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佛教文学十讲


作者:孙昌武     整理日期:2014-05-02 09:52:06

本书以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关注佛教文学在中国古代的创作、演变和传播,目的是初步探讨佛教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内的独特价值,进而启发人们思考佛教文化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全书共分十讲,选取汉译佛经、中国僧团的文学创作、士大夫文学创作和民间俗文学创作四类作品,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具体类型包括:佛传、本生经、譬喻经、大乘经;诗僧创作、禅宗文献;俗曲辞和通俗诗、变文;古代文人诗、古典小说和戏曲。每讲正文后附有“作品释例”,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学作品片段,以方便读者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为读者欣赏佛教文学作品提供了具有典范意义的材料。
  作者简介:
  孙昌武,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主攻隋唐五代文学、佛教文学。
  主要著作:《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唐代文学与佛教》(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台湾谷风出版社1987年5月;《韩愈散文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台湾东华书局1989年12月;《中国佛教文化序说》,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2002年韩国岭南大学韩文版;《诗与禅》(论文集),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8月;《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8月,2006年8月修订再版;《柳宗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文学知识讲解与阅读》,河北省佛学院2000年12月;《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9月;《游学集录》(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诗苑仙踪》,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中国佛教文化史》(全五册),中华书局2010年4月;《佛教:文化交流与融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
  目录:
  开讲的话
第一讲佛传
佛传是怎样结集成的?
佛传的性质和内容
马鸣的《佛所行赞》
汉译佛传对于中国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作品释例】
《佛所行赞》(选二品)
《贤愚经》(选一品)
第二讲本生经
“本生”的含义与本生经的结集
本生故事的结构、思想内容及其伦理意义
本生故事的艺术表现特点
【作品释例】开讲的话
  第一讲佛传
  佛传是怎样结集成的?
  佛传的性质和内容
  马鸣的《佛所行赞》
  汉译佛传对于中国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作品释例】
  《佛所行赞》(选二品)
  《贤愚经》(选一品)
  第二讲本生经
  “本生”的含义与本生经的结集
  本生故事的结构、思想内容及其伦理意义
  本生故事的艺术表现特点
  【作品释例】
  《佛说九色鹿经》
  《六度集经》(选一则)
  《杂宝藏经》(选一则)
  《贤愚经》(选一品)
  《金光明经》(选一品)
  第三讲譬喻经
  佛教经典的譬喻和《譬喻经》
  《譬喻经》的思想内容及其哲理意义
  《譬喻经》的艺术表现特点
  《譬喻经》对古代作家创作的影响
  【作品释例】
  《杂譬喻经》(选二经)
  《旧杂譬喻经》(选三经)
  《杂譬喻经》(选三则)
  《百喻经》(选十则)
  第四讲大乘经的文学价值
  大乘佛教与大乘经的文学性质
  《妙法莲华经》
  《维摩诘所说经》
  《华严经》
  宣扬净土信仰的经典
  【作品释例】
  《妙法莲华经》(节选)
  《维摩诘所说经》(节选)
  《佛说阿弥陀经》
  《修行道地经》(选一品)
  第五讲诗僧与僧诗
  僧诗创作是中国僧团的传统
  贯休
  齐己
  明本
  苍雪
  【作品释例】
  贯休诗十二首
  齐己诗十二首
  明本诗十四首
  苍雪诗十一首
  第六讲禅文学
  禅、禅宗、禅宗文献、“禅文学”
  禅史·语录·禅偈
  《坛经》与《神会录》
  语录:马祖道一、临济义玄
  禅偈
  【作品释例】
  语录(选四篇)
  偈颂(选八首)
  第七讲俗曲辞和通俗诗
  佛教俗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敦煌佛教曲辞
  王梵志诗
  寒山诗
  【作品释例】
  敦煌曲辞八首
  王梵志诗九首
  寒山诗十三首
  第八讲变文
  广义和狭义的“变文”
  讲经文
  变文
  附论:话本
  【作品释例】
  讲经文(选一篇)
  变文(选一篇)
  第九讲古代诗人与佛教
  儒释交流形成传统
  谢灵运
  王维
  白居易
  柳宗元
  苏轼
  【作品释例】
  谢灵运诗二首、颂一篇
  王维诗八首、文一篇
  白居易诗七首、文三篇
  柳宗元诗六首、文二篇
  苏轼诗八首、文二篇
  第十讲古典小说、戏曲与佛教
  佛教对小说、戏曲发展的影响
  “释氏辅教之书”
  唐传奇
  话本和章回小说
  戏曲
  【作品释例】
  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选一则)
  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选一则)
  王琰《冥祥记》(选一则)
  侯白《旌异记》(选一则)
  牛僧孺《玄怪录》(选一则)
  结束的话
  第二讲本生经?本生故事的艺术表现特点
  中国自先秦时期已形成神话、传说和寓言创作的优良传统。但无论是行文体制,还是表现方法,中土这类作品与外来的本生相比都有重大差异。本生故事作为赞佛文学的一类,内容体现统一的思想内涵,形式上也有一定的程式,它们分开来是单个故事,合起来又成为一个整体。它们创造出寓言文学的一种类型,不论在宗教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民间文学史和汉语翻译史上,都是极富艺术特色的创作成果。
  作为寓言文学的本生故事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表现对象开阔,人、动物、各类天神等等各种真实的与幻想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在无限广阔、光怪陆离的背景中演绎出新颖奇异、生动活泼的故事。这种表现方式是与中国先秦寓言基本以人事为题材大不相同的。在佛教理念中,处在历劫轮回之中的各类有情之间本来没有界线,神通变化观念又赋予他们化身变形的能力。动物像人一样思维、行动,和人交往、对话;天神、夜叉等化作人的形象,参与人世活动,如此等等,所有善的、恶的各类有情活跃在统一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的命运遵循同样的原则,接受同样的果报。结集《本生经》就这样把佛法当做唯一正确的理念、规律来宣扬。值得称许的是,本生故事基本是把情节归结到善与恶的冲突,立意则在惩恶扬善,而其善恶观念基本又是与普世标准相合的。
  出于悬想的本生故事的构想大胆、新颖而离奇。美丽的九色鹿,六只巨牙的白象,形状怪异的二头鸟等等“人物”;满是宝藏的华丽龙宫,坚固而又神秘的金城、银城、铁城、琉璃城,令人恐怖的罗刹国等等“地点”;人力淘尽大海水,鹦鹉利用翅膀沾水扑灭山火,潜入龙宫寻求如意宝珠等等“情节”,如此奇思异想,令人惊诧,也留给叙写无限广阔的空间。这类例子已能够体现突出的艺术特色。再如《杂宝藏经》的《莲华夫人缘》,主题在宣扬“敬重父母”,故事讲雪山边有一仙人,婆罗门种,“不生男女,不得升天”,常在石上小便,有母鹿舔小便处,感受精气怀孕,生一女,“花裹其身,从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女,便取养育,“渐渐长大,既能行来,脚蹈地处,皆莲花出”;后来乌提延王出猎,娶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为上首;夫人生五百卵,盛在荚中,王大夫人嫉妒,以五百面段取代,把卵荚抛在恒河里,夫人宠衰,不得再见国王;时恒河下游有萨耽菩王取得卵荚,其五百夫人各取一卵,卵子张开,中有童子,养育长成五百力士;乌提延王常向萨耽菩王索取贡献,后者不堪其苦,五百力士遂将大军讨伐乌提延王;乌提延王大恐,不得已请教仙人,仙人告知可求救于莲华夫人;乌提延王“即如仙人言,还来忏谢莲华夫人。共忏谢已,庄严夫人,著好衣服,乘大白象,著军阵前。五百力士举弓欲射,手自然直,不得屈伸,生大惊愕。仙人飞来,于虚空中语诸力士:‘慎勿举手,莫生恶心。若生恶心,皆堕地狱。此王及夫人汝之父母。’母即按乳,一乳作二百五十岐,皆入诸子口中。即向父母忏悔,自生惭愧”,二百五十子和二王皆成辟支佛。故事最后佛陀说:“尔时仙人,即我身是。我于尔时遮彼诸子,使于父母不生恶心,得辟支佛。我今亦复赞叹供养老父母之德也。”这个故事讲仁孝的道理,情节曲折离奇,其中如莲华夫人伴随莲花出生,行走步步生莲花,衬托她的美丽端庄;夫人生一荚五百卵,每枚卵中出一力士,两乳各射出二百五十只奶水到力士口中,涉想奇绝,匪夷所思;全篇文字也相当活泼、流畅。
  《本生经》善于使用夸张、渲染手法,这也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般特色,而在古印度文化传统中,这一点发挥得更为突出。故事描写菩萨种种善行,施舍也好,忍辱也好,往往做到让人不可思议;与之相对比,那些恶人、恶行之恶毒,同样达到不可想象的极点。例如前面介绍的尸毗王以身代鸽故事,菩萨不只割剥自己全身血肉净尽,最后更献出身命。又例如太子须大拏善施故事(以下情节、引文根据《六度集经》卷二《布施度无极章·须大拏经》),他陆续向穷人施舍宫中的金银珍宝、车马田宅,向敌国施舍了行莲花上白象,因此被国王驱逐出宫,临行前又请求国王允许布施七日,布施了自己的饮食衣被、七宝诸珍,去国路上一次次施舍了自己的宝服、妻子的珠玑、车、马、自己和妃子曼坻、两个儿子的衣服,来到六千里外的檀特山中,一无所有的太子又向贫婆罗门施舍了两个儿子,帝释诸天试其诚心,又求其妻子,也欣然施舍。描写这些施舍情节,又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如施舍两儿一段:
  太子右手沃澡(灌洗),左手持儿,授彼梵志。梵志曰:“吾老气微,儿舍遁迈(远逃),之其母所,吾缘获之乎?”太子弘惠,缚以相付。太子持儿,令梵志缚,自手执绳端,两儿躄(bì,扑倒)身宛转父前,哀号呼母曰:“天神地祇,山树诸神,一哀告吾母意,云两儿以惠人,宜急舍彼果,可一相见。”哀感二仪,山神怆然,为作大响,有若雷震。母时采果,心为忪忪(惊恐不安的样子),仰看苍天,不睹云雨,右目(shùn,眼跳),左腋痒,两乳湩(dònɡ,乳汁)流出相属。母惟之曰:“斯怪甚大,吾用果为?急归视儿,将有他乎?”委果旋归,惶惶如狂……妇还,睹太子独坐,惨然怖曰:“吾儿如之,而今独坐。儿常望睹吾以果归,奔走趣吾,躄地复起,跳踉(跳跃)喜笑,曰‘母归矣,饥儿饱矣’,今不睹之,将以惠人乎?吾坐儿立,各在左右,睹身有尘,竞共拂拭。今儿不来,又不睹处,卿以惠谁,可早相语。祷祀乾坤,情实难云,乃致良嗣。今儿戏具泥象、泥牛、泥马、泥猪,杂巧诸物,纵横于地,睹之心感,吾且发狂,将为虎狼鬼魅盗贼吞乎?疾释斯结,吾必死矣。”太子久而乃言:“有一梵志,来索两儿,云‘年尽命微,欲以自济’,吾以惠之。”妇闻斯言,感踊躄地,宛转哀恸……
  奇特的情节利用这样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来,会让人忽略艺术表现失去尺度的弊端,取得强烈的煽情效果。
  在汉语翻译佛教经典里,本生故事又体现相当独特的风格。它们的行文显然不同于多数经、论那种不厌反复的说理思辨和堆砌繁复的铺衍修饰,情节单纯,主题明晰;其中“人物”的描绘、事件的刻画更为贴近真实生活,更符合人情之常;它们多使用想象、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段,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民间创作的现实精神、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表现格调。这也是“本生”这一体裁(下面将要讲到的譬喻经也一样)与民间传说本来具有渊源关系决定的。
  本生故事众多,表达有限的主题,又采用同样的结构方式,教条化、程式化是不可避免的。许多故事情节涉想过于离奇,描述过于惨毒、阴森、恐怖,往往夸饰无度,不合情理。这些又体现民间文学创作艺术表现的幼稚、粗糙一面。
  《本生经》与下面将介绍的《譬喻经》乃是古印度寓言文学的宝典。《本生经》本是作为佛教经典结集起来的,这类经典又成为民间神话传说的载体。民间创作被纳入到经典之中,使这类经典增添了文学性质,强化了表达效果。从事结集经典的,多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的人,他们在结集经典过程中固然给民间作品附加上宗教内涵,但对于其思想内容与表现艺术又都有所丰富和提升。从这样的角度看,《本生经》的结集对于印度寓言文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本生经》作为佛教经典输入中国,文字浅俗,内容生动,易于流通,对于弘扬佛教起到独特作用;这样一批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新颖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许多本生故事流传在各族民众之中,文人和民间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对这类故事都多所借鉴;它们又给中国的造像、绘画提供了重要题材,在造型艺术领域发挥了重大影响。





上一本:我的人生哲学: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下一本:爸爸,我回来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佛教文学十讲的作者是孙昌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