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作家鲁迅”读书、写作的传记类散文。作者从鲁迅的书信和日记中,择要摘录,连缀成文,展现了作为“作家”的鲁迅阅读与写作的轨迹和心路历程。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解读鲁迅。诗人、作家郝永博是受鲁迅影响而走上写作道路,他对鲁迅的作品数如家珍,对鲁迅有一定的研究。本书的写作,在历史资料的梳理中,融入了作者多年以来读书心得、写作的感悟。他将自己写作道路上的体验和感悟,放置到鲁迅的时间轴上,还原历史,体会鲁迅的心境,触碰作家的灵魂,映照另外一个自己。两位作家在历史和当下的时间隧道内,形成了共鸣。 作者简介: 郝永勃,山东昌邑人。中共党员。1985年后任淄博市青少年宫文学教师,1993年后任《淄博晚报》副刊编辑、主任、副总编辑。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金芦笛》、《心事录》,散文《纯洁》、《丁亥年秋,在上海重读鲁迅》,随笔集《鲁迅写照》、《美术大师雕像》、《音乐大师塑像》、《文学大师画像》,随笔《命运》,诗歌集《七月沙堡》、《彼岸》,诗歌《词根:血和雪》、《等待晚餐的一个下午》。《献给受难者的花》1995年获山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颁发的散文奖,编辑的副刊版2001年获山东省报纸好专版一等奖,《鲁迅写照》、《金芦笛》2001、2002年分获两届淄博市政府文学奖、精品工程奖。1991年获山东省首届十佳青年诗人特别奖,淄博市十佳编辑、记者。 目录: 目录: 小引 未见天才痕迹的起点 (1898——1909) 过渡时期的趣味 (1910——1917) 置身荒原的呐喊 (1918) 背负着因袭的重担 (1919) 为他是桥梁不是目的 (1920) 希望正如地上的路 目录: 小引 未见天才痕迹的起点 (1898——1909) 过渡时期的趣味 (1910——1917) 置身荒原的呐喊 (1918) 背负着因袭的重担 (1919) 为他是桥梁不是目的 (1920) 希望正如地上的路 (1921) 忘怀于自己的寂寞 (1922) 韧性开出了红的花 (1923) 无限在他的手掌中 (1924) 守护生命的城堡 (1925) 呼吸着英雄的气息 (1926) 爱是创作的核心 (1927) 态度气量和年纪 (1928) 为人生,也为艺术 (1929) 事情不同的侧面 (1930) 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1931) 开拓出别一条生路 (1932) 想到了个人的力量 (1933) 正义是人性的首要条件 (1934) 高峰体验中的高峰 (1935) 终生的努力,便成天才 (1936) 写在后边的话 附录:生长在1925年的野草 主要参考书目 小引 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为一本书的写作激动不已。从元旦到春节,以前没有这样写过,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持续地体验着写作的愉悦。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疲劳,有时半夜醒来,想着某一个句子,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章节,就继续写。 一本书的孕育,已有很多年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读过《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后,一粒灵感的种子就撒入土中了。鲁迅曾在一封信中说:“《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我看过日译本,倘能译到中国来,对于文学研究者及作者,是大有益处的……”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为什么能写好,为什么写不好,从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中,去寻找一种参照。 在这之后,我写了《鲁迅肖像》,从不同的写作体裁,不同的写作门类,去体会他写作的动因,尽力而为,能写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如果说是一个“横向读本”的话,那么,现在所写的《鲁迅春秋》,就是“纵向读本”了。从1898年到1936年,以时间的顺序,去发现他写作的魅力。 “每个民族的主要光荣都来自其作家。”约翰逊在《词典》序言中的话,对我是一种引导。写作是要与人有益的,做事也是要与人有益的。 在写作之前,有六个多月的时间,做着准备工作。大量的阅读,查找资料,做笔记,写提纲,起标题,寻觅线索,构筑框架……但真到写的时候,有的用上了,有的用不上了。沿着他写作的轨迹,跟着思路走,向高处走,向远处走。他的文字:斩钉截铁,跌宕自喜;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本雅明最大的心愿:“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书。”鲁迅的书,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不同的人能从中挖掘出不同的东西。哪些可以引用,哪些不可以引用。能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引用…… 写作意味着一种再生。古希腊哲人说:“一粒麦子除非掉在地上死去,仍旧是一粒孤独的麦子,如果死了,就能结出许多子粒。”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活的过程。 写作的初衷,为了学习写作,为了一种敬仰之情,为了接近伟大的心灵。 写作的目的,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更多有志于文学的青年读者,去读鲁迅的原著。 写作的理想,就是出一部具有年表性的书,既平实好读,又饱含了诗性;既为了读者,也为了自己。 还有那么一点自信:这本书对读者会有益的,这一切源于鲁迅的品格。 未见天才痕迹的起点 (1898—1909) 1 当读书和写作成为习惯的时候,已经别无选择了。 我常常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能不能写好,但也还会为一部书,一件事,一个人而激动。 当我写的《鲁迅肖像》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时候,从中又获得了写作的勇气和信心。至少,我知道自己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想写就写。一不能等,二不能靠,三不能不坚忍。等到条件成熟,等到万事俱备,等到精力充沛……而写作的激情也就等没了。等待是一种自我折磨的方式。要做就做,倘若说写作是幸福的体验,那么,还要靠什么?灵感是会越写越多的,就像脑子越用越灵活一样。人要干成点事,不坚忍是不行的。关键的时候,中断与疲软的时刻,挺住的确意味着一切。 人,一旦自知苍白与卑微,那么,就需要丰美与高贵的东西来验证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有的被唤醒了,有的还在沉睡着,有的似醒非醒…… 阅读与写作,就是唤醒与被唤醒的过程。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