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大清权臣张之洞


作者:唐浩明     整理日期:2016-03-14 10:49:40

千万册销量级历史小说名著。唐浩明最新重修足本。独家补充近10万延伸阅读文字。增为四册,独此一版,空前绝后。唐浩明继《曾国藩》后又一部历史长篇小说巨作,晚清三部曲之二。毛泽东非常称道的人物,他曾说“我们最不应该忘记一个近代人物,他就是张之洞。”动荡的时代,动荡的中国,激烈的中西矛盾,官场角力。最具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版本。政要巨商学者名流都在读。
本书简介:
  本书是名家唐浩明的代表作之一。大清晚期国势日衰,列强纷纷染指中国,张之洞以五品微末小官向慈禧上书,并通过醇亲王的关系,被授予山西巡抚之职,后又升迁两广总督,在任上他政声鹊起,抗法保国有功,转迁更为重要的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直到入阁拜相。他领袖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奠基人。他同时与翁同龢、李鸿章等各朝廷重臣进行官场角力,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也不负清流名士的声望,促进文化,提倡中西合璧。他经历了八国联军之乱、戊戌变法,在万难中终于无力回天……
  作者简介:
  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人,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书社高级编审。以《曾国藩》一书蜚声海内外,获奖无数,出版国际国内各种版本十余种,总销量上千万。后又推出长篇小说《张之洞》《杨度》等,屡受好评。
  目录:
  第一章清流砥柱
  一张之洞拍案而起,愤怒骂道:崇厚该杀001
  第四章晋祠知音
  第五章清查库款
  一为获取赈灾款被贪污的真凭实据,阎敬铭出了一个好主意243
  二胡林翼被洋人气死的往事,震撼张之洞的心253
  三终于找到了藩司一伙贪污救灾款的铁证262
  四巡抚衙门深夜来了刺客268
  五刺客原来是藩司的朋友275
  六借朝廷惩办贪官之机,张之洞大举清查库款整饬吏治281
  目录:
  学的方方面面。这里既有他的博览功夫,也见他的选择眼光。正因为两者俱佳,故此书近代以来,在读书界影响甚大。鲁迅是不大赞成读旧学的,也不大看得起旧学研究者,但说过若要研究旧学,则须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这样的话。对于张之洞的学问,鲁迅算是给予格外的肯定。然而,张之洞又不是那种皓首穷经的学究,他同时也很有才情。他写了不少好诗,尤其善于射覆、打诗钟。射覆本是古代的一种游戏:预先将一物覆盖,猜中者获赏。后来发展为猜文字中的寓意,或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将此文与彼文予以联结。如有一覆,道是“伯姬归于宋”。这句话出自《左传》,须射唐人诗一句。其所覆之诗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老大嫁作商人妇”。为什么是这句诗呢?原来,伯者,老大也。伯姬即鲁国的长公主。归者,女子出嫁也。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分给商纣王的庶子启,定国名为宋,故宋国为商人后裔聚族之地。这样一剖析,伯姬归于宋,不正是老大嫁作商人妇吗?这个覆制得有学问,能射中者得既有学问又聪明。这样的游戏的确显得高雅,很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博学与机敏,文人圈中也可凭此令人信服地定出高下档次。张之洞是此中高手。传说一次京师文人聚会,才子潘祖荫制一覆,曰“东邻女登墙窥臣三年”。这句话出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射唐人诗一句。张之洞射中,他的答案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总是玉关情”。在李白的诗里,玉关即玉门关,长安捣衣妇情系的是玉门关戍卒。但张之洞将“玉关”拆开为“玉”与“关”。“玉”即宋玉,“关”即关联。宋玉是有名的美男子,东邻女登墙窥视是因为宋玉貌美的缘故。制覆者与射覆者的博学与机敏,都令人叹服。所谓打诗钟,是兴起于清道光年间的文人游戏。它是这样玩的:任举两个字,在一个限定的短时间内做两句七言格律诗,或引两句前人的七言格律诗,两句诗里得分别嵌进这两个字。当时的计时方式是燃香。用一根细线系一枚钱,钱下置一盂,线系香上,香燃线断,钱落盂中,发出一声响,如同撞钟一样,这就叫作打诗钟。据说曾有人想为难张之洞,以京师天广寺禅房塔射山房中的“射”与“房”两字来打诗钟。这两个字极不好作诗。但张之洞未被难倒,线断之前他已做好了:射蛟斩虎三害除,房谋杜断两心同。前句说的是周处射蛟,后句说的是房玄龄、杜如晦的事。野史上还说张之洞善制一种名曰无情对的联语,即上下二联看起来毫无联系,若仔细推敲,则又字义相扣关联甚紧。传诵最广的张之洞的无情对是:木未成才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在所谓的“同光中兴”年代里,先前的内乱平定了,后起的外患尚未爆发,京师又迫不及待地闹起文恬武嬉来。文士们喜欢设诗酒雅会,诗酒雅会上射覆打诗钟必不可少,此中的风头人物则为一时名士。名士须具备四大要素:功名、学问、才情、快捷。这四个方面,张不但具备,且都要胜人一筹。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成了名士圈中的名士!在京师名士圈中,有一些人并不只是射覆打诗钟而已,他们更热衷的是谈论国是,议论朝政。这些人除个别的占据要津外,大部分都是没有实职实权的闲散官员,其中又以翰林院、詹事府等文化部门的官员为多。这些人,出发点或许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在一些共同点上汇集:谴责时弊、批评朝政、弹劾大员、主持正义、对外强硬、与权贵保持距离等等。他们与东汉时期太学生们的行事相仿佛,于是被称为清流党。清流党的牵头人物为大学士李鸿藻、尚书潘祖荫,骨干成员有邓承修、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王懿荣、宝廷、黄体芳等。张之洞虽是名士中的名士,但他“平生志趣,雅不欲以文人自居”,其志在“经营八表”。于是,他又成了京师清流党中的骨干。“流”与“牛”谐音,清流党又被叫作青牛党。时人将张之洞与张佩纶比之为青牛的两只角,可见张之洞在这个圈子中所起的作用。清流张之洞做过几件漂亮事。一是对吴可读尸谏所表示的鲜明支持慈禧的立场,一是对四川东乡冤案渎职者的强烈谴责,一是委婉批评慈禧对午门禁军的错误处置,一是在伊犁条约签订前后对沙俄所持的强硬态度。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光绪五年至七年这两三年时间内。张之洞二十七岁开始做官,以后长时期在外省做学政,远离朝廷,直到四十一岁回京时还只是一个翰林院的低级官员,仕途可谓不顺。从四十二岁即光绪四年起,到四十五岁即光绪七年,这三四年中,他年年升官,有时一次连升几级,很快便跻身朝廷大员之列。光绪七年更外放山西巡抚,被托与方面重任。官运为何又这样亨通了?这很可能是清流名士给他带来巨大社会声望的缘故。二从光绪七年底到三十三年秋,长达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张之洞先后出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在山西巡抚任内,他严厉禁烟,大力革除衙门陋规,参劾贪腐官员。他还邀请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来山西用机器采煤。李提摩太对中国的友好,以及他本人的科技知识,让这个深受清流圈内仇外情绪影响的名士巡抚,在思想认识上对洋务有了很大的转变。光绪九年末,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爆发,一向以国是自期的张之洞对万里之遥的战事甚为关心,连连上折朝廷,献策献谋。他的这种表现,得到当政者的嘉许。光绪十年四月,他奉调总督两广。对于张之洞来说,这次调动,既是职务上的提拔,又是使用上的重视。朝廷对他的信任,显然非比一般。张之洞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与来到前线的兵部尚书、湘军名将彭玉麟密切合作,起用老将冯子材,全力支持冯的用兵计划,又联络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给刘以充分的信任,最后终于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是近代史上中国战胜西方列强的最重大的一次战役。张之洞因此声名大著,而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也给张之洞以彻底改变身份的洗礼,即从高蹈的清流派完全转变为务实的洋务派。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载誉来到武昌,开始他的湖广总督之任。在湖督这个职位上,他整整待了十九个年头,以辉煌灿烂的洋务业绩,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张被调任湖广,是因为修建铁路的缘故。在当时所提出的兴建国内腹部干线的多种方案中,张拟定的从北京芦沟桥起,中经河北、河南、湖北,以汉口为终点的芦汉线被采纳,并负责督建此线南端的修筑。芦汉铁路于一九〇五年全线通车,百余年来,成为贯通中国腹部的一条大动脉。除铁路外,张之洞还大办洋务局厂。其中最为重要者,当数湖北铁政局与汉阳枪炮厂。湖北铁政局乃武汉钢铁公司的前身。鉴于张之洞为中国冶金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的话。至于汉阳枪炮厂,在日后的战争年代里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辛亥革命之所以爆发在武昌,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便是当时的革命者看中了这个枪炮厂。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武器,仍然是“汉阳造”。除军事工业外,张之洞还在武汉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著名的湖北四局即湖北纺纱局、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都是张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这段时期内陆续开办的。这些民用官局与左宗棠的兰州织呢局、李鸿章的电报局、轮船招商局等,一道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民用工业奠定最初的一批基石。为使中国强大,张之洞在署理两江总督时,还创建一支名为自强军的新式军队。这支军队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按德国陆军的操典予以训练。自强军常与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一道提起,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新式军队的代表。办局厂,办军队,都需要大量的新式人才,学政出身的张之洞遂在湖北办起一批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农务学堂、蚕桑学堂、师范学堂、工艺学堂、方言学堂等,其中最有名的学校当属两湖书院。这所学堂后来又改名为两湖大学、两湖总师范学堂。两湖书院不仅培养了许多洋务人才,还培养了一大批反清志士。著名革命家黄兴、唐才常等人都出于这里。张之洞还大量派遣留学生。当时,湖广所派出的留日生,居全国之首。尤为难得的是,张之洞将他的导中国于富强的治国方略上升到“中体西用”的理论高度。随着阐述这一思想的《劝学篇》的奉旨刊行而累计发行量达二百万册,“中体西用”于是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为通俗最易为国人所接受的改革中国的广告词。庚子年间,张之洞与刘坤一等人发起东南互保活动,使得东南诸省在那场混乱中尽可能地少受损失。次年,他又与刘坤一会衔连上三道奏折。其中所提出的种种变法思考,实际上已画出晚清新政的蓝图。因兴办洋务的重大影响,也出于制约袁世凯的政治考虑,光绪三十三年,七十一岁的张之洞被内召进京,以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身份参知朝政。光绪三十四年十月,皇帝病危,慈禧召集三位大臣商议立嗣大事。这三位大臣即醇王载沣、内务府大臣世续及张之洞。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世续是皇室的大管家,均为满人,张之洞是唯一参与此等绝密事的汉人。给载沣以监国摄政王名义,定国号为宣统,皆出于张的建议。为人臣者做到这种地步,也可谓登峰造极了。 三有趣的是,身为国之重臣的张之洞,却依旧不改早期那种清流名士的本色。他不习惯按官场的作息制度上下班,平时说话办事,也不大循官场套路,常常率性而为,喜怒皆形于色。对于平庸的属员,他多半不假辞色,而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则又格外有好感。时人批语他“起居无时”“号令无节”“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他听到这些话后并不恼怒,坦然承认有“无时”“无节”的毛病,但对自己长得丑、不会说话的缺点,却不认可。不过,据《清史稿》本传说,张“短身”。从传下来的照片看,他的脸尖,鼻子大。这样看来,张的确够不上英俊。他出生在贵州,史册上说他“终生操黔语”。在流行官话的官场上,黔语乃土音。说他语言乏味,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总之,这四句流行很广的评语,对张之洞来说,应该较为准确。野史上有不少关于张之洞名士做派的记载,其中有些也颇有意味。如他在山西做巡抚时,为着一个县令替他解决“公”字与“勾”字通假的疑问,他就将此县令升官。又为着一个县令不能与他畅谈诗书,便判定此人必腹中草莽,遂将此人降级使用。直到晚年,他还因酷爱古董,在琉璃厂高价买了一个假货,成为京师官场上的一大笑话。在粤督任上,为筹措银子,他竟然开禁闱赌,引起士林广泛不满。在湖督任上,他又听信诗人陈衍的建议,大铸以一当十的铜元,造成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终于,他的这些不循常规的做法,招来了严厉的指谪。光绪十九年,大理寺卿徐致祥上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奏疏,参劾张之洞用人不当、于事不察、滥用罚捐、靡费钱财、狂诞谬妄、有名无实等种种不法情事,建议对张的使用是“外不宜于封疆,内不宜于政地,惟衡文校艺,谈经征典是其所长。”这话的意思是,张之洞不堪做国之重臣,只能做清流名士。这就是所谓光绪年间的大参案。但最后,张之洞还是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这场风波,其关键的原因是张为官廉洁,不贪不捞。《清史稿》中的《张之洞传》上说他:“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由此看来,廉洁是为官的一条重要原则。守住这条原则,即便遇到一些麻烦事,也可以从容应对。张之洞虽然名士习气严重,但他又绝不像历史上有些名士那样狂狷与刚烈。如他思想上倾向维新,赏识康梁,但朝廷的风向变化后,他便立刻撇清与康梁的关系。辜鸿铭说他之所以著《劝学篇》,是为了“绝康梁而谢天下”。他甚至还偷偷派人将自己先前写的有关维新的题联抹掉。又如他对袁世凯本无好感,当袁竭力逢迎他时,他又关照袁。最后还为袁说情,保住了袁的性命。他有一个“十六字为官真经”,道是: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力行新政,不背旧章。于是,便有人骂他“巧于仕宦”。不管怎么样吧,张之洞在朝为清流,外放为能臣,在晚清官场上,算是一个既能说又能做的官员。可惜,这种官员,官场上太少了。张之洞早年所在的清流党中的大部分人,便是只能说而不能做。与他当时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朋友张佩纶、陈宝琛、宝廷便属于此类。他们都出身清华,少年得志,胸中堆积满腹经纶,笔底似有千军万马,一时间名震海内,令作奸犯科者闻之发怵,也让慈禧太后另眼相看,将他们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结果,张佩纶在马尾战场一败涂地,遭革职流放,后半生抑郁潦倒。陈宝琛外放会办南洋大臣,被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所参劾而罢官,在家一住便是二十年,直到六十多岁时才任即将退位的光绪皇帝之师傅。宝廷惧怕别人报复,后来借娶船妓自劾。从此隐居香山,不知所终。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严格地说,这三个人都无实绩可言。批评别人的时候,慷慨激昂,头头是道,轮到自己亲手办事的时候,又比别人还不行:或胆小怕事,临阵脱逃;或师心自用,缺乏与共事者的协调能力;或意志脆弱,没有孤身坚守的定力。如果说,张佩纶所缺在“胆”、宝廷所缺在“识”、陈宝琛所缺在“能”上,那么,同为清流名士,张之洞在这三个方面显然比他的朋友们要强得多。或许,正是这些必要的人格素质上的健全,才成就了张之洞从清流名士到国家重臣的转变。





上一本:跳舞女郎 下一本:洪水之年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大清权臣张之洞的作者是唐浩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