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浙西天目山一带抗日战争前后的真实历史为主要背景的长篇小说。作品钩沉民族蚕业的兴衰往事,记载壮怀激烈的国恨家怨,讲述江南望族的沉浮命运,展望中华复兴的绚丽画卷。 本书简介: 小说故事发生在以种桑养蚕为主业的江南小镇金城,主要描写开茧行的罗家三兄弟罗安文、罗安国、罗安本在撤往浙西后与日军展开抗争的经历。罗家在镇上有不少田产,还开着茧行,称得上是一门望族。罗家有三子,老三安本在省立蚕桑中等学校读书;老二安国热心爱国学生运动,常招惹军警追捕;老大安文是罗家最有出息的,去美国留学回来后,在省城谋得了一份美差,还帮父亲买回了最新式的日本产缫丝机,在金城茧行抢得上风,赚了大钱。罗家眼看要中兴了,不想风云突变,日本兵要打进来了。战局急迫,为躲避战祸,各怀心事的罗家三兄弟同一天乘车撤往浙西山区。老大罗安文受省主席重托,要组织当地民众破坏公路,以阻挠日军长驱直入;老二罗安国积极组织敌后抗日队伍;老三罗安本则带着蚕桑学校的学生及教具,欲坚持敌后办学……罗氏三兄弟在与日军的抗争中,或相与携力,或互有交锋。亲情、友情、爱情,在多年的战乱与流离中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状……小说再现了那个战事繁多国难空前的年代的血雨腥风。小说讲述的人物及故事,虽有虚构成分,却有相近的人物原型与真实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小说中涉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情节,如火烧蚕种事件、抗战初期拆毁杭徽公路、1937年天目山狙击日军之役等史实,都在小说中得以展现。 作者简介: 作者廉声,本名王连生,浙江临安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迄今已创作数百万字文学作品。作品曾获全国报告文学征文特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省优秀作品奖等奖项。后记起意写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有关家乡,有关天目山,有关浙西北地区上世纪上半叶的故事与传说,自幼便听闻许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几乎与整个的儿童少年生活糅合在一起,刻印在脑子里,丢不掉扯不开了。后来开始写作,又从一些史料上读到那些旧事,就构思起来,写成了小说。我写了不少在脑子里蕴酿已久的人物与故事,如中篇小说《月色狰狞》《妇女营》《步入陷阱》等,发表在国内一些文学杂志上,被称之为“新历史小说”,部分中短篇小说在《战争故事》《观云山旧事》《疲于奔命》等结集出版。而后,我下决心要对家乡这段历史作一次长篇叙说,不敢说是史诗性的宏观叙事,至少是有意作全景式的历史写照。这才有了本书的写作。前溯七十年以至更早一些年份,中国饱受战争蹂躏,外辱加上内乱,国力衰败,国人遭受极大痛苦。位于东南一隅的浙江,虽非兵家必争之地,仍被种种战事搅得不得安宁,百姓苦不堪言,尤其自日军侵华以来,浙江有近半土地沦落敌寇之手,民众受尽奴役与凌辱。大敌当前,国破何以家存?以种植稻谷、养蚕织丝为业,性格温和不好争斗的浙江人民,不堪外敌的欺凌,遂奋起反抗,以种地拿锄的粗笨双手拿起武器,与日寇作殊死的拼杀。天目山一带作为浙江抗战的前沿堡垒,抵御日军达八年之久,国共两党的正规部队和游击队,组织过许多次御敌之战,或有败绩,也取得过不俗的胜利,虽非惊天动地的大战役,亦有令人扼腕的壮举与牺牲,足以昭告后人,彪炳青史。身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捉笔之人,以为应有此担当与义务,将这一段或将渐渐被人淡忘的历史记载下来,留于后世。我是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创作这部记载历史的长篇小说的。不同于“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理念,本书中讲述的人物及故事,虽有虚构成分,却有相近的人物原型与真实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小说中涉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情节,对那段历史有研究的文学同行或学者,或能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如火烧蚕种事件、抗战初期拆毁杭徽公路、1937年天目山狙击日军之役等史实,都在小说中得以展现,以图更接近历史,还原本色。浙江为丝绸之府,农民向以蚕桑为祖业,延续千年,传之境外,不想那东洋之国却凭借蚕丝之利,壮大国势,借以行不端之举,穷兵黩武,侵占邻邦,而我国蚕农深受其害,蚕业受损,家园被毁,唯有识之士看到,兴邦必先自强,且须以实业为先,以期富国强民。许多年后这一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以为足慰先烈志士矣!本书完稿于多年前,曾有数家出版社有意出版。北方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曾专程赶来杭州,与我商量出书事宜,称他极喜欢这部长篇小说,誉之为“南方的《白鹿原》”,欲重点打造鼎力推出。但好事多磨,在这位总编辑因故离开该社后,本书的出版被一再延误,竟成“鸡肋”,令人心寒。对于这部长篇小说,我一直是有偏爱的,因其出版的不顺而耿耿于怀,总想让它有头有脸地展露完整面容,可让读者朋友客观地作出评判。近年来,我不止一次地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作或大或小的调整与修改,以期更臻完善,能更充分地再现那段渐已被人们淡忘的历史。有幸的是,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本书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得到充分肯定,并作为重点图书获得出版。总编辑邹亮对本书鼎力推荐,责编陈坚在编辑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本书在创作中得到杭州市委宣传部及杭州市文联的关注与支持,多位朋友对本书的修改与出版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廉声201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