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文集:与另一个自己相遇》集中了陈染二十多年创作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包括成长、情味、生存、游走、忧思、碎语六辑,展现了作者对美术、音乐、电影、文学与日常生活的理解和描述,风格独特又耐人寻味,也让读者了解到写作之外的陈染。除此之外,在字里行间,陈染冷静的幽默智慧处处闪耀着光芒。 作者简介: 陈染,女,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北京。幼年学习音乐。1986年大学毕业。曾任大学教师,后到出版社工作。已出版小说专集《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陈染文集》6卷,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散文随笔集《声声断断》、《断片残简》、《时光倒流》,谈话录《不可言说》等多种专著。在中同大陆、港台地区和英美德目意韩及瑞典均有出版。 目录: 成长 所谓成长 感动于凋败之美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我究竟在这艘人世之船上浮想什么 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半个自己 我和另一个我 哪个“我”才是我身为自己的时候 折断的时间 走过 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 渐行渐远 能否与自己和解 所得与所失成长 所谓成长 感动于凋败之美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我究竟在这艘人世之船上浮想什么 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半个自己 我和另一个我 哪个“我”才是我身为自己的时候 折断的时间 走过 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 渐行渐远 能否与自己和解 所得与所失 “大家”是谁 贺卡潜台词 快餐的意味 平常的浪漫 我们能否与生活和解 情味 仲夏之夜,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 我们的动物兄弟 我怎么舍得再见你呢 城市的弃儿 狗性与人性 喜极而忧 人造花园 真实的可爱 夏日里一阵细密的风来自朋友的心 小幽语录 天天“偶尔” 开心小于 光阴 享受距离 消逝 一切是怎样忘记的 神不守舍 母亲的聚会 新“郎才女貌” 快乐是一种勇气 人世间,温暖为什么这样难 时光一去不回头 享受安宁 找啊找 新鞋子,旧鞋子 家居琐记 提前降临的“晚年生活” 生存 色调的哲学 软力量与硬力量 何为真假 何为输赢 半场人生 生存的哲学 透过言语看一个人 从土城路回家的路上 处世的机智 我怎么舍得由外人来说你呢 江山如此多“焦” 孤独的能力 我们这样近,我们那样远 四敞八开与个人空间 年轮的印迹 阳光是一味药 游走 我们的成熟与天真 记忆缅怀老家旧相识 你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的 咖啡厅 安宁的长憩 处处是他乡 “上帝”在哪里 瞎走的乐趣 聚散离别 如同“飞着” 阿尔贝特五岁的错误 路上的那个女人 忧思 记忆比笔墨更深远 到底谁是谁的希望 我的挣扎与懈怠 窗子也寂寞 一个作家的生活片段 我的悲忧之业,我的快乐之门 一些不连贯的思考 观照内心的文字 有关博客,有关时尚 “主义”牌拖鞋在奔跑 寻常日子 神思远游 她融化了她的性别 另一类伙伴 在书中与自己相遇 沉默比毒药更动人 不写作的自由 碎语 声声断断 断片残简 低语者说《陈染文集: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那个女孩是何等幸福啊——她敢孤独无助特立独行,她敢与众不同棱棱角角,她还敢不喜欢钱,敢不要职业,敢要死要活地执着于自己的方式,她居然还敢身体不健康不爱惜自己,敢抑郁厌世,她甚至敢设想自杀一走了之……一株枯草,一片青瓦,一截幽径,一声凄清的吆喝,都使她感怀神伤。 而现在呢,我已经慢慢地一天又一天地失去了这些权力。 心里的滋味难以言说。 就说每周上班的路上,原来走在那条喧哗涌动的早晨的街上,在那时的我的视野里仿佛是静寂无人的,能够进入眼帘的都是那些从庸常的平凡的景物人流中“升华”到形而上层面的事物——我看到冷冬里一株沉郁枯索的秃树,四季的轮回更迭命运一般罩在它头上,这株秃树似乎与人、与我就有了某种纠缠不去的关联——冬天来了,它的盛势已去,往日的浓郁茂密以及它那在暖风中目中无人的欢叫声,都已成为回忆,来年的再绿也不再是逝去的那个绿了,一切是那样的无可奈何一逝不返……这时,对于这株皲裂凋败的秃树的一带而过的凝视,便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人生的问题。 有时,我会看到身边的一辆婴儿车上的小孩儿,豁着牙朝着与他交错而过的另一辆婴儿车上的小孩儿会心地笑,两个小孩都挥动起小手咿咿呀呀叫。两辆车已经交错而过了,他们便都扭过小脑袋相互不舍地张望、伸手,显然他们是格外想发展一下这路遇的友情的,但是年轻的爸爸妈妈却坚毅地把他们向着相反的方向推走了,其中一个孩子一边哭着一边使劲回身向远去的另一个孩子眺望,大人扭过宝宝的头,说,我们玩去喽。显然,大人们是相互戒备不信任的。我看着这个小孩儿腮边大颗清纯的泪珠和失望的神情,就想起“成长”这个语词,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肯定是“成长”了,可是“成长”意味着什么呢?那时候,其实也就是几年前,一点小事我就会想一路,而且是决不用什么自我“提升”或者自我“煽动”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联想。往往是走出去很远,眼睛里依然是那一株处于悲观季节里的秃树,或者是那个小孩子被成年的父母轻易“抹杀”了童贞情谊的悲伤。这种专注而密集的联想往往伴随我整整一路。直到走进单位大楼,遇到迎面而来的打招呼的同事,这种“沉浸”方才忽然中断、猛醒,知道脑子里的线路该切换频道了。那时,我在办公室这一真实的人际空间中,总是呆头呆脑,看不出任何潜藏在人们风平浪静的脸孔之下微妙而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不懂得现实的很多问题其实只是人际的问题。所以,我在单位的处境是可以想象的。 这暂且搁下,还是回到那条喧哗涌动的早晨的街上。现在,我依然在这条街上走,脑子里也依然堆满密集的思维,但想的却是另外的事情了:到办公室后要做的一二三四五……抽空得去趟医院,药马上吃完了,还是首先得把身体弄好……要和那个谁谁谈一谈,真是太黑暗了,否则怎么生活呢……警告自己,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钱就不要想“自由”,也不要腰杆挺直地想要“尊严”,没有这个前提而奢望“自由”和“尊严”,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这里的自由和尊严当然是相对而言的)……现在,我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是:生活本身才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多么堂而皇之的自我安慰啊!给“苟且”的日子找到一条最结实最合理的依据。细想这句话,“生活”指什么?无非是把日子填满的那些琐事,工作、家务、买菜、烧饭、逛街、看电视、尽家庭角色之义务、保持良好社会关系等等。这些事已经足以把一个人一天的时间占得很满很满,倘若把这些都做好,那么整个人无疑是要被这庞大的现实彻底吞噬掉了。 总是挣扎着要回到某种状态——从繁忙的生活浮面进入一种“精神深度”。我是那样地怀念过去的那个走在喧哗涌动的早晨的街上旁若无人、浮想联翩、没有现实感的女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