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本书中巴迪欧将事件过后剩下的那个痕迹称作为原始陈述(énoncéprimordial),在巴迪欧看来,原始陈述作为事件留下的那个痕迹,本身就创造了一个真理的新的身体形式。 目录: 中译前言0.导论0.0提纲1.意见2.表象3.差异化4.实存5.变动6.合体7.主体化8.观念化结论一旦巴迪欧得出了一与多的特殊关系,他采用了一大堆极为复杂的概念(如在之在、情势、情势状态、计数为一等),借助后康托尔的集合论方法来建构他的数学本体论体系。巴迪欧建立了一个相当圆满的集合论式的本体论。在这个本体论中,他谈到了一个既定的情势可以由主体进行计数为一的操作,并具有了情势状态的结构。而一个并没有被计数在集合之内的事件,将打破既往的情势状态的结构,而在同旧的情势状态的裂缝中,新的主体浮现出来,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缝合了真理同情势之间的裂缝,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被塑造成一个普遍性的主体,而这个主体的行为也创造了真正普遍性的真理。 不过,正如西蒙·克里奇雷(SimonCritchley)和拉克劳等人所看到的巴迪欧这个理论体系的致命软肋,即如果说,那个在事件中浮现出来的主体唯一的条件是事件撕裂了原先的情势状态的结构,那么是否意味着,那个主体只能静静地等待事件的发生,而且这个事件由于外在于先前的情势状态,我们甚至无法在原先的框架中来预测事件的发生,那么,事件之间的主体就是惰性的,或者说是不可见的,是巴迪欧在《元政治学概述》中曾形容阿尔都塞式的主体时用过的一个术语,“无主体的主体性”。这是一种纯粹抽象的主体,我们只能确认存在某种主体性,但是这个主体具体在谁身上道成肉身,不得而知。那么也就是说,巴迪欧那天花乱坠的许诺只有在纯粹数学的层面上才是有效的,面对在这个世界上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主体和真理却是无法降临的。面对这些批评,巴迪欧觉得有必要让自己的理论降落到一个具体化的地面上,即需要在这个世界上来重新找到通向他的理论大厦的道路。当然,这种道路不是将某种神圣的真理强制性地塞入到具体的表面上,而是从这个表面上的现象性表象开始,重新踏上普遍性的旅程。于是,与胡塞尔一样,《世界的逻辑》和《第二哲学宣言》都必须从具体的实事出发,让真理以某种具体的身体(即对象)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浮现,这种浮现并不是此时此地的特殊的对象的浮现,而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性的浮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