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南书房:徐风散文选


作者:徐风     整理日期:2014-08-03 11:51:39

本书分四辑:行与思、术与道、地与气、水与舟。近70篇。徐风散文以书卷气和充满智性的书写见长。在他笔下,家乡江南的草木氤氲;千年陶都的文脉悠长。无论历史、山川、风情、人物,皆呈现出鲜活的色彩,绵密的质感,暖心的温度。徐风视清丽温婉的“诗画江南”为创作的富矿,其感恩的笔触,细微地描摹了滋养他的烟雨南国、稼穑地气。情感则饱满而节制,充满体恤和悲悯。其间紫砂文字,尤为文坛壶界称颂。凡大师名匠、传世美器,艺涯沉浮、挽歌雅奏。由他道来,气韵充沛而传神,且真谛洞见。作为紫砂文学的耕耘者,他的行文有如紫砂质地一般温润、灵动、质朴、内敛。流淌着茂密的诗意,亦见力透纸背的苍茫。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紫砂文化研究者。已出版长篇小说《国壶》《公民喉舌》《浮沉之路》《缘去来》等4部,紫砂系列小说《东洋记》《壶王》《壶道》《壶殇》等多部。散文集《天下知己》、《守住心灵》等。主编大型文集《名人笔下的宜兴》等多部。近年致力于紫砂文学写作,著有非虚构长篇紫砂文学作品《花非花》、《尧臣壶传》、《一壶乾坤》、《读壶记》等。被誉为当代紫砂文学的领军人物。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三次为徐风召开作品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多次刊载对徐风作品的评论文章。在当代文坛具有一定影响。作品屡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五届全国报告文学奖、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19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第三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蝉联第二、三、四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第三、五、七、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小说《缘去来》《壶王》《壶道》等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现居陶都宜兴。南洋的脚印
  乙酉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马六甲。夕阳下的圣安德鲁教堂响起了袅袅不绝的钟声,栖息在福莫沙广场巨大的荷兰风车上的一些聒噪的白鸽正在徐徐起飞。行囊里的地图告诉我,这里是马来西亚西海岸的一个古城。我有感觉。许多地方走过了,我没有感觉;我一直以为风景是一种灵性的呼唤,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必定与我的性情有着某种暗合。我在马六甲小城的一条唐人街上走得惶惑,是因为我固执地要在这里寻找一位故人的足迹,66年前,一个名叫徐悲鸿的宜兴人悄悄从新加坡来到这里,他只带了一卷宣纸和几支毛笔,他不是来旅游的,他没有闲情逸致;他一天画十几个小时,他卖画,从新加坡卖到马来西亚,每天把一口袋一口袋的钱寄回国内,支持抗战。他的祖国已经沦陷,炮火正在每一寸国土上燃烧;他的婚姻已经破裂,南京傅厚岗的家里已经放不下他一张平静的画桌。国已破,家亦亡;人生聚散无常,这是一个让男人血脉贲张、枕戈待旦的年代。各路名士凄凄惶惶作鸟兽散,每一个男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就徐悲鸿而言,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只要他愿意,可以去做官,老蒋一直喜欢他的才情与禀赋;他可以去发财,当时发国难财的君子小人何其多矣。他还可以躲到象牙塔里去搞他的艺术,或者干脆颓废或者沉沦;在女人和麻将里排遣苦闷忧愁。的确,1939年的徐悲鸿决心换一种活法,这个心灵上正在受伤的男人决心离开那个圈子,去南洋闯荡,依然是用他的一支画笔。他在新加坡的赈灾画展极其成功,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琴课、碧云寺、德京旧梦??????172幅代表作品简直横扫千军。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中有汤姆斯总督,这位葡萄牙籍的新加坡统治者对徐悲鸿那四蹄生风的水墨奔马赞不绝口。有一张照片记录了徐悲鸿难得一见的笑容,展览结束时,已赈得国币15398元9角5分。这笔钱迅速寄到国内,作为第5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遗孤抚养之用。
  琼州会馆。侨生客栈。黄麻子蛇馆。鑫记百货。福贵金店。剥落的繁体汉字招牌点缀着马六甲的汉唐遗韵。但一路走来的我显然已找不到66年前那位宜兴前辈在此留下的任何踪迹。是的,现存的史料对徐悲鸿在马六甲小城卖画只是一笔带过。他一生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我一走进这个城市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那是一种冥冥之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会心的默契。导游也坚持说她听年迈的居民说过当年徐悲鸿在这里卖画的情景。那是非常炎热的天气,徐悲鸿依然穿着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粗大的自来水画笔。脸上则荡漾着江南人特有的自信的微笑。据说,捐款100元即可得到他的一幅画,捐款200元还可以指定他另画一幅。他画得汗流浃背,宜兴人吃不消那样闷热的桑拿天。这里的榴莲也不合江南人的口味。他日夜地画,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卖命地挣钱,多卖一幅画,也许就可以多买一箱子弹。一个心里有伤的男人就是这样来报效他的祖国。心在流血,他笔下的苍鹰却依然雄健,烈马依然奔腾,雄鸡依然高亢,想到这里,我的眼里突然有热乎乎的东西。天下兴亡在一个爱国的文人心里,永远是最重要的。从屈原到范仲淹,莫不如此。徐悲鸿凭海临风,日夜挥洒着他的如椽画笔,“小我”早已抛却一边,大写着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1939年的徐悲鸿在这里或许还会与一个朋友见面,他叫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其时他已躲到新加坡,在一份华文报纸做编辑。战争不需要小说,已经不写小说的郁达夫同样经受着婚姻破裂的痛苦。他懂日语,但恨日本人。徐悲鸿来办赈灾画展,他连篇累牍地写文章捧场,称悲鸿的名字“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大画师共垂宇宙”。因此我想,他们的见面应该有着共同的话题。他们或许会选一家能做江南菜的酒楼。这里不会有绍兴的黄酒,达夫是酒仙,身上有名士气,喝酒若喝不痛快,他会用富阳话骂娘;悲鸿则不善饮,但他会不断替达夫斟酒。他们说得最多的当然还是国事,女人则也是必不可少的重大课题。蒋碧微和王映霞,都因为她们的男人出名而出名。如今她们却成了两个男人身后的两座围城。不幸福的家庭总是各有各的不幸,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就让它退却一边吧。两个心里有伤的男人在这里彼此舔血,又相互勉励。早年郁达夫曾写下两句著名的诗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但女人和国家比,毕竟是小事。他们对局势的分析都不乐观。日本人已经嚣张得要与全世界为敌。悲鸿却还要在东南亚走下去,他还要去印度见泰戈尔。他还要继续用他的1000多幅画去宣传抗日、赈济灾民。而达夫恐怕在新加坡也呆不下去了,谁不知道他是个有抗日倾向的大文豪呢?他悄悄地告诉悲鸿,他将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在那里开一个酒厂,自己可以天天喝酒,而且他还会娶一个土著女人做老婆,一定要不识字的……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并不是文人的本性,而是用最后的方式对一个世道作最后的抗争。
  天色渐渐晚了,马六甲的风也是烤炉般的热。1939年的蝉如今依然鸣唱。我的故乡江南宜兴据说这几天已经滴水成冰,但没有冬天的马六甲仍然是无边无际的湿热。我爱这湿热难耐的气候,因为这是徐悲鸿曾经感受过的。他穿着中山装作画的时候衣服一定是湿透湿透的。我穿过鳞次栉比的荷兰红屋小街,我相信徐悲鸿也在这里走过,他喜欢戴一顶南洋草帽,穿白皮鞋。他的翩翩风度和他的画一样让人倾倒。他喜欢这里,因为这个不足20万人的小城不仅居住着黄皮肤黑眼睛的华裔,还有热情奔放的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各种文化可以在这里交融碰撞。人们会用槟榔和椰子来招待他,戴头巾的马来亚妇女会鼓起勇气希望得到他的签名。在举办画展的间隙,他还会抽空去著名的三保亭上一炷香,这里供奉着郑和的泥塑像,据说香火很盛。1405年,这位明代的三保太监率领他庞大的船队,乘着强劲的东北季风,劈波斩浪驶进马六甲港,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中国人的文化以及精美的陶器和丝绸。总之,宜兴人徐悲鸿操一口脆生生的江南方言夹杂着不很标准的英语,在最短的时间里与马六甲古城的人们实现了心灵的沟通。这个城市因了徐悲鸿的到来,而平添了别样的魅力。
  在导游的指点下,我终于登上全城最高的圣保罗山,这里有一座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据说是古老的阿法摩萨城的最后遗迹。就像中国的圆明园一样,这里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我想,当年徐悲鸿和郁达夫也许就在这里道别。毕竟是战乱年代,此一别何时重逢呢?这样的别离是伤感的。郁达夫后来写了一首诗,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飘零琴剑下巴东,未必蓬山有路通;乱世桃源非乐土,炎荒草泽尽英雄。
  我又想,按徐悲鸿的性格,他会送郁达夫一幅画。或许他会送他一幅马。踏花归去马蹄香。总之他希望这位有些颓伤的好朋友振作起来,他会久久地站在那里,目送着郁达夫渐渐远去,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茂密葱郁的椰林深处。
  看见了吗,那里就是苏门答腊岛。导游指着不远的马六甲海峡对岸的一处岛屿说。我心里一紧,那影影绰绰的所在,就是郁达夫最后的蒙难之地。他和徐悲鸿告别之后真的去了那里,开了一个酒厂,化名赵廉,娶了一个当地的不识字的土著女人。在抗战胜利的前夜,被日军杀害了。徐悲鸿得到消息,难过得久久不能言语。马六甲竟是他们的永诀之城。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要离开这里去吉隆坡了。万家灯火的马六甲并没有依依惜别的意思。但我还是有感觉。我相信这里的许多条街巷里有悲鸿的脚印,相信一些油漆剥落的门楣或樟木箱里深藏着与悲鸿有关的故事,那是一定的。那些老故事就像老酒,一百年两百年后,依然会弥漫着清冽的芬芳。





上一本:兄弟在清华和北航的日子 下一本:皋兰夜语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南书房:徐风散文选的作者是徐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