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纳顿节


作者:刘目斌     整理日期:2015-11-23 14:53:41

土族纳顿节文化实录研究,资料珍贵。
本书简介: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三川地区以土族为主体、少部分藏族和汉族民众参与的以二郎神及其他神灵为祭拜对象的庆典仪式,被土族人称为“纳顿”节,被藏族、汉族人称为“八月会”。在节庆仪式中,土族人以表演“会手舞”、“庄稼其”、“五将”、“三将”、“关王”、“五官”、“杀虎将”等折子,藏族、汉族人以向神灵献祭,来实现凡俗与神圣的沟通,达到酬神祈福的目的。“纳顿”节形成了“一庙一会”或“两庙一会”的组织形式与水排轮值制度。“纳顿”节调适着乡民生活节律,维系着乡土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
  刘目斌,男,1978年出生于山东郓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曾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土族历史与文化、区域傩文化。
  目录:
  综述001
  一、三川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004
  二、纳顿节的起源与名称由来026
  三、纳顿节的区域分布及其差异037
  四、纳顿节的仪式过程048
  五、纳顿节的组织形式059
  六、纳顿节的传承、变迁与发展现状061
  七、纳顿节的意义和功能071
  志略077
  一、节日时空079
  目录:
  综述001
  一、三川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004
  二、纳顿节的起源与名称由来026
  三、纳顿节的区域分布及其差异037
  四、纳顿节的仪式过程048
  五、纳顿节的组织形式059
  六、纳顿节的传承、变迁与发展现状061
  七、纳顿节的意义和功能071
  志略077
  一、节日时空079
  纳顿节的准备时间079
  纳顿节小会080
  纳顿节正会081
  安神时间081
  庄廓082
  村庙088
  纳顿会场090
  村落095
  二郎宗庙100
  大峨博101
  寺院103
  二、组织104
  水排组织104
  纳顿组织者105
  法拉107
  法师109
  阴阳先生112
  三、节日缘起113
  二郎神113
  九天圣母娘娘115
  摩竭龙王118
  锁竭大帝120
  四郎神121
  朱喇嘛122
  四、仪式活动123
  请神出庙123
  嘛呢会123
  献祭还愿125
  献供品126
  搭头、报喜、唱喜讯127
  折子表演128
  跳法拉128
  安神129
  罚香129
  饮食禁忌130
  蒸饼制作的禁忌130
  禁止妇女入庙131
  跳会禁忌131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132
  会手舞132
  庄稼其135
  三将136
  五将137
  五官138
  杀虎将139
  五大民族140
  会手舞的传说141
  庄稼其的传说143
  三国故事来历的传说145
  杀虎将的传说146
  法拉的传说148
  法师的传说150
  河州荻荻的传说151
  六、游艺娱乐157
  合会手157
  走亲戚158
  提亲、定亲158
  七、节日用品159
  蒸饼159
  公鸡160
  羯羊161
  酩馏酒161
  油饼、麻花、凉面162
  节日礼物162
  方神的服饰163
  会手的服饰163
  庄稼其角色的服饰166
  五将角色的服饰166
  杀虎将的服饰166
  五官的服饰167
  法拉的装束167
  法师的装束169
  脸子169
  锣鼓170
  鸣旗171
  八、节日文献171
  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172
  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172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解读173
  土族民间信仰研究173
  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174
  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以辛家庄和贺尔郡为例175
  地域崇拜与流动的认同——青海民和三川“纳顿”仪式的田野考察175
  民和官亭地区土族的“七月会”176
  三川“纳顿”渊源176
  青海民和土族地区“纳顿”述略176
  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纳顿”新识177
  青海土族的纳顿傩戏初探177
  民和土族“纳顿”面具艺术述略178
  民和土族“纳顿”节日的文化功能刍议178
  浅论土族“纳顿节”178
  仪式的整合与升华——民和三川土族“纳顿”的前期准备活动179
  青海土族“纳顿”文化现象解读179
  试析土族“纳顿”节传承、复兴的文化动因
  ——以青海省民和县鄂家村为例179
  青海民和土族“纳顿节”的田野调查180
  三川土族“纳顿”解读180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的农事色彩180
  傩文化土族形态探微180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一)181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二)181
  仪式展演与象征意义:民间仪式中的多神信仰及其社会功能
  ——三川土族“纳顿”节及多神信仰习俗的人类学考察182
  土族纳顿的文化价值及健身功能182
  青海土族纳顿节体育文化探骊182
  土族纳顿节仪式展演的文化象征与功能183
  土族“纳顿”舞蹈的文化解读183
  青海土族“纳顿”舞蹈哑剧183
  民俗节日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征用及其策略
  ——以民和土族纳顿节为例184
  土族纳顿节的当代趋变及其原因探析184
  调查报告185
  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二郎神信仰调查报告187
  青海省民和县三川纳顿组织与水排制度调查报告223
  2007年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纳顿节调查报告244
  2007年青海省民和县杏儿乡藏族八月会调查报告335
  附录363
  参考文献379
  后记384
  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青海交界的黄河上游地区,是一个以土族为主体,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杂居共处的族际社会。每年秋季庄稼丰收之时,三川地区以土族村落为主体、少部分藏族和个别汉族村落民众参与的以二郎神及其他神灵为祭祀对象、以庆祝农业丰收为目的的酬神庆典仪式,它被土族人称为纳顿节,被藏族、汉族人称为八月会。
  三川纳顿节的创造和传承,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一传统庆典仪式,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到农历九月十五日在三川地区数十个村落中依次举行,其节期时间跨度较长,地域分布较广。节庆仪式中,既有土族的跳纳顿酬神表演,又有藏族、汉族的隆重献祭,节俗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在上川、中川和下川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历史上,曾使用同一泉水的毗邻村落,通过彼此合会手跳纳顿结成了“一庙一会”或“两庙一会”的联村组织关系。水排头是纳顿节的组织者,也是年中村落众人事务的管理者,水排轮值制度延续至今。三川纳顿庆典仪式,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变迁之后,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 ,又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在三川地区乡土社会秩序的调适和对外文化展演中发挥着新的社会功能。
  在以往研究中,与土族纳顿节同属于二郎神祭祀圈,且在同一时间节序内举行的藏族、汉族八月会多为研究者所忽略,或者被误纳入土族纳顿节日流程之中。本节日志将对此予以廓清,并分为土族纳顿节、藏族八月会、三川地区二郎神信仰、三川纳顿的组织形式和水排制度等专题报告,对于这一多民族参与的地域性节日庆典仪式,做一全面的、整体性的民族志描述。
  





上一本:析波普尔政治哲学之困境 下一本:法治中国的哲学思考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纳顿节的作者是刘目斌,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