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执掌中国教育界之牛耳,开一代之风气,引领时代之潮流!民国史爱好者决对不能错过的一部作品!2.本书将再现民国老校长们倡导通才教育的远见卓识;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读本书可以知道民国校长们是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关系;民国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学潮四起,本书将为你讲述民国校长在学生运动中如何舍己护犊的故事。 本书简介: 他们一个个如雷贯耳,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们的治校理念、办学实践与个人风范是今日诸多校长难以企及的,故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当今大学校长提供借鉴与思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 :布衣中国互优网主编、著名草根图书策划人,打造很多畅销类精品图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蔡元培:崇尚自由,树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风 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彻头彻尾整顿北大 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遍及北大 4.大力扶植社团 5.支持进步发起的“绝地反击” 6.蔡元培的傲骨: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 第二章蒋梦麟:负笈西洋,学贯中西文化 1.蒋梦麟早年经历 2.确立教育思想 3.与北大结缘 4.有魄力、有担当的豪杰 5.抗战中的北大 6.办事高明的“北大功狗”前言第一章蔡元培:崇尚自由,树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风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2.彻头彻尾整顿北大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遍及北大4.大力扶植社团5.支持进步发起的“绝地反击”6.蔡元培的傲骨: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第二章 蒋梦麟:负笈西洋,学贯中西文化1.蒋梦麟早年经历2.确立教育思想3.与北大结缘4.有魄力、有担当的豪杰5.抗战中的北大6.办事高明的“北大功狗”第三章张伯苓:转移风俗,创造私立大学神话1.“弃武从教”的真实原因2.从培训与选拔教员入手3.“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4.治学精神在校园流淌5.成为南开大学的精神符号6.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第四章竺可桢:以死求知,全力维护学术的独立1.与浙大“偶遇”2.辗转迁徙的“折腾岁月”3.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4”浙大保姆”的由来5.竺可桢管理大学的“绝学”6.“求是”精神,留给后人第五章罗家伦:追求信仰,让学术独立响彻四方1.最年轻的校长2.学术独立与”四化”政策3. 从兴师重教开始4为清华基金而奋起反击5.临危接任中央大学6.大学教育战线上的“健将”第六章梅贻琦:“研求真理,提倡“吾从众”的民主作风1.基督徒与儒者双重文化身份2.清华校园里的新面孔3.与清华的“一见钟情”4.寡言君子的”稳”5.梅贻琦的”慢”6.西南联大的“老船长”第七章吴贻芳:态度严谨,用责任释放“金陵精神”1.自古英雄多磨难2.中国第一位女博士校长3.着手实施改革4.吴贻芳的人格教育5.桃李满天下的“999朵玫瑰”6.《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第八章任鸿隽:传播科学,主张“革命救国”1.绝不雷同的教育主张2.见证四川大学的艰难发展3.开风气之先,极一时之选4. “口水战”之后的被迫辞职5.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研究能力6.迁址望江,成为著名校园第九章唐文治:弃官从教,以教育为命根1. 对立国之本的思考2.结缘南洋大学3.中国工科教育管理第一人4.注重实践机会5.不该遗忘的国学大师6.“三好学校”校长唐文治第十章马君武:投身教育,誓言为国家谋福利1.家道中落的苦孩子2.心系政治的工学博士3.翻译大家和诗人4.接任广西大学5.“北蔡南马”的由来6.“勇夫校长”的由来第十一章胡适:众望所归,民主自由治校1. 与中国公学的情缘2.胡适和他的贡献3.向人权和自由发起挑战4.投身于北大5. 不遗余力争取学术独立6.胡适谈大学毕业如何避免堕落第十二章郭秉文:持平办学,民主与效率兼顾1.参照美国模式谋发展2.从“南高”到“东大”的漫长过程3.郭秉文和他的“寓师范于大学中”4.突如其来的易长风波5.郭秉文提倡“平”字的内涵6.郭秉文对东南大学的贡献第十三章熊庆来:八年留学,尽瘁于学术事业1.确立“科学救国”的思想2.熊庆来的数学之路3.持续培养人才——熊庆来最好的教育经验4.为教育鞠躬尽瘁5.“伯乐”鼎力帮助“千里马”6.熊庆来的办学宗旨91第一章 蔡元培:崇尚自由,树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风蔡元培谈大学精神:“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学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在苍松翠柏之间,矗立了一尊半身铜像,他就是我们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北大校长蔡元培。正是这位博大胸怀、卓越思想,给北大带来盎然生机,让北大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校长,用自身的勇气与魅力启蒙、注视着北大的发展。翻开北京大学的历史光辉史册,或许很难找出一位能与蔡元培相提并论且关系密切的人物了。甚至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北大与蔡元培好像是一个完美结合的整体。也正因为如此,后人才会对这位”北大楷模、学界泰斗”的老校长蔡元培投以崇敬的目光。正如他所崇尚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样,他的精神,他的个人魅力深深影响着后人,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传奇人物!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1916年9月1日,在法国潜心工作和求学的蔡元培收到一封电报。电报出于当时教育部总长范源濂之手。范源濂在电报中称,国家形势已趋于平缓,但教育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希望蔡元培尽快回国,出任北大校长一职,为国家教育事业尽一份力。蔡元培明显能感觉到范源濂在电报中的诚恳,但看完电报的他,心潮起伏,思绪难以平静。蔡元培虽然是清翰林出身,但很早之前便成为忠诚的革命党人,走上了教育救国、民主革命的道路。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蔡元培,为了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通才硕学,以便以教育救国,来到法国留学。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和吴玉章等人发起了专门为有志青年勤工俭学创造必备条件的勤工俭学会以及华法教育会。在当时,很多留法中国青年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一些人开始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得到快速成长,其中一些人也成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的共产党员。留法勤工俭学会在蔡元培的精心创办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他本人并不满意。在他看来,在法国经营的教育事业虽然进行得有声有色,但毕竟是在国外,没有在国内那样切实。现在机会到来了,不得人心的袁世凯倒台了,新的希望和转机正在共和国大地上冉冉升起。虽然北京大学在当时的口碑和名望并不好,但它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的事实不能改变,同时还是由中央政府组建,在全国教育系统中具有特色意义的高等学府。蔡元培敏锐地意识到,北京大学或许是自己施展抱负的基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打算回国接受范源濂的邀请,出任北大校长一职。正是他的这个举动,影响着北大的发展,甚至让中国教育事业也出现转机。10月2日,蔡元培和吴玉章登上了回国的轮渡,11月8日到达上海。当得知蔡元培即将要出任北大校长的事情上,他的友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很多人建议他不要涉足于北京大学这个是非之地,稍有不慎或许会让自己的名声扫地。但熟知蔡元培性格的孙中山却建议他去北大任职,因为在传播新思想、支持全国性教育事业上,和其他人相比,蔡元培略高一筹。最终,蔡元培在孙中山的寄望和嘱托下决定来北大任职。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坚定的决心,踏上了赴京就任北大校长的职务。有意思的是,蔡元培为了表示整顿北大的决心,说出了流传很久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他到北大就职视事,也从此开始了一生中最为重要且备受瞩目的辉煌时代。与北大前任校长不同的是,蔡元培是个既有民主作风又有创新精神的校长,从他踏入北大校门的第一刻起,就注定他是个能给北大注入鲜活生机的校长。到校的第一天,校工们便整齐地站在大门口面带微笑地向这位新校长行礼。他改变了前任校长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惯例,向和他行礼的校工脱帽回礼。此后,也经常可以看到他彬彬有礼地向校工还礼的情景。这一件事让学校所有人都对蔡元培肃然起敬。他的这个举动犹如一股劲风一样将封建积习吹得一干二净。同时也说明北大正吹来一股平等、民主的和煦春风。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举动的开学典礼上发表了激荡人心的演说。他针对当时北大在学风上存在的不良风气,提出”拍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提出并阐明的大学的性质,即: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发源地。还指出,大学里的学子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专心术业,而不是谋求官职。突出强调学生就应该把求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当他演说完后,台下的师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方向。在蔡元培出任校长没多久,便举办了一次奋发人心的校庆活动。校庆20周年的纪念歌词中,北大师生将蔡元培意欲为春风和春雷,也就是象征生命与希望。这反映出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热切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