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本书简介: 《什么是文化史》是一本简明扼要的文化史入门之作。文化史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史学界的新潮流。本书出自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文化史名家彼得·伯克之手,系统回顾了文化史的来龙去脉,总结了文化史的研究特点及其重要范式,并对未来的文化史研究趋向做了展望。 作者简介: 彼得·伯克(PeterBurke),英国历史学家。1937年生,获牛津大学博士。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EmmanuelCollege)研究员。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图像证史》、《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样性》、《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数十种,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 彼得·伯克的系列作品将在北大出版社“社会文化史译丛”与“历史学的实践丛书”中陆续推出。 目录: 致谢/1 导论/1 **章伟大的传统/6 一经典文化史/7 二文化与社会/17 三民众的发现/19 第二章文化史的问题/22 一经典著作的再评价/22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论/26 三传统的悖论/28 四争论中的大众文化/30 五什么是文化?/32 第三章历史人类学时期/34致谢/1 导论/1 **章伟大的传统/6 一经典文化史/7 二文化与社会/17 三民众的发现/19 第二章文化史的问题/22 一经典著作的再评价/22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论/26 三传统的悖论/28 四争论中的大众文化/30 五什么是文化?/32 第三章历史人类学时期/34 一文化的扩张/34 二历史人类学运动/38 三微观之下/50 四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53 第四章新范式?/57 一四位理论家/59 二实践/67 三表象/72 四物质文化/79 五身体史/82 第五章从表象到建构/88 一建构主义的兴起/89 二新的建构/94 三表演与场合/106 四解构/114 第六章超越文化转向?/118 一布克哈特的回归/119 二政治、暴力与情感/121 三社会史的反扑/133 四文化边界与文化交往/137 五文化史中的叙事/143 结论/148 后记21世纪的文化史/150 一正在改变的景观/152 二文化史与邻近学科/156 三争论中的文化/164 文化史论著选目(1860-2007)/167 推荐阅读书目/174 索引/177彼得·伯克,这位研究近代早期欧洲历史的专家,又为他书写历史学家技艺的系列著作增添了一部重要作品。“文化史”,从其19世纪的起源开始,发展至今的种种形式,术语、概念和目标的变化,与社会史、人类学以及文学研究的关联,在彼得·伯克既不吝批评又满怀褒扬的笔下,一一跃然纸上。这样一本文笔清新的著作,必将给那些想要了解当代历史学家们正在做什么、又将向何处去的读者带来愉悦。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多伦多大学) 在文化史领域,没有人比彼得·伯克更清晰、更博学、更有人间情怀,《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他带领我们漫游于历史写作的曲径,向我们娓娓道出了历史学家们如何为了理解过去那意味丰富的习俗而进行的一系列对话。在文化史这样一个迅速兴起的领域中,如果没有此书,那将是多么大的缺憾。 ——杰伊·温特(耶鲁大学)凡是埃利亚斯强调自我控制的地方,在福柯那里则强调当权者对自我、尤其是对身体实施的控制。福柯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后来转变成历史学家,继而又从一名思想史学家转变为社会史学家。他凭借一系列有关癫狂、诊疗、思想体系、监控和性的史学著作而声名鹊起。②在新文化史方面,他提出的三种观念产生了尤为巨大的影响。 **,福柯猛烈地批判了目的论的历史解释。目的论运用黑格尔和19世纪的其他哲学家提出并在历史学家日常的实践中视为理所当然的进步论、进化论以及自由与个人主义的兴起来解释历史。福柯的研究方法则是从“谱系学”(genealogy)入手。这个术语是他从尼采那里借用来的,强调“偶然事件”的影响,而不是去追溯思想演进的轨迹或者探究现存制度的起源。 福柯还强调文化的非连续性或者“断裂”。例如,在17世纪中叶前后,词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17世纪疯癫一词的“发明”,以及19世纪“性欲”(sexuality)一词的“发明”。在所有这些变化中,库恩所说的新“范式”以相当快的速度取代了过去的旧范式。*近一段时期出版的新文化史的论著中都强调了文化建构,这一趋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福柯,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将要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