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什么》: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学界权威,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本书简介: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权威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美学是什么》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2015)、《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2014)、《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目录: CONTENTS 阅读说明 序一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乐黛云 开篇絮语 风景一伊斯特惕克 作为生活现象的美学 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 风景二"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美学是什么 目录: CONTENTS 阅读说明 序一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乐黛云 开篇絮语 风景一伊斯特惕克 作为生活现象的美学 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 风景二"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 从两个"转向"说起 南北文化与儒道互补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 "初发芙蓉"为上 自然平淡的美学 风景三美与崇高 西方古典美学的渊源 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维纳斯与掷铁饼者 美与崇高 阴柔与阳刚之美 风景四杜尚的质疑 《喷泉》的诘难 颠覆传统 何为艺术? 何为艺术品? 风景五这不是一只烟斗 模仿的快感 从模仿到再现 "这不是一只烟斗" 再现、媒介与艺术门类 风景六诗可以怨 书艺之道 情感与艺术 情感与形式 情感的艺术表现 表现和表现主义 风景七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的意味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与形式主义 陌生化的形式 风景八时亦越法有所纵 藐姑射山之"神人" 艺术家是"倾邪险怪"的人吗? 天才说与文化说 风景九看蒙娜丽莎看 看《蒙娜丽莎》 进入"谜一样的微笑" 审美趣味 意象与意味 风景十能兴者谓之豪杰 超越日常生活 美学精神 诗意地生存 编辑说明美学是什么风景 伊斯特惕克[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e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黑格尔《美学》**卷亲爱的读者,当你走入一间“带风景的房间”,推开一扇窗户,外面的风景扑面而来。于是,我们坐在窗前,一边茗茶,一边欣赏风景,并侃侃而谈起来。 人世间的风景有各式各样,江南与塞北迥然异趣,黄山和庐山判然有别。风景的多样性恰恰证明了我们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其实,美学也是一道风景,而要谈论眼前的风景,免不了要进入美学。说美学也是一道风景,一个意思是说美学的风景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景观,因此,要了解美学,就要搞清楚风景是啥样的。从词源学上说,汉语中“美学”这个概念,对应的西语是Aesthetica(音译“伊斯特惕克”)。汉语的美学概念,据考证是根据日语对Aesthetica的翻译而来的。就这个概念的直观意义而言,每当说到“美学”,人们常识性的理解往往是:美学乃“关于美的学问”。这种常识性的理解没错,但又不完全。 那么,我们该如何谈论并思考伊斯特惕克呢?这就等于问:我们该如何欣赏美学的风景呢? 中国古典绘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体。中国画家观看和表现自然风景的方法和观念迥异于西方画家。有人概括为所谓“散点透视”,它全然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古人把这种不断游移变动的观景法则概括为“三远”法,宋代大画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郭熙:《林泉高致》,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这看山的“三远”法,实乃观看山景的三种不同方式,可仰视,亦可远视,还可以平视。不同的观法,自然看到不同的景象。看山尚如此,看美学的风景更有多种观法,而不同的观法也就会看到美学的不同景观。 一种观法是顺着历史的线索浏览,追根溯源地探寻美学起源,然后将其历史嬗变一一道来。不消说,这是一种美学史的观法,它的好处在于可以描述美学的历史轨迹和不同时代的景观。另一种观看方式是从美学*基本问题入手,比如从“什么是美”这个千古难题开始,进而引发出一系列美学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终建构起一个美学理论体系。显然,这是一种逻辑推演式的审视。第三种观法是把目光集中在日常美学现象上,由现象进入背后的本质,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步步递进,深入到美学的胜景,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观法。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我们不妨兼容并包,取长补短,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打开一扇窗看到一片景,再开一扇窗,看到又一片景,透过几扇不同的窗户,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终形成一个美学的全景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么,就让我们从具体的美学现象聊起吧! 作为生活现象的美学 美学何处寻?答案是:美学无处不在。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细细想来,找寻美学也颇有些这样的意味。美学并不是一个像茶杯或桌子那样的物品俯拾即得,那么,美学究竟在哪里呢?它是在历代美学家的头脑里?还是在图书馆那卷帙浩繁的美学典籍里?还是在师生济济一堂的教室里?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其实,美学就在我们周遭的日常生活中,它和我们朝夕相伴,只不过我们常常未能察觉而已。所以,找寻美学又“得来全不费工夫”。 说美学和我们朝夕相伴,无非是说美学并非高不可攀的玄学奥义。你我也许天天都会遭遇美学,因为美学观念和道理就在饮食起居或交往劳作这样的日常活动中。往大处说,美学乃是关于我们生活中诸多审美现象的哲学思考;往小处讲,这些思考其实常常呈现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里。也许你有过登临泰山的体验,在“一览众山小”的磅礴豪气中,你感悟到大自然的伟岸和崇高;也许,你深夜居于书房一隅,静静地读着鲁迅的小说,不免浮想联翩,真正动情了;也许,你亲手制作了一件家具,那造型和结构体现出你自己的风格和趣味。我们还可以列举许许多多的“也许”,但我想说,当你这么去行动时,当你伴随行动而有所感、有所思时,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美学了。 一俟说到美学,*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美”。从人体的美到服饰的美,从家居装饰到城市形象,美作为常见的文化现象和人的一种诉求,总是相伴在现实生活里。马克思曾提出,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因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在马克思看来,动物无法摆脱“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来生产,因而天鹅和鸵鸟各有各的生活范围和方式,其物种的特定性是预先规定好的,其生存方式是无法突破的。人则有所不同,他具有不确定性和超越性,因而可以摆脱直接的肉体需要来生产,所以,人才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于是,美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个尺度,便深刻地制约着人类。俗话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美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那么,何谓美呢? 我们暂且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看看美的观念是如何在那里萌芽的。在希腊,美是一种理想,一种神圣的、不可企及的典范,引导着希腊人的生活。美学史研究认为,希腊人是西方*早发现美的民族。以至于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坦言:现在广泛流传的美的高雅趣味,*初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据说:“米涅瓦由于这个国家的气候温和,没有选择其他地方而是把它提供给希腊人作为生息之地,以便产生出杰出人才。”希腊男青年从小接受角斗和游泳训练,形体美为人们所崇尚。隆重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了展示健美体型和坚强意志的盛会,而一个城市的赛美大会一旦选出冠军,就会为他制作一尊雕像,以志纪念并激励后人。历史地看,也许是希腊人*先发现了人体美并大加赞美。他们不但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而且被要求学习绘画,以便学会敏锐地观察和判断人体美。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前往竞技学校,向青年人教授如何塑造并欣赏人体的美,而伟大的艺术家菲狄亚斯则记录下美的瞬间,将它们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所以温克尔曼写道:“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美享受如此的荣誉。因此,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希腊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但忠实地模仿美的形象,而且为了追求美的典范性,不惜以理想的美来塑造自己,要求艺术。艺术史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希腊的雕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额和鼻子几乎形成一条平直的线形,这种理想的塑形旨在体现出希腊人所认为的理想之美,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美。据传,伟大的艺术家宙克西斯就曾要求,如若描绘海伦的美,必须要集希腊美女美之总和,因此,海伦的美绝非个别的美,而是普遍的美和**的美。所以我们看到,希腊雕塑中女神的美总是那样高贵而完满,神圣而不可企及。温克尔曼把希腊雕塑的美学风格精辟地描述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米洛的维纳斯便是这种理想的美的典范(详后),而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即维纳斯)也体现了这样的风格。 中国文化与西方有所不同,美的概念没有希腊文化中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美的争论和相关理论也很多。与古希腊时代相当的中国先秦时代,我们的先哲们就开始讨论美的问题了。孔子就有“尽善尽美”说,老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等。所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关于美的看法,以及美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从宙克西斯生活的年代到今天,斗转星移,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关于美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呢?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影视作品到广告,从选美到美容,从自拍照到婚纱照,人们追求和表现美的冲动有增无减。既然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那么我们不妨追问一句,人们是如何来判断人形体的美和面容的美呢?其中有无美的标准和规范?如果有,和古代希腊人和中国古代先民美的观念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就已经不知不觉深入到美学中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