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读古文通识


作者:李振峰     整理日期:2014-05-02 09:52:39

《读古文通识》以先秦至清代古文为研究和论述的对象,力求勾画出中国古文发展的脉络和源流,探究古文的文本写作规律,兼及历代古文中名篇的阅读和鉴赏,同时为古文读者提供必要的入门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李振峰(1978—),吉林省德惠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专业博士,现任职于高校,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业余从事小说和诗歌创作,发表作品多篇。
  目录:
  第一章古文源流/
  第一节先秦古文/
  一、六经皆文——儒家元典与古文/
  二、百家建言——先秦时代的诸子古文/
  三、先秦历史散文/
  第二节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古文/
  一、秦汉古文/
  二、魏晋南北朝古文/第一章古文源流/
  第一节先秦古文/
  一、六经皆文——儒家元典与古文/
  二、百家建言——先秦时代的诸子古文/
  三、先秦历史散文/
  第二节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古文/
  一、秦汉古文/
  二、魏晋南北朝古文/
  第三节唐宋元明清古文/
  一、唐宋古文/
  二、元明清古文/
  
  第二章古文写作/
  第一节古文立意/
  一、立意与选材/
  二、立意与志识/
  第二节古文谋篇/
  一、开篇之法/
  二、承转之法/
  三、收束之法/
  第三节古文修辞/
  一、积极修辞/
  二、消极修辞/
  第四节余论/
  
  第三章古文鉴赏/
  第一节先秦之文/
  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季札观周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三、祭公谏征犬戎《国语周语上》/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论语先进》/
  五、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六、逍遥游《庄子内篇》/
  七、劝学《荀子》/
  八、自相矛盾《韩非子》卷第十五/
  第二节两汉之文/
  一、报任少卿书《文选》/
  二、过秦论《新书》卷第一/
  三、前出师表《三国志》/
  第三节魏晋之文/
  一、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第四节唐宋之文/
  一、原道韩愈/
  二、捕蛇者说柳宗元/
  三、醉翁亭记欧阳修/
  四、六国论苏洵/
  五、墨池记曾巩/
  六、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七、留侯论苏轼/
  八、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第五节明清之文/
  一、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二、项脊轩志归有光/
  三、登泰山记姚鼐/
  
  第四章古文书目/
  一、古文正宗:《古文辞类纂》/
  二、文章津梁:《古文观止》/
  三、诸子渊海:《诸子集成》/
  四、个性选本:《明人小品选》/
  五、源头寻觅:《先秦学术概论》/
  六、文话巨典:《历代文话》/
  七、赏析荟萃:《古文鉴赏辞典》/
  八、走近庄子:《庄子新释》/
  九、文运小史:《唐宋古文运动》/
  十、桐城脉络:《桐城派》/古文之名,因韩愈倡导散文复古而起。曾国藩谓:“古文者,韩退之氏厌弃魏晋六朝骈俪之文,而返之于六经两汉,从而名焉者也。”(《复许孝廉振祎书》)韩愈自谓:“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值得指出的是,古文虽然是唐人提出的文体概念,但古文之存在却早于唐代。在古典文学里,古文的含义包括两层:其一是和韵文对立的,指不押韵的文章;其二是和骈文对立的,指句法不整齐的文章。本章从先秦古文讲起,至清代古文结束,略述古文的发展源流。
  第一节先秦古文
  先秦时代,是中国古文的发轫期。贯穿这一时段的古文有两条线索:一是西周以来的王官文化下移,形成先秦诸子学术空前繁盛的局面,转而孕育出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古文,诸子的思想则为后世古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二是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在此期间蓬勃发展,《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均源于此,成为后世的历史散文写作的杰出范例。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文历来以儒家之文为正宗,故在下面关于先秦古文的阐述中,先论以六经之古文,后以先秦诸子、历史散文比次。
  一、六经皆文——儒家元典与古文
  民国学者刘师培说:“夫作文之法,因字成句,积句成章。”(《文说》)无字则无以成文,中国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文字,是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虽然它们都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却大多极其短小,虽不乏也有叙事要素齐备、长篇巨制的例子(如《毛公鼎》),但数量并不多,恐怕难以反映古文发展初期的全貌。
  在中国正统文学观念里,真正代表中国文学早期发展成就、可以为后世所取法的文学典范是儒家的“六经”。古人认为,儒家的“六经”是后世文学之源,“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儒家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此处顺序依《礼记?经解》、《庄子?天运》所载)。其中《诗》为韵文,《乐》今不传,《礼》之原貌不可复见,故在儒家六经之中,可代表古文发轫期成就和面貌的仅《书》、《春秋》而已。
  《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所收文章大多数是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训话、战争誓辞、政府文告等,即后人所谓的“尚书六体”(典、谟、誓、命、训、诰),是当时的大政宪典。《尚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上古史官文化的产物,“史”字始见于甲骨文,甲骨卜辞中习见“大史”、“小史”之辞,可见中国古代设置史官的制度甚早。据《周礼》记载,周代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的职责分工,有负责宫廷文件起草之人,亦有负责档案保管之人,而《汉书?艺文志》则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在这样的意义上,《尚书》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史书。
  一般认为,《虞书》、《夏书》不是虞夏时期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人追述,而《商书》和《周书》则基本上是商周时期的作品,但也经过后人的一些加工和整理。《尚书》中多数篇章属于说明文和议论文,个别篇章记事成分较大,如《周书?顾命》和《周书?金縢》,但总体仍以记言为主。《尚书》中文学成就较高的,有《盘庚》、《金縢》等篇。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是商王盘庚主张迁都到殷地,遭到部分贵族反对时所作的演说。《盘庚》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盘庚向贵族训话,说明迁都的缘由。他把从旧都迁到新都,比喻成“若颠木之有由蘖”,来形容新生的希望和前景。用打鱼和稼穑告诫群臣只有听从他的命令才有好的结果:“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如若像“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则不会有好的结果。同时,盘庚也告诫贵族不要煽动百姓,他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来形容语言的威力。众多比喻生动贴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周书?金縢》写武王克商后患病,周公向先王祷告,愿意以己身代替武王服务于众先王身旁,以己之命代武王之死,后武王疾病痊愈,周公将代祷之辞密封于金匮之中,劝众人勿言此事;成王即位后,周公摄政,武王的弟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诽谤周公,并与殷后裔武庚等遗民叛乱。周公率军平定叛乱,但成王因此前流言对周公心存猜疑,周公无奈蛰居,但随后“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至此真相大白,流言不攻自破,成王深受感动,亲自迎接周公回朝。整篇文字情节离奇曲折,富于传奇色彩。
  因为《尚书》是用“古体文言”写作,故而具有典丽古奥的语言特征,常被讥讽为“混混灏灏噩噩”,“周诰殷盘,诘屈聱牙”,但若拂去语言自身的古奥特质,《尚书》自身还是非常富于文学特色的,而且这种古奥的语言风格还间接启迪了后世类似的文学创作(如韩愈)。另外,以典、谟、誓、命、训、诰为标志的“尚书六体”,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文体范畴,而《尚书》的文本自身,则成为专门从事宫廷文献写作的官吏的文章典范。
  《春秋》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编年体史书。周朝从王室到各诸侯国都有这类史书,墨子言:“吾见百国春秋”,孟子则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由此可见早期史书撰述之盛。但是列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春秋》,则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加工整理成书的,原来的各国春秋今已不传。《春秋》共16000多字,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240多年间的历史大事。春秋的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其叙述简洁而谨严,语言平浅精当,但过于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更像是大事年表,故此有“断烂朝报”之讥。





上一本:读赋通识 下一本: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读古文通识的作者是李振峰,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