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文化与教育、影像与笔墨之间,沉淀下人生的美好。经济学家张五常,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邓湘子,诗人吴昕孺与***媒体记者共同推荐。 本书简介: 《与点:我的时光之书》是一部有生命质感的散文集。 从电视湘军至出版湘军,与点记录下一连串生命的体验,一次次灵魂的远行。迷惘、失落、欣喜、淡然……在体验中沉淀与分享。 ”我们的本质属于时间。选择如何填充时间,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生命。“ 写作者是少数没被工作家庭的琐事淹没、一直保持大量深度阅读、一直坚持扶老携幼进行人文之旅、一直维持包容开放、充满活力心态的人,岁月对她而言只是途经盛放的鲜花,绝不会意味着生命力的流逝。这本书里记载的人与事、景与情亦如是。 作者简介: :郑艳 70后,笔名郑与点。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长沙电视台《百姓》《女性完 全关注》栏目制片人,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编导,《大学时代》杂志社采编中心 主任。现供职于某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目录: :雕刻时光 序一 琴心文脉∕戴海 序二 山长水阔共同度过∕刘忠范宋丹等 ■27 迷茫·人生的起点 妹妹怀孕了 黄金搭档 我在2001年的最后一天 ■28 目录: :雕刻时光序一琴心文脉∕戴海序二山长水阔共同度过∕刘忠范宋丹等■27迷茫·人生的起点妹妹怀孕了黄金搭档我在2001年的最后一天■28童年往事大理:晨光与晚霞人冉冉而行暮一束光能够照多远我在2002年的最后一天■29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稻草娃娃在哭泣■30青春祭:写给Lw把美丽的种子种在心里自己的世界■31邱林的故事似是故人来我们拥有诗意的世界■32江湖密友之玲子这几日游走在影像与笔墨之间喻意志:从风之谷来的纳乌西卡■33这一年,写作、整理、出版了《两个人的人生论语:郑与点、戴海书信集》。■34湘子开的书单关于林毅夫的记忆值得过的生活■35这一年的工余时光,都投入国家重点出版选题之“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承担《黄培云口述自传》的访谈、整理。■36典范的力量《黄培云口述自传》后记一城一池的得与失邶风击鼓:深挚、悠远,无法言说■37这就是大师回眸展望《温暖的孩子》之“幼儿时代”扶老携幼、读书行路为什么出发巨流河璀璨时光书店风景在百老汇看“歌剧院魅影”再无心情写下去的“美国行”太湖边葭,生日快乐!赖声川话剧“宝岛一村”话剧“斑马@斑马”稀罕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关于张培刚先生的记忆好朋友的好消息■38最好的礼物春节港澳行摇摇篮的手“楚魂”代有才人出赢得灵魂:这段看的好电影独来独往台湾环岛行谈什么是才子,是赤子一闪一闪无足轻重铭记这份美:悼意志■39行路、读书、接地气北京北海成都公务成都礼物清新空气与幸福感重庆綦江湖北襄阳以文学的方式游山玩水李谟与话剧“莱姆病人”参与责编《构建教育新模式》守望:吴磊历史工作室郭宇宽与《开放力》浮华肤浅《小时代》与精彩丰厚《最后的闺秀》职场“读书会”环保时装秀勉强“凭江临风”的“2205”奔2,奔3,奔4先迈步,再进步■40卑微生活里溢出的纯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游》:李迅校长的理想与实践脑海里马上蹦出来的五本书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酸奶瓶中一枝花泰国行不囧柬埔寨双城记韩国行励志澳洲阳光白云的故乡蓝光虫、星空、麦兜《盗火者》《穹顶之下》最优的安排眼睛里有光后记:今日相乐皆当欢喜典范的力量 张五常教授认为,他一生中最幸运的,是遇到许多好老师,并且与他们成为终生好友,他十分珍视这些缘分与际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曾经采访过各个领域的不少精英,并且有幸和其中一些人成为朋友。我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人民的情感,并且看到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为促进国家变革与民族复兴不懈努力。这些人中,最具个人魅力,同时也最富争议的是经济学家张五常。2001年9月,从朋友处借阅过《卖桔者言》、时任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记者的我与同事一道,挤在拥堵的人群中,第一次听到张教授的讲座。卓尔不群的张教授用粤语迅捷表达思想,灵秀温雅的夫人Linda用普通话同声翻译。和任何一个有求知欲的青年在当时的反应一样,我被他们的学养与气质深深吸引。讲座后众多媒体对他们进行了访问,我觉得电视介质的表达还不够过瘾,就把更多的个体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的结尾,谦恭而好奇—“如果再遇到张五常,我会有很多的问题希望和他交流。他再写字,盖印时,我会去瞧瞧是用怎样的石头做的印章。”没有想到的是,从那以后,我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开始了真真实实与张教授及夫人的交往。一本本读教授的书,在不同城市听他们演讲……通常情况下,交往距离的缩短会影响审美,尤其是被众多光环笼罩的名人,近距离接触后,容易发现其平常的一面,而生出“不过尔尔”的感叹。近距离接触张教授与夫人Linda后,我看到了他们平常人的一面,却在内心更加觉得自己幸运,对他们更为亲近。这种亲近,源自于感受到一个学者立足民生、强调经济学作为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其思想具有深度的启发与穿透力;这种亲近,源自于见到这个被外界认为恃才傲物的天才人物对人情的敏感直觉、善良真挚与情趣盎然;这种亲近,还源自于见到他们在众口铄金的争议中,“半步不移”的坚持。 深度启发:思想的穿透力 和众多人一样,作为在缺乏科学传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微小个体,在阅读《卖桔者言》之前,经济学于我,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学科门类,严肃而冰冷。是这本书,用生动的实例、精彩的语言、丰富的知识,让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文艺青年对经济学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意识到经济学无处不在,也开始关注经济学家。我透过作品去了解他们,精神世界被他们的思想历程牵引,由此去触摸中国社会跳动与发展的脉搏。这其间,读得最多的作品,是张五常教授的书。他认为经济学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局限条件下求利益最大化”,二是“代价越高、需求量越小”。他坚信经济学必须是解释现象的科学,只有能够解释现象的经济理论才具有生命力。他内心一以贯之的原则是坚持对真实世界的调查。而读者通过他对案例的调查分析,不仅学习了理论,更进一步学习到他的思维与方法。因为经常看他的文章,让我对身边的现象多了观察与思考,更注意分析,增强了对效率的追求。还让我多了一种更宽广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并将它和这个社会的未来相连。这些年,我因为要留更多时间与老幼相处而离开新闻一线,入职湖南出版集团。与张教授及夫人的直接交往少了,但对他作品的阅读从未停顿过。这些作品,除了书,还有发在博客上的文章。他在一篇文章中写—“经济学研究我喜欢问‘为什么?’。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用最简单的理论,但向深处钻。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用零散、琐碎而又过瘾的观察做理论验证,避去数字无数的沉闷不堪的统计分析。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考查真实的世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实’没有兴趣。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这些个人品味加起来有一个昔日意料不到的效果:写下来的文章历久不衰。不是大名鼎鼎,也没有红极一时,只是死不掉。有些受到重视,有些石沉大海,但我没有一篇英语文章明显地受到时日的蹂躏。岂非大道哉?”大道如斯,他深入实际生活求证经济学的态度与方法,弥足珍贵。今年的一个长假,我宅在家里,读《中国的经济制度》。之前,我所尊敬的媒体同行在国家级媒体上了推出了关于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调查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石,而作为中部省份的省会,长沙周边的四个县,这些年你追我赶,纷纷取得不俗的成绩。带着对身边现象的好奇读教授这本被称为学术生涯“封刀”之作的书,我读得特别认真。我想看教授如何以系统化的“经济学解释”来分析“中国做对了什么”。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张五常教授放弃自己多年来用惯了的产权分析,转用以合约约束竞争的方法路径。他从观察土地被使用的方式入手,条分缕析地指出,高强度竞争下县域经济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得以高增长的关键。中国经济能够渡过很多难关,关键在于中国的合约安排具有很强的弹性,不论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合约,还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约,还是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合约。而他反对《新劳动法》的实施,是因为他通过分析认为该法会使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合约变得僵化,这可能扼杀中国经济的活力。怀着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关注,他写下这本书。他希望通过经济解释来深度启发人们思考: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经济奇迹是否能够延续?又该如何延续?这是值得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来思考的问题。 至情至性:情感的吸引力 张五常教授是一个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人,贯通科学与艺术,摄影一流,书法甚美,文章活色生香。他的经济学随笔文气如虹,风趣幽默,引人入胜。而从个人偏好而言,我更喜欢他的人文随笔。他写下大量人文随笔,谈艺术、话教育、忆故人……其中有率真无忌、精彩过瘾的丰沛才情,更有真切坦荡、感人肺腑的至情至性。张教授有多篇文章写亲人与朋友,哥哥五伦、容国团、杨小凯、弗里德曼、科斯……文中屡有感人之处。他写《我的父亲》,没有可以书之于史、勒之于铭的大事,看似几个场景的轻描淡写,字里行间澎湃的感情却扑面而来,父亲的骨气、胸怀与境界如在眼前。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到正直、善良、真诚的力量,也看到传承:教授的言行、勤奋与耐力,处处闪动“乃父之风”。《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这境界中,首要的,就是“真”。读教授的散文,我们感受到这种境界,感受到真挚诚恳的朴素人情,也感受到人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层次,一种悲天悯人、俯仰天地的情怀。 有格局才有未来 多年前,曾经对自己提问:我这样一个普通小辈,何以得到张教授及夫人这样的善待?自己初步的答案是访问时功课做得还算认真,写的文章还算有点小灵气。张夫人Linda给予了补充,她说,“是你体现出的好学与好奇,还有相处过程中一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你对长者的尊重,对文化修养的追求。”这些补充,给予我持久的鼓励。大学毕业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文化单位工作,从外界评论的“电视湘军”至“出版湘军”,但也一路觉得,我们已经处在浏览的时代,信息日益碎片化,众声喧哗,严肃而理想的舆论与阅读环境都日益退化。教授及夫人的鼓励,一直带给我坚守的力量。我也在坚守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幸福。这些年里,我一直看教授的博客,思维获益于教授的推理,情感钦佩于教授的勤奋与执着。也看到很多人在跟帖中发表意见,心里觉得有些可惜,因为情绪化的意见多,本质的、大局的、中肯的不多。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质疑与超越。教授把自己的思维、方法与心得,毫无保留,悉数公开,就是希望能引发后继者去思考、去创造、去发展。他希望后继者深刻理解经济学,理解经济学精神,理解做学问的精神。他希望中国的青年能拥有更丰美的人生。他对中国青年怀有深深的情感与期望。我理解这种情感与期望。在不需“坐班”的时日里,我曾经把部分弹性时间用于到湖南省博物馆去做义工,讲解马王堆汉墓陈列的文物。一次,遇到一个班的大学新生,我比平时讲得更多更细,甚至向他们推荐《美的历程》《考古人类学随笔》等书。讲解结束后,我的嗓子完全哑掉,几天才好。这是因为,我看到那么多好奇的眼神,责任感油然而生。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张五常教授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人物。我们都期冀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在与张教授及张夫人Linda的相处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是,他们让我明白,建立生命格局,内心辽阔,保持尊严。他们希望青年人能够明白—有格局才有未来。感谢他们,所带来的,典范的力量。 后记 今日相乐皆当欢喜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读过《光荣与梦想》之后,我听鲍勃·迪伦的歌。这是“BlowingInTheWind”中的第一句。当时就想,对一个女人而言,何尝不是这样。要行过多少山水,经历多少人与事,才能成其为女人? 时间的流沙,依次而下。《与点》这本集子,是一段和那些事、那些人、那些书、那些路……彼此互证的光阴。一个人,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在精神追求容易被绑架的大环境里,他们和她们,帮助我注重精神素质的真正提升,提醒我有所关注,有所忧思,有所坚持,有所不取。给我带来心智光辉和灵魂激荡,带来品境的高阔、襟怀的辽远、性灵的明媚。让我相信,这世间至珍贵的,是真性情和真情意。真正有力量的书,会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再造,使我们对周遭世界产生更直接的感觉。因为,那些书,不是一行行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让我得以打开一扇扇窗,见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阅读过程也是不断自省的过程,“知书籍之多而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而自喜”。社会的样貌在于我们选择的视角。长途跋涉,走四方,在行走中逐步体知自己的局限,从而一点点开阔。也在行走中逐步返璞归真,寻回浑不吝的自在。角度渐多,偏见渐少。南宋古琴演奏家郭楚望写下:“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需要某种热闹。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但随着年岁增长,生命愈发精神化。开始懂得,知晓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维度,比任何外在的东西,更具有价值。我们的本质,属于时间。选择如何填充时间,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生命。翻看过去的文字,有青涩、矫情。但更多时候,还是为自己有勇气记录下一步步走来的脚印,感到欣慰。更为自己一路行来,选择与这些人、这些事物共同度过,而喜乐。得于心,形于言,粲然在纸而成章。文字没有办法抵抗时间,却可以留驻时间。沉淀下岁月中的美好和阅人知事过程中的思索。如果没有留下文字,所发生过的一切,终将静默如谜。 有人问,一个女子,读这么多书,经历这么多,最终还不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为人妇,厅堂厨房。何苦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