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小书馆:日本文明小史


作者:布赖恩,健者      整理日期:2015-11-04 14:50:58

“小书馆“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自**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2014年度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4次获得百道网好书推荐;《国文趣味》入选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小书馆”丛书:
  《国文趣味》
  《中国人文小史》
  《书法指南》
  《我们怎样读书》
  《中国哲学小史》
  《学诗浅说》
  《国学概论讲话》
  《中国政治二千年》
  《曾国潘治学方法》
  《人间词话讲疏》
  《北平杂记》
  《日本文明小史》
  《文言浅说》
  《中国庭园记》
  “小书馆“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自**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2014年度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4次获得百道网好书推荐;《国文趣味》入选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小书馆”丛书:
  《国文趣味》
  《中国人文小史》
  《书法指南》
  《我们怎样读书》
  《中国哲学小史》
  《学诗浅说》
  《国学概论讲话》
  《中国政治二千年》
  《曾国潘治学方法》
  《人间词话讲疏》
  《北平杂记》
  《日本文明小史》
  《文言浅说》
  《中国庭园记》
  本书简介:
  《小书馆:日本文明小史》是一本与《菊与刀》研究视角迥异的书,本尼迪克特更多的是作横向式的民族性研究,揭示了日本人生活的诸多层面,而这本由周作人悉心指导和校阅的小书却是完全纵向的文明史研究,它对2500多年的日本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我们欲了解日本文明,这样的观察是必须的,正如本书译者所言:“想要知道她骨子里是如何,则吾人必须分析她的既往。”
  作者简介:
  布赖恩
  美国历史学家,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难考。唯一的蛛丝马迹是封存在本书中的寥寥数语,可知这位作者曾为研究日本文明,长期客居日本,付出了多年的大好光阴。
  健者本书的译者,健者应是他的笔名,真实的姓名已无从知晓了,其生卒年和生平事迹现已找不到任何资料。从书中序言来看,周作人对本书一些名词的汉译给予了“指导更正”,“译后又……代为校阅”,可知译者和周作人是熟悉的,也说明周作人对此书的关注。
  目录:
  第一章文明解说
  第二章日本民族之由来
  第三章史前期的日本
  第四章法律、伦理、宗教
  第五章大陆熏陶时代
  第六章奈良时代
  第七章平安时代
  第八章封建时代
  第九章德川时代
  第十章近代的日本
  前言写在前面
  日本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流点,以之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可谓卷帙浩繁。而其中传播最为深远的,毫无疑问当推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诚如书中所写,在有关日本的研究论述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同样的经纬:日本人好斗但又温和;穷兵黩武但又扬善倡美;孤高傲慢但又彬彬有礼;忠诚可靠但又易于叛变;因循守旧但又顺应潮流……那么,由这样一个矛盾的民族所谱写的历史长卷是否同样尖锐且费解?或者,到底是怎样的历史变迁与文明演进最终洗涤出如此与众不同的民族?
  除开好奇与求知以外,对于我们而言,如何客观理性地去接受关于日本文明的种种真相,亦是一道课题,不论是欣然接受还是带着厌恶感去接受。本书的译者序虽仅有寥寥数语写在前面
  日本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流点,以之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可谓卷帙浩繁。而其中传播最为深远的,毫无疑问当推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诚如书中所写,在有关日本的研究论述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同样的经纬:日本人好斗但又温和;穷兵黩武但又扬善倡美;孤高傲慢但又彬彬有礼;忠诚可靠但又易于叛变;因循守旧但又顺应潮流……那么,由这样一个矛盾的民族所谱写的历史长卷是否同样尖锐且费解?或者,到底是怎样的历史变迁与文明演进最终洗涤出如此与众不同的民族?
  除开好奇与求知以外,对于我们而言,如何客观理性地去接受关于日本文明的种种真相,亦是一道课题,不论是欣然接受还是带着厌恶感去接受。本书的译者序虽仅有寥寥数语,除提及译本曾得益于周作人先生的悉心校阅之外,我们对东邻日本普遍的复杂心态也昭然若揭。纵然,民国早已成为历史,但时至今日,我们却仍旧无法说,那个苦难时代的记忆,也随着民国的结束而结束。事实上,更可能的情形是,它将永存于心,换一种形式,永不结束。
  欲研究一个国家的文明演进,势必离不开比较,唯有比较才能找出差异,而那些差异才是真正令人感兴趣之处。于是这就要求著作者不但须掌握文明的普遍性知识,更须具有关乎一些主要文明的专门学识。而本书作者在此基础上,为真切考察日本政治制度与人民生活,长期在日本居住,为研究日本文明,付出了多年的时光。而同时他又是一个他国的、冷静的文化观察者,这也使他能够保持一种特有的新鲜感和敏感度,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言,“一个日本人写日本,会忽略很关键性的事物,因为他们对这些太熟悉了,就像他们所呼吸的空气那样,他们已经感觉不到它”。
  本书从日本民族的初始到近代文明的形成,虽以历史更迭为线索,但书中部分观点之犀利,远非时间本身那样有迹可循,而是足以颠覆读者以往诸多假想与揣测的掷地有声。依我之见,这本小书的最优之处便在于,许多问题与其说它搔着了痒处,不如说它直接戳着了痛处。毕竟,了解史书的记载是一回事,但要对记载做出解释就全然是更见功力的另一回事了。作者在书中对此更是直言不讳,“写日本史可靠的专家不只一人,解释日本文明特质到确切或适当处的却没有:由近世科学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
  例如宗教可以说是文明最重要的显影之一,它对于文明、文化的影响从来都是全方位的。所以当本书的时间轴来到西元六世纪,佛教伸入日本之后,便再也不可能脱离佛教而谈日本文明。但佛教对日本文明的进步究竟有无助益?利弊几何?作者的层层分析,令人咋舌。
  佛教初到日本的二百年间,与所有外来新教一样,都不免招致反对,尤其是旧信神道教徒的排斥。直至天皇信教,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始能顺风顺水。但佛教的兴盛,乃至一度成为日本国教的辉煌,与许多论著相反,在作者的剖析下,却成了日本文明发展缓慢的祸首之一。
  佛教教义的暧昧与妥协,让日本人在和平时期,无心于政治、国家;而在征伐年代,向善的教义却又无力束缚屠杀与内乱的风云变幻,从而失却匡正和挽救社会的能力。为求解脱,人们存在的意义与重心,过早的转移到另一世界中去,厌世主义大行其道,整个日本的民族精神都为之一变,低沉忧郁,声声哭腔融入艺术文学领域,谓之“物哀”。可现世的沦亡、国家的败落、国民意识的分化,历历在目却又熟视无睹。一切是非对错、沧海桑田,对普罗众生似乎都成了无可奈何之事。被动消极的人生观,最终仿佛也浸染了彼时的日本文明——要忍耐,不要改变。
  另一方面,操权者也多利用佛教之权威为自身谋利正名。如奈良时代的藤原氏,假天子以令天下,积极推广佛教中崇尚归隐的思想,以此敦劝那些有名无实又固执己见的天皇,早日退隐为僧,尚可落得个“法王”的尊号。而这种王不王、国不国的苦楚,日本一直忍受到西元十世纪。及至平安时代,佛教不仅可作为“不可使民知之”的手段,更得以依附其无须缴纳赋税的田地和建筑群,获得敛财的途径。仿唐长安、洛阳而建的奈良、京都,时至今日仍寺院林立,若说“四百八十寺”,恐也有多无缺。置身其中,委实难以想象这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白墙黑瓦、枯山古池,也曾几番沦为钱权勾结的泥沼,于青灯古佛下,堂而皇之地吞噬民之膏血。
  最终佛教给日本文明带来的积极贡献,似乎都集中在了文学与艺术领域,如众所周知的《万叶集》、《枕草子》等经典。在山水自然中,轻描淡写的描摹生之短暂与无常,观照世间的无限可能,而与此同时,也看透它的局限缺失。喜无大喜悲无大悲,秋鹿哀鸣,春樱凋败,千年的积雪会融,绝好的韶光易逝,点滴间仍是大和民族倾心自然的清美与敬畏,而佛教所倡导的内省,是更为抽象的事物,兴许并不会直白地落于笔下,只因其早已有了足够的力量成为一种创作源泉。至于艺术,佛教的影响更是面面俱到,绘画、音乐、瓷器、刺绣、建筑、插花、戏剧、茶道……就连武士也需要在晏坐安禅的功课上好生精进,参悟人生之虚妄,将有助于他们摒除诱惑,一心忠孝,无惧身死。凡此种种,足见佛教思想在日本文明中的根深蒂固——它并没有成为文学或艺术本身,而是成为了文学与艺术的意义。
  诸如此类的解析书中随处可见,即是说书中的每一页都或有未曾预期的神来之笔,若细加品味,定会折服于作者独特绝妙的剖释逻辑。
  当然,对于这本出版已有80多年的小书而言,有的观点与材料毕竟时过境迁,局限性日渐显露。此外,并非完全真实准确的叙述,书中也是有的。但与《菊与刀》一样,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更在于它的敏锐与洞察,而非不可企及的绝对正确。
  妙欢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
  很有韵味,小书馆的书很可爱,有想要收藏的冲动哦。
  从这套书可以一窥民国时代的学风和学识
  文艺范儿的作品
  书籍装帧设计素面朝天,骨子里又有些时尚的傲气,书名题署亦显得恰到好处,拙拙的味道就好。……仅从书目看,出版社的眼光是独特的,好在善于发现。这些年,民国时的经典书刊已是重印得够多,但上边这些经典读物却在历史的尘埃中一直是被忽略的,然而它们存在的意义却是不应被忽略的,因而,这次重印就显得很是重要了,应算作是出版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很有韵味,小书馆的书很可爱,有想要收藏的冲动哦。
  从这套书可以一窥民国时代的学风和学识
  文艺范儿的作品
  书籍装帧设计素面朝天,骨子里又有些时尚的傲气,书名题署亦显得恰到好处,拙拙的味道就好。……仅从书目看,出版社的眼光是独特的,好在善于发现。这些年,民国时的经典书刊已是重印得够多,但上边这些经典读物却在历史的尘埃中一直是被忽略的,然而它们存在的意义却是不应被忽略的,因而,这次重印就显得很是重要了,应算作是出版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感觉有趣味,有真情。
  绝好的书籍,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读本。
  精致的小书
  为什么在读书的时候没看见这套书!!!!能改变一生。
  ……
  奈良时代最鲜明的文明图画,可以从当时的文学作品里找到,此种文学之存在乃是——以往的思想和活动曾有长期的活跃之左证。前边已经说过,《古事记》与《日本纪》(都是奈良时代所编)里面有些日本史前期之纪事的。但这两部书对于研究奈良时代却是更可靠的权威,因为那是叙述当时的事。还有一部共藏三百首诗的《万叶集》,也可用来解释当时和以前几百年的状况。此种文学作品告诉我们,因为有佛教之倡导,才使得日本民族的头脑有了想象、理解,并稍然对于人之生存有了一种理性的态度。但大体说来,此种文学既非近于哲学、教训,亦不近于政治,却极空幻偏于内省,论抽象而非实有的事物,和亚细亚的文学差不多是一致的。散文实无足观,比较好的都是学法中国文学的风格;诗歌要算好一些,不过大多是一种感情的描写,与极平淡的个人的描写,称不起一种深奥的抒情诗。日本最初的文学作品,大都描写爱的私情、家庭的生活、孤寂和悲挽的情绪,哀叹人生之无常,启发这种文学的宗教之悲观也由此显露,不过并未失了大和民族的真精神,大和民族是倾心于自然界表面的秀美与灵感的。有很多的例证,表示人们和四季种种自然的现象是有密切的认识,如描写流水的音曲,高山上的积雪,飘动的海藻,鸟的歌唱,虫声,蛙鸣,秋鹿的哀嚎,秋枫的红颜,月光花景之类。日本初期的文学有一种可爱的现象,那就是没有叙述战争的诗,也没有任何战事的形影,原故是作者不得意那些事。想象力之薄弱是很明显的,视抽象的美德为人的事也没有:总之,欧洲诗歌中的抒情与秀丽仍一点也没有。
  由其被动的人生观看来,奈良时代的文明实是东方的文明。一切的事都非人所能为力,事实就在那里,如果谁不喜欢,那是“没有法子”。这种态度定是受了佛教的影响;在早大和民族的头脑(和他们所拜的神一样)是发动而不是忍受,是相信神和人都是能有所作为的。创造大和以及大和民族是件很大的事,然而是办到了。新的宗教似是把此种气禀抛却,加上一种“毫不顾虑,‘业’是不可逃脱”的精神。这或许是使佛教和藤原氏任其所以的意思。不过我们须承认,考察奈良时代的文学,可知当时文明的程度是与彼时欧洲相差无几。试问,英国以及近代的任何国家,在西元八世纪之末,在文学上有什么供献?换句话说,在知识的路途上(特别是文学和哲学)是可与希腊和罗马相对照的。奈良时代的文学作品里所表现的社会,和《皮尔斯农人》(PiersPlowman)时代的英国并没有何等不同的地方:《万叶集》里的诗有的描写农人的贫困状况和《皮尔斯农人》所叙述的正同。
  





上一本:英国文化博览 下一本:林纾:译界之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小书馆:日本文明小史的作者是布赖恩,健者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