师”,只依着妈妈说:叫“姊姊!”后来到书院上课久了,才发现自己怎么跟大家不同?大家都是恭敬地称呼“老师”……才慢慢,慢慢地改了口。
  书院是我重新打开认识茶的另一扇大门。
  以前,总是在心里筑着一道无形的墙,远远地隔着窗遥望茶事;后来因为老师才开启了茶的新知觉,可以轻松踏进大门悠游玩耍,从各种不同角度切入茶观看茶。在这里,茶席不只是视觉上的美、味觉上的享受,更会有一种超越感官的心灵感动,让人想坐下来体验一席茶;即便是简单道具,也能轻易感受出老师、同学对茶与空间的用心!
  每当采茶季节总要到茶山去,家里常常天天得往山上跑,偶尔等茶时偷偷摸鱼,不顺路地跑去嘉义吃碗鸡肉饭,虽是工作,对我而言只要能和亲爱的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放松的玩耍。每次出国也要随身带茶,即便不像在平常熟悉的环境里那么方便,可以喝茶的时间也不多,但无论多累、多晚都要给自己一泡茶,在睡觉之前。尤其在国外,抽离开日常满满是茶的生活环境,对于茶的感受会更为清楚鲜明,很珍惜缓缓泡上一壶茶的感觉,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在生活中成就一件茶事,是别人无法体会与享受的凝聚力。
  现在,茶不只是家业,还多了一份人生重心的安定,虽然在店里时泡的茶与在书院泡的截然不同,仿佛理性与感性的茶汤彼此切换,但茶汤的感动在于每支茶每次都不一样!久了后,每次茶汤的美好都会在心里。
  常常面对书院新生泡茶时羞涩和不自觉害怕的抖动而出了神,内心里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是羡慕,因为,从小训练,自己已是个不会紧张颤抖的茶人,心中恐惧的是对茶新鲜不再,不知不觉麻木而成了泡茶机器。
  老师说每个人都应该找个能启发自己心灵的方法或导师,如此才能具备自性的安定。
  但我不想再到处找寻,因为心里有个清晰的声音说……当年那踏进家门的身影,就是这个让我依恋一辈子的依托。后记阿金谈到宜家的茶,一直有着气定神闲的气质。
  “吕慢慢”是同学间出了名的慢,每次上课总需要三催四请,晚到的是她,下了课收拾道具最慢的也是她。
  宜家的茶内敛,总能把对生命的感动呈现出来;她的柔软让她学习插花却总不爱剪花,每当泡坏一支好茶总呈现出失落表情。还记得她谈起店里卖茶试茶所造成的浪费,客人想到不用钱,总是把茶叶拼了命塞进壶里!那样粗鲁不尊重的心疼,无法以言语形容,常需要让自己把心门关起来。
  老师说宜家天生就是个茶人,不像我们其他人是选择。
  她与老师的关系就像母女,任何时间无需借口或理由,只要一个傻笑就能沟通一切,缘起缘灭都淡然处之。
  年纪虽轻,却资历老练到每场茶会都曾经历,在茶会中扮演了安定人心的重要支柱。她跟大家不一样的是茶会里茶席是唯一可以喘息的时间,因为她说茶会时大家紧张的情绪连吃饭都压力好大!不论如何被骂,都可淡然处之,其实说穿了,她的心思其实根本不在挨骂的这件事上。
  宜家的茶,在似有若无中非常精准的,比宗教更容易地进入了她的生活;宜家,以慢的哲学,给我们一种安定感。 白毫乌龙的相遇这个缘分,要从桌上的一颗茶籽说起。
  二○一一年的八月盛夏,一行人来到北埔,溽暑连降火的椰子汁也失了味,只觉干涩。当天依稀记得是七夕,学长对于远道而来的我们热情以待,频频示意晚上备有好酒好料定要言欢,殊不知这群人是说好要来做茶看茶的,着实负了学长盛情。还记得学长特地空了假日整天,陪我们上山头看了好几处茶园,山头不高,蜿蜒而上的山路已让人头晕,但仅只十分钟的车程却让我们难以置信,惊呼这样海拔也能种出传说中顶级的白毫乌龙!
  行程最后一站是姜礼杞老师的茶园。一下车,触目所及都是矮小稀疏的野放茶树,园子不大,树也矮小,歪歪斜斜的茶枝与大小参差的叶尖倒是让旁边的野草与昆虫有了畅快活动的空间;蹲下细看,好多虫儿如天牛蝇类与蝴蝶倒是不怕生似的玩耍,仿佛知道这不速之客的我们不会久待似的,自顾自地玩耍工作,也不理会采了颗茶籽的我。茶叶因着采收期,着眼者已不甚多,但高低错杂之山势一眼就让人可以想象采茶阿嬷的辛苦,比起其他北埔茶园一分地百斤、竹山名间的一分地几百斤,还有阿里山高山茶的千斤,这里的阿嬷可能只有七斤的产量,对于算重量计算工资的采茶这行有多不划算!但除此之外,这里的茶树毋宁有着与大自然生死休憩的天命,虽然遭受着虫子们的打扰,却也享受着生态圈的荫佑;比起其他茶园密集且人工加速的豢养,这里倒分外有种野孩子的快乐!姜礼杞老师因为父亲的病痛,誓言下一代不要再遭受种茶施药的荼害,倒也间接地造福了这群欢乐生息的虫子,和贪杯的我们。离开时,只记得脚步迟疑有点舍不得,不是旁边环境如何,而是那茶树自然生机的姿态很令人感动!尤其这一年来因着工作计划探访了些许茶山之后,即使是某些标榜有机的茶园,除了近年开始不施放农药以自然农法猎捕虫子外,仍免不了施放肥料;比起邻国日本对于自然农法的坚持:要土地经过十五年的休息,确定无任何农药残留,且须方圆十公里亦无人施放农药的严格有机标准,更令人佩服的是日本人细心计算研发出来的间作休耕方式,试图让土地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借由生态圈的重建,让植物的养分来自天然,培育了适应自然的母株后,其对于旱灾虫害都有极强的抵抗力与存活度;即使要防过量的虫数,也绝对采取外围种植香草植物的方式,绝不采人工猎补装置,那自然的生机正是人们能与大地和平共存的最好见证。
  午后,学长邀了姜礼杞老师来一起泡茶,顺道拗他几泡好茶!人遇上茶,或者茶来到生活,心情和氛围总为之一变,外头北埔的艳阳依旧,但姜老师脱下了昨晚为我们制茶时的认真态度与收敛起狂傲艺术家个性,与学长笑闹叨念着也要来书院一起学泡茶之类话语……顿时酷暑隔绝,只剩下亲切随和,但心里的温暖却又绵长。
  姜老师与学长体贴我们不是手头宽裕的学弟妹,带了今年的“头五”与私藏茶,学长也念着古二去翻找“太极”与私藏老茶……姑且不论这些茶目前在市场上都是六位数等级的茶,只见学长和姜老师豪迈盖杯起落之余,也不忘吆喝我们拿茶具自己来练习练习。“有好茶喝,喝到好茶,是种难得福气”,而在高冲低泡,滑水旋仰之间,杯中天物起伏翻转,阵阵清雅蜜香弥漫开来,好似沾了糖似的久久化不开。姜老师豪迈的话语在茶汤之前,仿佛都慢了下来,可以看到一个熟稔制茶工艺的老师是如何珍视地拿取茶叶,像极了待自己即将出嫁的女儿,而学长豪放的动作在摆席与注水上也飘渺着温柔眼神;这时,在旁边的我们其实话不多,因为感动都满盈在舌尖、眼里,没人想说话是因为怕一张口,蜜香就要破坏。
  后来,拿了把老白磁与朱泥上桌,学长要我用白磁泡,怕老朱泥修饰过了头;这时的我心里颇不安,不好惶惑地说这把刚从老家整理出来,压根没泡过呢!但总是幸运,能有机会亲炙好茶。试着把奔波两天的心开始回到某个安静的角落,让水注滑落叶面,随着翻滚,一片片茶叶这时慢慢落定。执起壶柄,出汤,随着香气四溢,安藤白茶盅承载着今年的头五传给其他人,面前一杯美人。
  掀了盖的磁壶依稀吐纳着茶气,而壶里叶底红透的边缘,总闪着些平缓的银漾。口中微微的焦香是刚焙好的明证,跳跃着属于老白磁也掩饰不了的年轻;澄红的水色透着微微花香,像夏夜里院落飘散着的玉兰,还有些夜来香。
  后来峰丞以盖杯表现的陈年白毫,则红浓明亮,醇厚而綖,淡淡回甘,舌头仿佛从另一味觉空间醒来,一点也不输给其他冻顶或高山老茶!当然其中夹参着学长的得意与姜礼杞老师的慷慨,倚着这样优质的有机茶园与娴熟工艺,卖着这样的市场价格简直就入不敷出,比起台北都会许多炒作过后的有机茶,这有着身为达人名匠,外界怎么买也买不着的骄傲。
  时光很轻易地浓缩在这杯茶汤里,一九八一年的茶叶迅速返老还童,从润喉到心田,每片茶叶,都蕴含着过去的清晨露水,薄曦霞光,空气土香……打包放心交给时间保管。我们仿佛从中喝到了北埔当年的风土,和制茶第一姜师父当年神奇手艺。
  轻啜细品间,目光也被茶色轻晃浸泡着。习茶以来,对白毫有些莫名偏爱,只因每每入口,那甜香总引领我回到小时南方乡下日式宿舍的夏夜,院子中弥漫着夜来香玉兰与昙花的流香,但记忆中外公外婆从不泡茶,借着他们留下的日本茶具,却又缓泄出三十年来不曾稍减的关爱。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忙与盲中,我们因白毫乌龙重建起时间。
  积重难返的时间,在一杯茶汤里举重若轻。茶启动的更可能是我们的心?
  在茶人品味茶水之姿,时间被时间扣留,时间被时间融化,时间被时间延长。
  人们追求有机之余,常只自私地衡量健康,于是花了时间追逐金钱,到头来却又得花大钱弥补健康;很少在大自然的立场去思考,什么才是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方式?做什么才能让三十年后的下一代能有一样的好茶?能再有夏夜院落扇凉的天气?时间的重量,有时不过是这杯茶汤,十年后仍安心喝它,我们才能随之轻松。
  现今人们总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空虚中求进取。争逐之余,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
  何若有幸,行走光阴茶海,在绝美今朝相遇,遇合尽兴,不问悲欢。就像仍在案头的茶籽,安静地。
  在茶中修心,在修心中喝茶。习茶习茶至今年岁仍短,既无法随心所欲泡出一壶动人的茶,在茶文化上也无法论述一二,只好期勉自己一路跌撞情景,或可作为想一窥台湾茶精致感动的堂奥者些许鼓励。
  谈到茶,还是必须心虚地承认——从前的自己,从来不喝茶。
  那一阵子,刚习茶,还是茶书院里最青涩的小学妹,虽然每周总为了茶课要穿什么才适合茶席氛围而伤脑筋,又为晚上喝不出老师要我们分辨的茶汤而苦恼;但一踏进昏黄阴翳的晚香室,空间与人的感应,自然不由自主地让心安静了下来。
  古朴的茶桌,萦回的茶烟,老在周二晚将全班八个人的心凝聚着,茶成了老师与我们彼此生命中特殊的沟通信物,谁要是不如意,会有一盅温暖的茶等着;虽然老师老念着我们要多发表自己对茶的想法,殊不知大家最期待的就是每周这一晚。
  心灵片刻的安宁,室内往往除了茶香乐音,还流动着属于东方含蓄而内敛的人情。
  那时傻傻的我们,同学各自有着白天的工作得忙,并非专注钻研的茶人,没有太多金钱与心力被划分在营生之外,课堂里常是老师价昂且稀少的难得好茶,叶脉俊秀地排排站着,我们却拿它泡出咬舌苦涩的茶汤,难为了老师辛苦安排课程内容与茶食搭配的那些时光。
  偶尔,老师看不下去好茶如此糟蹋,便亲自示范一席茶。
  壶与茶看似随手,实寓有深意。手捻茶匙,将触感紧实的茶叶颗粒滑过茶则,轻轻跃入圆润而饱满的壶腹,再缓注入水,氤氲烟雾撩拨着有坚定气势的直泄水流,仿佛有着古琴音律般的律动;旋覆壶盖,约莫是缓慢调息的片刻时间,老师的跃水总是漂亮地舞出一道弧线,不急不徐地将茶倾注盅心里,白色雾面安藤衬托着金黄的色泽,水面摇晃的高山茶特有果胶要一阵子才能分别出来。
  最简单的只有随茶汤而弥漫的香气,总让我们小心地不敢发出声响,生怕错过了稍纵即逝的重点。啜一口,从舌尖,慢慢释放到喉头,真正的好茶会让身体自然互动着愉悦的反应。台湾高山茶透亮的色泽,浅浅淡淡地带着高山云雾的味道,若在秋凉,还能感受到高山冷冽的温度随茶汤窜入舌尖,清醒后又慢慢散开,留下沁人心脾的鲜活初茶味道。
  其中,自己最爱的是白毫乌龙,尝起来蜿蜒流转的滋味常令人不自觉嘴角漾出微笑。那样美丽的暖红,总奇妙地在炎热夏天给予一丝香甜,那深邃色泽就似黄昏绯色晚霞尽给冬夜暖意。由于茶书院古学长的慷慨相授,每每见到这美丽的汤色,也不免要多荡漾着几分温度。
  每周在课里的充电让所有现实生活的压力,在茶叶中积蓄着的悠远阳光中点点释放。饮茶后,内心的感动总饱满得似乎充溢而出,言拙不足以形容,只觉这茶的神奇恰如其分地,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着独到的诠释。
  曙韵老师透过茶曼妙地挥洒一壶奇迹,无论是上好或有些些缺憾的茶,完全衬出茶质历经寒霜,炼经烈焰成就出的甜美。只惜对茶龄尚浅的我们而言,这些有时太难体会。后来,慢慢随着烧水壶咕噜作响的沸声听熟,才能逐渐了解到茶、壶、杯、盅都在在影响茶汤,而真正难以言传的水与人,才是茶的灵魂。
  茶,有时应该是种无言的触碰,横越时空,非世俗的道理所能企及。
  无言的碰触,当然也包括生活。生命里许多事情,像是命中注定般,让你大老远兜转了一圈,还是回到那刚经过的地方。
  因为学茶,竟莫名地发现了外公六十年前的秘密。家族中无人喝茶,自然不可能有着任何与茶相关的道具。留日的外公过世好些年,去年整理那日式老房子时竟翻出整箱茶具,箱子陈旧到应该是二战期间回台后就不曾开箱的模样,妈妈和几位舅舅聊起竟无人有印象;经几次讨论,还是细心的母亲忆起外公当年似乎偶尔提及的日籍房东女儿,因着电影《海角七号》的热潮,这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毕竟,印象中孩提因着戒严时期《枪炮弹药管制条例》深怕无端牵连而把漂亮的武士刀沉入院子里古井的外公影像还在,似乎也只有这美丽的遗憾,能解释它被完整保留的原因。
  后来,幸运地因为自己在上茶课,家族里也无真正懂茶的人,陆续就把这些重见天日的茶具慢慢地交到自己手中。每次接到货运包装而来的茶具,也许比不上同学们那价昂精致的老件,但想到它们是怎样地与外公踏上驶向基隆港的最后一艘运输舰,又怎样在漫天美军的轰炸中躲过击沉战火,来到这南方温暖的日式院子,却又因着不能说的秘密而开启五十余年的尘封岁月。
  若你能换个角度,从不同的方位观看这一切,遂看出世界如万花筒般,那样无尽变化,又相互叠合的意义。在天上的外公见到自己辛苦护卫的道具们和自己最疼爱的小孙女有了连结,想来温文儒雅的他一定也正点头微笑。
  茶席最讲究唯美的精致,人们也习惯了用眼睛去评断幸福,如果,用心灵去感受这一切,也许会更美。许多真实属于自己的曾经,哪怕直到暮年苍苍,也是我们追忆的理由。
  常常下了班回到家,为了一个让自己温暖的理由,总是奢侈地为自己开一个小小的茶会。
  这段时间以来,自己的生活一直被一些无用而琐碎的理由所充斥,那些让人烦闷而堵在心底的情绪,有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重量,有些则完全来自人内心不断膨胀的欲望。
  为自己好好泡壶茶,让心情做个总结。许多事情可以完全遗忘,有些则会像茶渍般沉淀,留给自己在未来的时光中慢慢品尝。
  透过一杯茶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以生命自身为学问的体现之场。烦恼也许都能消融,展现滋润的效应,满盈能量,为明日也许会到来的阴霾风雨积蓄力量。 
  





上一本:医学人文十五讲 下一本:一生不可不读的27部国学经典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茶12席的作者是古武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