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从现在开始,你的决定意味着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书是一本关于伦理学的普及读本。阅读本书,读者能对伦理学有更清晰地认识,理解伦理学对实际生活的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詹姆斯·斯特巴教授以发人深省的心灵三问开篇:(1)道德归咎于信仰,而非理智吗;(2)还有什么能否左右你的道德;(3)做个自我主义者没什么不好?接着,探讨了三大传统伦理学理论对当代生活的意义。在篇末,斯特巴教授讨论了环境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对伦理学的质疑和挑战。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斯特巴教授巧妙地将传统伦理学智慧应用于实际,分析了贫富差距扩大、同性恋权利、宗教和文化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社会热点问题,鼓励读者去自省、去思考伦理学对生活决策的作用和意义。每一个对生活思索、对伦理道德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作者简介: 詹姆斯·斯特巴 美国圣母大学哲学教授,已出版了25本图书和发表了150多篇论文。斯特巴教授还是罗彻斯特大学的访问学者,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圣克拉拉大学特聘教授。在2013-2014年期间,约翰·邓普顿基金会一直支持他做关于当代道德理论与邪恶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目录: 引言1 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学科2 有关伦理学的三个质疑5 传统伦理学的三个观点6 伦理学的另外三个质疑8 结束语8 第一章宗教和道德11 欧蒂弗罗困境12 中世纪神命论的发展13 创世中的道德依赖14 神命论的几个问题16 被彻底颠覆了的神命论20 宗教和公共领域21 罗尔斯对于公共理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吗24 宗教道德教义可否用理性加以约束30引言1 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学科2 有关伦理学的三个质疑5 传统伦理学的三个观点6 伦理学的另外三个质疑8 结束语8 第一章宗教和道德11 欧蒂弗罗困境12 中世纪神命论的发展13 创世中的道德依赖14 神命论的几个问题16 被彻底颠覆了的神命论20 宗教和公共领域21 罗尔斯对于公共理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吗24 宗教道德教义可否用理性加以约束30 公共理性怎样才能为人所接受32 结束语34 第二章道德相对主义的质疑35 认可道德相对主义的弊端37 包容——是否是赞同道德相对主义的益处之一38 但这样是正确的吗41 同神命论的对比55 道德相对主义的标准批判55 有关道德相对主义的六个例子56 结束语58 第三章利己主义的质疑61 心理利己主义62 伦理利己主义64 呼吁公示68 并观利己主义和种族主义69 呼吁一致性70 难道没有办法应对普遍伦理利己主义的质疑吗73 道德妥协78 结束语80 第四章功利主义伦理学81 功利主义伦理学介绍83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应用: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85 奥萨马·本·拉登和恐怖主义87 虚拟事例90 对功利主义的一个异议:永不作恶92 对异议的完善和回答:必要的伤害和独立理性93 进一步论证: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96 一个更好的论证:“应该”蕴涵“能够”原则98 结束语101 第五章康德伦理学105 康德的绝对命令测试107 康德、利己主义和假言命令108 道德的核心要求110 仅有普适化是不够的110 康德测试的其他模式112 对康德伦理学的两种解读113 支持例证117 自由之间的冲突120 结束语125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伦理学127 幸福和有德行的生活128 有德行的生活的特征131 与康德伦理学的矛盾之处133 规则的重要性135 关注我们应该如何行动136 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137 安·兰德的亚里士多德伦理观139 无冲突论点142 兰德小说中的个人利益冲突144 “无责任”论点146 抵制无冲突论点的重要性148 结束语150 章间小结151 第七章环境主义伦理学的挑战153 辛格的功利环境保护主义154 里根的康德环境保护主义155 生物中心论157 解决冲突的原则159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165 来自外星系视角的反对169 结束语174 第八章来自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质疑175 吉利根的质疑176 传统伦理学中的正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不足179 传统理想中道德高尚之人在实践中的不足186 结束语191 第九章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193 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的修正和解读197 传统伦理学的新任务204 在跨文化背景中应用传统伦理学213 结束语216 结语219 三个质疑220 三个概念221 另外三个质疑222 伦理实践224 总结231 译者后记233 伦理学貌似和其他探寻世界真理的学科有所不同。毕竟在当下,托勒密(约100年—170年)、哥白尼(1473年—1543年)或者艾萨克·牛顿(1642年—1727年)的拥护者已经难觅踪迹,尽管这三者都声称掌握了有关天体的物理运动原理的真谛。同样,现在再也没有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尽管在18世纪这两者同样也声称掌握了微观经济学的最佳理论。然而,现在我们依然能够找到譬如像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1804年)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806年—1873年)等学者的拥趸,这些学者也都宣称明晰了伦理学的要义。虽然在其他学科领域也还存在着重大意见分歧,伦理学领域内的歧见貌似程度更甚。 当然,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之一是,伦理学理论本身就是言之无物、几乎毫无建树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提出的如此之多的伦理学理论,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拥护。鉴于此,伦理学从理论渊源上就缺少了能与争论中的理论辩驳的基础,进而只是作为生活性的选择而存在。很显然,这一解释并不能使伦理学获得有力的支持。 幸运的是,还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那些传统的伦理学理论,不管是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密尔的也好,还是诸如此类的伦理学观点也罢,都已经被修订和革新得面目全非,与肇始之初的观点已然大相径庭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赞同奴隶制,认为女性是处于从属地位;康德拥护种族主义,同样也认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密尔支持殖民主义——但是放眼当今世界,很难看到还有人依然支持这样的观点。当代支持者所拥护的乃是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密尔的伦理学原创理论的改良版。正如其他知识领域的发展轨迹一样,这就为伦理学理论的发展前行留出了空间和余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伦理学同物理学和经济学都是一样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学科 然而,既然伦理学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前行的学科,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了解它所提供的知识呢?毕竟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对很多领域的知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什么我们就要选择学习伦理学呢? 这是因为,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伦理学仍然是迥异于很多其他学科的。尽管它们的知识弥足珍贵,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即便不掌握这些特殊领域的知识,比如亚原子粒子方面的物理学知识或者宏观经济学知识,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然而与这些学科不同的是,伦理学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在前言中所提到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做出道德选择和判断。即使有时候并未付诸行动,或者行动失败了,我们都在做一些随后要为之负责的道德选择。考虑到我们并不能逃避做出选择和判断,如果能掌握可以帮我们做出最佳判断的理论当然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换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开始陈述伦理学的重要性的话,那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然而,如果真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需要了解伦理和道德的标准是什么(伦理和道德此处为同义词)以及如何将其适用于我们生活的特定环境。这样就需要我们有能力评估身处其中的社会中的经济和司法体制是否公正——换言之,这个社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以及这种分配的实施方式能否保证人们获得自己所应得的部分。我们还应该能够评估其他社会机构,比如像我们的国防体系、教育体系以及我们的外交援助项目,是否是公正和正义的。如果不对这些体系进行评估,并且基于已知情况做出一个明达的结论,我们就不能断言自己比犯罪者或者社会中那些不当得利者更为高尚。 有关伦理学的三个质疑 我们需要从解答这三个质疑说起,它们否认伦理学本身能够为我们提供的、现在以为确定无疑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我们做出正确选择时所必须具备的。 第一个质疑来自宗教。这个质疑否认了伦理学是道德规范的独立源泉。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道德规范都是来自上帝的命令。事情的是非对错,仅仅是基于上帝的命令来进行甄别判断。如果这个质疑是正确的,那么伦理学就是包含在宗教的范畴之内的,那么它就没有独立地位可言了。 像第一个一样,第二个质疑也否认伦理学为道德规范提供了独立的来源。然而,这一质疑来自于文化,是来自道德相对主义的质疑。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来源;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只不过是特殊文化的产物,仅仅与生活在该文化背景中的人有关,也只对他们适用。因此,伦理学也没有独立地位可言。 第三个质疑来自于利己主义,较之前两个,它有过之而无不及——声称道德规范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而并非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有时要为了他人的利益自己作出牺牲。其他两个质疑并不否认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道德规范的存在,它们只不过认为其他事物(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文化)是那些规范的源泉。然而,利己主义则更进一步,甚至否认道德规范本身的存在。它主张,所有我们能做(心理利己主义)或者所有我们应做(伦理利己主义)的,只不过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为了他人。这种观点认为,正如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伦理学有时要求我们牺牲自己去成全他人的利益,要么是一种妄想(心理利己主义),要么就是一种骗局(伦理利己主义)。 传统伦理学的三个观点 如果本书能够成功地应对来自宗教、道德相对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质疑,与此同时也能够证实伦理学为我们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独立的知识源泉(至于是否如此,需要你作出判断),那么接下来所探讨的内容——即像本书接下来所做的这样,探讨作为独立的知识源泉、并且迄今为止仍拥有大量拥趸的传统伦理学的三个主要观点——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伦理学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才会有意义。 功利主义伦理学要求我们,无论选择采取何种行为或者施行任何社会政策,都要确保该行为和政策能为所有相关人员带来最大化的效益。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广泛讨论,从当代的虐囚案例到洞穴探险队员困在山洞内又适逢洪水上涨这一虚拟案例,我们对这一观点的优劣进行了各种考量。那么在最经得起质疑的道德层面,此处试图对这一观点评估。 …… 结束语 如果来自环境主义、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能够得到合理应对(再次,你需要自行判定是否如此),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当需要做出道德选择之时,也需要对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伦理学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共同理论源泉加以充分利用。最后一章即是对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这些理论进行了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