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三个部分,上下篇及附文。上篇《极地英雄》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先遣连进入西藏、解放西藏的一些事件。在严寒、缺氧、食物和水短缺、高山反应等困难面前,先遣连的官兵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生命的极限,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先遣连的官兵们用生命换来了进藏后续部队的顺利进军;用温情和无私奉献打动了藏胞;用睿智稳定住了西藏的反动势力。先遣连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下篇《喜马拉雅丰碑》主要讲述了堆拉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亚东边防派出所的一些感人事迹,显示出了新时期西藏边防工作的重要性,讴歌了新时期边防官兵的英雄主义精神;附文则介绍了地球第三极的绿飘带“一江两河”工程的建设及给西藏地区带来的繁荣和作者在加查采访的纪实,真切朴实。 作者简介: 闫振中,男,回族,著名诗人。1944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67年毕业于西藏名族学院,随后进藏。曾任《西藏文学》总编辑、《西藏文学》主编.目录: 极地英雄楔子新中国似朝阳光照人间旧西藏如扁舟孤悬西南红旗猎猎先遣连远征誓师战马嘶鸣铁骑兵勇闯阿里山洪凶猛冰河寒峡锁通道官兵英勇石壁牵绳渡急流山高路险野驴羚羊不敢过任重道远战马何惧入险途雪盲遮眼睛冰山雪海路难行马尾编眼罩但靠微光寻前程沙海汹涌起尘暴官兵顽强斗风沙生命禁区先遣官兵挑战极限信仰高度共产党员勇挑重担旧政府颁布禁令藏胞逃避无踪影先遣连感化群众军民终归为朋友风雪之夜拒敲寺庙门露营雪窝僧侣真感动安营扎寨先遣连选定扎麻芒堡应战比武勇士们巧胜彪悍武士流放奴隶荒野之中终获救妙龄少女坠入虎口怎逃生17匹死马留下17绺马鬃一把玉米演绎人马战友情环境艰苦衣食住用全无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样样有冰天雪地驮运路出生入死倍从容学毛著学藏语坚持学习求进步唱歌曲讲故事各项活动鼓士气盐撒在路上路标指向盐湖人记在心里藏胞巧救困军重病号请战苦练枪法卧战壕至死手扣扳机独来独往为战友猎食勇杀野牛几次搬运背牛肉下山累死荒野病魔死神逞恶肆虐扎麻芒堡四个银元交上最后一次党费躲匪袭译电员为保密码背箱爬山坡出奇迹流大汗打通脉络顽症得治愈情况恶化身陷绝境面临艰难无惧色死神逼进牢记使命微笑到死英雄相嘉奖令下发扎麻芒堡一片欢腾两战士愧疚主动请求取消荣誉春绿高原后续部队进藏北树碑永志天殉地殇李狄三冰天雪地冻伤手指无所悔思念战友再大奉献也无怨东君拉达坂再次吞噬战友岗仁波钦神见证勇士胜利长风寒云军刀挥翻山越岭追叛匪多路进军以战求和大战略和平解放改天换地新西藏开国元勋高度评价极地英雄名垂千古附:他也是一位极地英雄喜马拉雅丰碑珠峰托起军魂喜马拉雅雄风喜马拉雅丰碑喜马拉雅雄鹰附文地球第三极地的绿飘带加查纪实后记(一)后记(二) 山高路险野驴羚羊不敢过任重道远战马何惧入险途英雄先遣连的行进路线,并非今天从喀什开始的新藏线。它自和田出发,在新藏线以东一二百公里的地方并行。18世纪初,准噶尔人就是从这个方向侵入西藏,用弯刀席卷高原的。后来,藏民在与先遣连接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他们虽然骑着战马而来,但却没有带来战争。 第五天起,连队已经开始进入海拔4500米的无人区了。 出了赛虎拉姆大石峡,仿佛松了绑似的,万壑风云静,千崖气象新,路也好走多了,真是云山飞度万千重,红旗指处野鹞飞。 副连长彭青云骑在独立师师长何家产送给他的“黑流星”骏马上,昂首挺胸,紧拉缰绳,双腿紧紧夹着马肚子,人和马就像天然生长在一起一样,显得和谐优美。 这匹马长着一身黑绸缎般的鬃毛,四肢匀称,脖子修长,跑起来又快又稳,如同流星一般,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黑流星”的名字。 彭青云原本不是骑兵,自从得到这匹爱骑以后,他每天都操练骑术,并精心照料它,渐渐地,与这“精灵”产生了感情。这个粗犷勇猛的“彭老虎”,变得体贴细致起来。他的情感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骑术也越来越精,还常常得到老骑兵曹海林的称赞:“这只彭老虎,干什么学什么都有一股子虎劲儿。 就这么几天,马上的功夫已经不亚于我们这些老骑兵了。胆大心细,是一个骑兵必备的品质,彭老虎这两样都有了,将来必成大器。”数百匹战马排成“一”字队形,缓缓前进,多么雄壮。 路,在马蹄下延伸。 骑兵连在缓坡上行进。 三次爬上昆仑山侦察道路的彭青云心里明白,先遣连已经进入千里昆仑的腹地。 正是——冰峰雪岭寒云低,万古荒原沉寂地。 为让冰山化春水,愿做春风化春雨。 地势越来越高,气候越来越恶劣,狂风、缺氧、寒冷。他们走的是世界上最远、最高、最冷、最险、最难的路。 这是一条由野马、野驴、羚羊、牦牛这些世界上罕见的高寒动物踩出来的小道,这是野生动物的迁徙之路、生存之路、生育之路。 羚羊机敏地走在这条路上,像是它们的前辈在这里丢失了什么宝贝,非要找到不可,逼得它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寻觅。 人类很少光顾这里,只有一些探险家,为了寻宝,才肯沿着羚羊家族的足迹,到这里来猎奇。 近代以来,第一个成功穿越昆仑山进入藏北的探险家是瑞典人斯文‘赫定。这是一个生来就乐于与荒山大漠打交道的硬汉。 他曾8次到中国探险。 1899一1902年,他对罗布泊的探测,迄今仍是最具权威的考察。他对楼兰古城的揭秘,已成为西域探险史上的伟大事件。1901年,他穿越喀喇昆仑山,进入西藏。他走了55天,才见到人类;走了81天,才碰到一顶孤独的帐篷,还有一次,走了84天,才见到两个猎人。 斯文·赫定对喀喇昆仑山的描写凄美而沉重,神秘而险恶。死亡是个永远追随着他的阴影。 他在《斯文·赫定的猎人兼向导》一书中写道:“这是一段惨淡的前程,既听不见歌声,又没有人说话,只有铜铃叮当响着,如同丧葬时礼拜堂的钟声。两只山鹰在我们上面围绕着,牦牛、野驴和羚羊都注视着我们,并且比平常走得慢些。它们仿佛预知荒野中的猎夫已经死了。没有青草了!没有野兽了!一匹马已经倒下,其余马的情况也很不好。骆驼仿佛害了眼症,眼睛半合着向前走。我们所有的玉米只够再吃两天了。我们在第二个驻地,宰了一只羊,如同谋杀同伙似的。 “我们继续向北行进。约尔达士追上了一只羚羊,将它咬死,我们因此又有些肉吃了。我们向另一座山前进,途中死了两匹马。来到山顶之前,又死了两匹,其中有一匹是小灰马。两天后,帐篷边又躺着一匹死马。我们已经84天未见过人群了。又过了两天,我们到达铁木里克,12匹马只剩下两匹。次日早晨,卡尔帕特的病更加厉害了,他可怕地躺在骆驼背上,我们停下来伺候他。在东岸一个村落停住的时候,他要饮一杯水。等下次停留的时候,他已经死了。”说到喀喇昆仑山,不能不提到俄国人热瓦尔斯基。他从1888年开始,用了18年时间,4次进入中国境内考察,行程3万公里,是第一个到过罗布泊、柴达木盆地、唐古拉山、昆仑山和西藏藏北地区的欧洲人。 后来,从塔克拉玛干北绿洲走向喀喇昆仑山和藏北高原的外国人渐渐多起来。当然,这些人并不全都是成功者。英国人查理的尸体,就埋葬在藏北高原的一个木匣子里。他的父亲也死在这里。法国探险家莱茵斯受了致命的重伤后,被扔进河里。受雇于外国探险家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向导和役工,死在这条路上的,更是难以计数。 如今,先遣连走的也是这条路。 他们到达克里雅山口。这是进昆仑山的第一道关隘。 远远望去,巍峨的雪山绵延不断,冰峰林立。来到山脚,一座雪峰直插云霄,雪海茫茫,冰天雪地浑然一体,根本就看不到什么路。 这时,新疆南部正值酷暑炎热季节,可昆仑山里却是天寒地冻、寒气逼人。 英雄先遣连的同志们穿上冬装,还冻得瑟瑟发抖。面对克里雅的险峻高峰,一个战士说:“这是雄鹰也难飞过的地方!”又有人说:“鹰飞到这里,肯定会折断翅膀!”P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