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作品


作者:王小波     整理日期:2016-01-18 11:35:50

1,王小波不朽经典杂文+随笔125篇全收录!
  2,体味常识与思维的乐趣,知道灵魂丰富的人应有的样子。
  3,全新修订+22幅插图
  相关推荐: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插图珍藏本)白银时代:王小波作品(插图珍藏本)
  
本书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是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杂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杂文名篇。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如《门前空地》《优越感种种》《椰子树与平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如《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小说的艺术》《关于文体》《我对小说的看法》),包括少量的书评(如《不新的<万历十五年>》《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从<赤彤丹朱>想到的》),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如《域外杂谈·衣》《域外杂谈·盗贼》《明星与癫狂》)。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是唯一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高考经历
  科学的美好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我看老三届
  我为什么要写作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
  关于“媚雅”
  从Internet说起
  奸近杀
  欣赏经典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文明与反讽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拉OK和驴鸣镇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旧片重温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北京风情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贫穷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和小说
  苏东坡与东坡肉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工作与人生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京片子与民族自尊心
  有关“错误的故事”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诚实与浮嚣
  迷信与邪门书
  生命科学与骗术
  王朔的作品
  盛装舞步
  科学与邪道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对待知识的态度
  有与无
  虚伪与毫不利己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掩卷:《鱼王》读后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血统》序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从《赤彤丹朱》想到的
  域外杂谈·衣
  域外杂谈·食
  域外杂谈·住
  域外杂谈·行
  域外杂谈·盗贼
  域外杂谈·农场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
  向这位潜心创造的人表达我们的敬意。不论读他的小说,还是读他的杂文,不看作者的名字,都可以马上辨认出他的与众不同的声音。——《南方周末》
  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北京青年报》
  王小波是一个难得的例外。他是真正贯通中西并身体力行的文化巨人,是“体制外生存”的示范者。王小波的作品没有媚雅媚俗,而是对社会和国人抱持最大同情和悲悯的理性写作。——凤凰网
  1、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着儿。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2,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儿,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说,要让大家“虚其心实其腹”,我听了就不是很喜欢;汉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是个很卑鄙的行为。摩尔爵士设想了一个细节完备的乌托邦,但我像罗素先生一样,绝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这个名单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军代表,他们想把一切从我头脑中驱除出去,只剩一本270页的小红书。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绝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3、既然艺术片不赚钱,怎么美国人还在拍艺术片?这是最有意思的问题。我以为,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要是没人搞真正的艺术电影,好莱坞现在肯定还在跳狗撒尿的踢踏舞,让最鲁钝、最没品位的电影观众看了也大发疟疾。无论如何,真正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我对去年引进十部大片很赞成,因为前年连这样十部大片都没有。但我觉得自今年起,就该有点儿艺术片。除此之外,眼睛也别光盯着好莱坞。据我所知,美国一些独立制片人的片子相当好,欧洲的电影就更好。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
  4、有位西方的发展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说,有些人受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这句话是作为一种惊世骇俗的观点提出的,但我狭隘的人生经历证明此话大有道理。对于这句话还可以充分地推广: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追求愚蠢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乐,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聪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这种情形常常能把人彻底搞糊涂。
  洛克先生以为,人人都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的。以此为基础,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大厦。斯宾诺莎也说,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我认为这是同一类的东西,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根基。以此为基础,一切都很明白。相比之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比较复杂的伦理学。由此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该从利害的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另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叫作崇高——举例来说,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这就是崇高的根基。我也不怕人说我是民族虚无主义,反正我以为前一种想法更对。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富裕,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贫困;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快乐,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痛苦。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前一种想法就叫作聪明,后一种想法就叫作愚蠢。笔者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科,凭这样的学问底子,自然难以和专业哲学家理论,但我还是以为,这些话不能不说。
  对于人人都追求快乐这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罗素却以为不尽然,他举受虐狂作为反例。当然,受虐狂在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但受虐不是罕见的品行。七十年代,笔者在农村插队,在学大寨的口号鞭策下,劳动的强度早已超过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极限,那些工作却是一点儿价值也没有的。对于这些活计,老乡们概括得最对:没别的,就是要给人找些罪来受。但队干部和积极分子们乐此不疲,干得起码是不比别人少。学大寨的结果是使大家变得更加贫穷。道理很简单:人干了艰苦的工作之后,就变得很能吃,而地里又没有多长出任何可吃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人人都有所追求,这个道理是不错的,但追求的可以是任何东西,你总不好说任何东西都是快乐吧。
  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苏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画上了等号。中国人却说“难得糊涂”,仿佛是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儿。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因为这个缘故,在我年轻时,总是个问题青年、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我是这么理解这件事的:别人希望我变得笨一些。谢天谢地,他们没有成功。人应该改变自己,变成某种样子,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有疑问的只是应该变聪明还是变笨。像这样的问题还能举出一大堆,比方说,人(尤其是女人)应该更漂亮、更性感一些,还是更难看、让人倒胃一些,对别人应该更粗暴、更野蛮一些,还是更有礼貌一些,等等。假如你经历过中国的七十年代,就会明白,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答案。你也许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但我对这种话从来就不信。我更相信乔治?奥威尔的话: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上一本:手卷 下一本:世间已无陈金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作品的作者是王小波,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