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的陡坡》记录了从2009年到2017年一个年轻诗人的成长历程,这是一面日子砌成的陡坡,愈加艰难,却愈加广阔。美,爱情与故乡是佐欧表现的核心主题,他写回不去的故乡,错失的爱情,内心隐秘的痛和生活之美,把赤裸的心灵毫无保留地投射进诗歌圣洁的文字里。 你 每一天、每一夜晚注视着我, 也让我在狭小租房,杂乱的小街 在阳光与群星里,看到。 萦绕耳边,激荡心中, 爱人般温柔又严厉 在慵懒昏睡或堕落的边缘唤醒我。 教我以赞美代替辱骂, 或是缄默,把自己的灵魂举起。 又让我学会承受痛苦 平庸与绝望,忍耐日子的陡坡。 指引我不断攀升,向着 的所在,如云朵如天空般的高处。 这首短诗是我写给诗歌的献诗。对于我,诗歌像爱人,陪伴和注视我,赋予我爱的力量;又像上帝,教导并指引我,向着高处攀升。 我常常感激际遇和命运,让我与诗歌相遇,与我的诗人老师雷武铃以及朋友们相遇。也许,一点点的偶然,就可能带来一生的错失;然而,我是如此幸运,以致感到这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而且,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深入思考过,走上诗歌道路又非纯属偶然,这必然与我的成长经历、性格气质及个人的愿望追求紧密相关。我在《还乡记》里,写到了里尔克所说的这种“内在的必要”: 如今我终于明白,是爱与痛让我成为一个诗人, 去深入生活的贫乏和孤寂,犹如层层剥开痛苦, 去拥抱爱的甜蜜中心;如今我终于明白, 是倾注于血液与泪水中的,对美纯粹热烈的爱和 对一切不可挽留的事物的丧失之痛,让我成为一个 点亮自己的头颅歌唱着行走在黑夜大地上的诗人。 我知道,很多人年轻时都写诗,但真正能成为诗人的很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对诗歌发自内心的热爱——才华有大小,见识有高低,但诗歌从不拒绝那些真挚、纯粹和热烈的心灵。正如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所说的:“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这段话让我认识到:诗与我们的存在和生命本身紧密相关,关于我们的爱,幻想,激情,痛苦和喜悦,孤独和希望,我们的整个生活和人生等等,诗不是形式,韵律,技巧,修辞这些外在的东西(尽管诗离不开它们,需要用它们去建构),需要的是对诗,也就是对生命和我们自身的存在的深入认识与理解。 写诗也是一种修行。因为创造就和分娩一样既艰难又美好。写诗使我学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从沉溺于自我到走向广阔世界;使我懂得忍耐,具有强大的内心,去承受孤独,人生的无常,承受消逝与虚无之痛;也使我学会热爱,去感受美,在混乱的生活中建立起坚实的秩序。诗歌唤醒我,像以喜悦的风暴般席卷我,使我的内心一次次充满发现和惊异,让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生活,拥抱世界;诗歌更新我,仿佛把新的血液注入我的体内,使我焕发活力、绽放光彩,使我的言谈、举止、习惯、观念乃至整个灵魂发生了某种深刻的变化。 同样,诗歌也会给我以安抚和感动。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动荡、不安和混乱,而诗歌给人提供一个清晰、确定的世界,使人内心宁静,保持纯粹,在喧杂、浮躁的当代社会安然地活着。它常常以纯净而广阔之美拥抱我,使我摆脱并超越现实生活的种种烦恼、痛苦和不幸,使我的生命获得提升,并赋予我对世界、对生活更大的爱、热情和勇气,成为更美好的人,去度过更加丰富和广阔的一生。 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痛感远离与孤寂之苦,感到人生不过像四处漂泊的旅途——尽管家(或故乡)是生命开始之点、在大地上的栖居之所,然而又往往是我们难以回归之处或永远的丧失之地;如今,我越来越深切地明白,人生如寄,诗是我的存在之家,是我的灵魂的居所和归宿。 对于我,写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像普通人一样默默生活,像上帝一样默默创造”,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质和勇气,不依赖于现实的功利和声誉,而在自己的艺术中自我完满,在广阔的寂寞与孤独中默默地创造。我知道,写诗面对的是世界的神秘和内心的无限,面对写作时的空白和未知,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才华;然而,我也深知,正如我在这首短诗中写道的: 哦,那秘不可言者 恰是我渴望说出的; 而通往它的,必定是 一条引我攀升的无止境的路。 和张洋在桂林遇龙河漂流 和竹筏一起我们随遇龙河缓缓的流水 浑然不觉已从外到里融入这一带的空气里: 两岸连绵起伏的黛绿山峦抱住穿过中间的河流, 深暗的轮廓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流动, 湛蓝的天空和朵朵白雪像深在海底, 河表面微波轻起泛着细碎的撒在水上的阳光颗粒。 抬头远望,天空高阔的蓝纯净得炫目, 阳光下透亮闪耀的白云如此迷人, 随意舒展在广阔无边的清湛海水里, 大团雪白的边缘飘出缕缕棉絮…… 哦,多希望像它们,轻盈、自由与静美。 2009.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