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玛拉沁夫文集卷四中短篇小说


作者:玛拉沁夫     整理日期:2015-12-19 18:58:09

1.玛拉沁夫的中短篇小说既豪放清新,英气勃勃,又明丽洒脱,深切感人,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作者笔下的草原景色,诗意盎然,引人神往。即使是一些平凡的,甚至是别人司空见惯的素材,经过他的巧妙处理,有时也变得清新活泼,平添了新的艺术生命力。2.我跟所有搞创作的人一样,一直在寻觅自己的艺术感觉。我来自蒙古草原,作品描写的也是草原,我的人生旅程与文学生涯都与草原紧密相联。因而我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方位自然也离不开草原。3.创作成功的快意与喧嚣很快过去,我沉静下来开始对文学进行较为深层的思索。我有一个新的感悟,即一个成功的作家,似乎都不可或缺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两样东西,一个是艺术感觉,一个是艺术方位。4.我的乳名叫斯坦扎布。我们这一代蒙古人诞生时,满月的那一天父母抱着你去寺庙请喇嘛命名,如果你是男孩子的话。蒙古喇嘛都念藏文经,所以我跟许多蒙古男子一样,乳名是藏语。斯坦扎布是什么意思?到现在我也弄不清楚。长大成人后,我改名为玛拉沁夫,这是蒙古名字:牧童。 我一九三〇年生于原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旗的一个贫穷闭塞的蒙古山村,这个地方现归属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我从一九四六年开始写作,一九五一年创作**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从那以后,我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过几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我也写过几部散文集和电影文学剧本。 我的作品题材比较广泛,但主要笔墨都用在描绘草原生活上。草原,永远是我心中的诗。 5. 玛拉泌夫是中国“草原小说”流派创建人之一。他的作品曾受到中国文学大师们的赞扬。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称赞他为“文坛千里马,慷慨创奇文;农牧同欣赏,山河丽彩云”。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著文评论他:富有生活的积累,富于诗人的气质,他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淸丽。6. 茅盾的评价,玛拉泌夫心悦诚服。他说:“使我感到敬佩的是茅盾先生以那样简洁的评语,准确地概括和认同了多年来我苦苦寻索的属于我的那种艺术感觉和艺术方位。具体地说:属于我的那种艺术感觉就是流动于我作品中的草原生活的独特韵味; 属于我的那个艺术方位就是在中国文学的广袤沃原上拓植一片‘草原文学’的天地。”7.我承认自己是短篇小说作家,我是通过短篇创作走进文学之门的,而且直到现在仍对短篇创作有很深的感情和兴趣。
  
本书简介:
  玛拉沁夫文集第四卷,收录了中短篇小说 22篇。作者笔下的草原景色,诗意盎然,引人神往。即使是一些平凡的,甚至是别人司空见惯的素材,经过他的巧妙处理,有时也变得清新活泼,平添了新的艺术生命力。玛拉沁夫的短篇小说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早在建国之初,玛拉沁夫就以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生活简评”中称赞这篇小说是“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几十年来,除长篇和电影作品,他写下了一批颇有特色的短篇。那些小说,茅盾在评论中曾指出:“构思脱略俗套”“文笔轻灵、明丽”“洋溢着诗意,喷薄着自然的芬芳”。《满眼春色的草原》曾被选作学校的语文读物,它的篇幅不大,却凝聚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文笔洒脱而从容;《歌声》中那一组组诗篇带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色彩,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洋溢着蒙古族民歌的风味,散播着马头琴般的优美旋律;在《花的草原》中,我们同样可以追溯到这种痕迹。玛拉沁夫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既豪放清新,英气勃勃,又明丽洒脱,深切感人,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
  作者简介:
   玛拉沁夫,一九三○年八月八日出生,中国著名蒙古族作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多种奖项,并受到老舍、茅盾等文学大师们的赞扬。一九四五年参加八路军。一九四六年起从事文艺创作,一九五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一月号上发表成名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四年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师从著名作家丁玲。一九五四年返回内蒙古,随即挂职长期深入生活,先后任中国作协内蒙古分会常务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等职。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小说”流派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曾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和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 一九八○年调北京工作,先后任《民族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党组副书记。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战线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目录: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100
  在暴风雪中200
  春的喜歌310
  命名430
  善丁河畔520
  迷路670
  路760
  诗的波浪870
  满眼春色的草原100
  花的草原114
  歌声
  ——过去的故事135
  琴声152
  “奴隶村”见闻165
  腾戈里的日出177科尔沁草原的人们100在暴风雪中200春的喜歌310命名430善丁河畔520迷路670路760诗的波浪870满眼春色的草原100花的草原114歌声——过去的故事135琴声152“奴隶村”见闻165腾戈里的日出177矿山老人205六月的第一个早晨  《花的草原》,玛拉沁夫,短篇小说集。一九六二年,作家出版社。作者在《后记》中说:此集所收二十二篇,皆十年来所作,其中第二辑五篇曾以《春的喜歌》为题印过单行本。这五篇:《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写于一九五一年九月至十一月,《命名》写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其他三篇都写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之间。作为第一辑的十七篇,写于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年者五篇,而写于一九六一年者共九篇,写于一九六二年一月者两篇。作者于一九六二年中或者尚有新作,但未收入此集。
  第一、第二两辑各篇都不按写作年月排次序,而好像是依题材以类相从,但又并不十分严格。茅盾:读玛拉沁夫小说集《花的草原》《花的草原》,玛拉沁夫,短篇小说集。一九六二年,作家出版社。作者在《后记》中说:此集所收二十二篇,皆十年来所作,其中第二辑五篇曾以《春的喜歌》为题印过单行本。这五篇:《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写于一九五一年九月至十一月,《命名》写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其他三篇都写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之间。作为第一辑的十七篇,写于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年者五篇,而写于一九六一年者共九篇,写于一九六二年一月者两篇。作者于一九六二年中或者尚有新作,但未收入此集。第一、第二两辑各篇都不按写作年月排次序,而好像是依题材以类相从,但又并不十分严格。《诗的波浪》,此居第一辑之首,写于一九六一年五月。此为第一人称之短篇小说,约七千字,共分三段,中段为回叙。第一段在全篇中最为精彩,写草原风光,笔墨轻灵而明丽。作者为了衬托拖拉机站的女站长,先写了湖边牧羊的少女,然后又接连写了两个女拖拉机手,一个年纪不过二十上下,一个有二十六七岁,最后才揭底:这位女站长却是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这第一段,只是写“我”在草原上找那个女站长一路所见所遇,只是写“我”两次错认了人(最初他以为拖拉机站长总是个男的,于是错认了人;第二次知道了站长是女的,便又把一位二十六七岁的看起来是十分精明强干的女拖拉机手,认为是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看来好像是闲笔,然而这一段闲笔起的作用可不简单。首先,它让我们跟着作品中的“我”看到了草原新气象的一角(多么灿烂,多么生气勃勃的一角呀),看到了新人(青年一代和老一代的拖拉机手)、新事(十几台拖拉机在草原上来回奔驰);其次,通过这些生动、鲜艳的画面,它使我们认识到草原的这个变化,其意义之深远是超过了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而这,作者用一个具体的人——拖拉机站的女站长,作为历史的见证。第二段回叙了女站长的身世。一个终身奴隶得了大肚子病,先被“巴音”认为偷汉得孕而受尽了凌辱,后来又被认为得了鬼胎把她扔在雪地里。可是她没有死,爬出了雪坑,幸遇一个五十来岁的赶牛车的受苦人,两人成了夫妻。可是她的病越来越沉重了,但“天亮了”,解放后第一批到白云鄂博勘探铁矿的勘探队的大夫们给她治好了病。此后她入了互助组,接羔、挤奶、拾粪、割草,啥活计也落不下她。最后,她决心要学会开拖拉机,她果然学会了,而且当了站长。所有这一切遭遇,如果铺开来写,非万字不办,然而作者却借这个曾经是不幸的女奴隶的嘴巴用千把字交代清楚。然后抓着两件事,准确而鲜明地刻画出这个女人的性格。第一,作者布置那个“我”曾经在几年前遇见过这位老太太,在矿山医院的药房收款处。当时,这位老太太正把积了两年的一些钱拿出来请医院的会计员收下,作为两年前勘探队大夫们给她治病的代价。(当时她没有钱,而且医务所的所长早就告诉她不要钱,可是她还是在两年内积了一些钱特地送到矿区医院。)会计员说:“两年前咱们铁矿医院还没盖呢,那时是勘探队医务所,现在勘探队远走高飞,老账早就结了,您的钱没有办法入账啊!”但是老太太非给不可,会计员只好去请示院长。药费问题到底怎样解决的?作者这样地一笔撇开:“我们(小说中的‘我’同那位老太太——笔者)正谈到这儿,那个收款员把院长找来了,这时,我向她老人家告别,走出了医院。”这一手,干净利落,足见作者剪裁的功夫。因为,诚心诚意积钱至两年之久,然后巴巴地送到医院还那一笔人家早就宣布不收的药费,这件事本身就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老太太(这个从前的终身奴隶)的至诚而又坚毅的性格。如果一定要交代清楚药费问题到底怎样解决,那就成了多余的笔墨。第二,作者用又一件事深一层刻画这个女站长的性格。这是在本篇的第三段,当“我”把当年在矿山医院收款处所见的苍老瘦弱的老太太同眼前的驾驶着拖拉机鹰般矫健的巴达玛站长做一对比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道:“您什么时候学会开拖拉机的?”“在跟你认识的那一年。”“您这么大年纪,怎么一下想开拖拉机了?”于是老女站长回答:“……我的病好了,心活了,身上好像有了青年人那股使不完的劲儿,当时我想,我用什么去报答党呢?我不分日夜地埋头劳动,但只凭两只手,能干多少活?……从那时起,我就打定主意,要找个贡献更大、能使出我全身劲儿的工作去做。那一年合作化了,我们社的远景规划里有一条:建立机械耕作饲料基地。接着就开始培养拖拉机手。青年们都报了名,我一下就看中了这行工作,也去报名,可是人家不收我。”就连那些大姑娘们也看不起她,叽叽喳喳叫嚷着不收她。可是这位老太太不服老,一直告到了旗委。跟她同年的旗委书记了解她的心情,批准了她的请求。作者借老太太的嘴巴把这件事交代完,就收束全篇道:“对她这样的人的生活,不是一下能够完全了解的,正如富饶的白云鄂博铁山不是一天能够开采完一样。”《诗的波浪》梗概具如上述。这篇七千来字的小说同一般的短篇小说比较起来,有如下的一些独特的地方。一、它的故事很简单:“我”拿了介绍信去找草原上一个拖拉机站的巴站长,因为“巴”可以是“巴图”“巴音”或者“巴特尔”,所以“我”先在心里猜度此巴站长的风貌,可是两次认错人之后,才知道这是个老太太,而且曾有一面之缘。这样结束了本篇的第一段。接着就是一段回叙。这段回叙交代了女站长的身世,但笔墨有虚有实,作者在医院收款处遇见这位老太太的小插曲是用细致的笔墨来实写的(老太太怎样解下腰带,拿出用里三层纸外三层布包了又包的一沓钱送进收款处的小窗口,会计员和老太太的问答等等),但是老太太过去的悲惨身世却用虚笔,一由老太太自己对“我”的说话中叙述出来。这样结束了第二段。第三段最短,仍由老太太和“我”的一问一答叙述了她怎样学会了开拖拉机,而着重点在于说明她为什么看上了这一行,而且非要学会不可。二、故事虽然很简单,可是人物(老女站长)的性格却刻画得鲜明而深刻。上面已经说过,此处不再重复。三、文笔轻灵、明丽,尤其是第一段,富有散文诗的韵味。它并没借助于我们常见的那些浮夸而又陈腐的词句来啧啧赞叹草原的新变化,而只是通过蓝天一般的湖水、湖畔的牧羊少女、草原上奔驰的拖拉机、拖拉机旁的青年男女,而最后是一老一少两个拖拉机手,用灵活的笔法揭出谜底,老的并且是一个女的,等等引人入胜的描写,来让读者闭眼一想就看到了草原上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也许,有人会说:第二段和第三段对话很多,而且这些对话都是交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因而就和第一段不大调和。不错,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美中不足,然而,如果作者变换手法,用细节描写(也像第一段似的)替代对话,其结果将是增加篇幅而实际效果(艺术的感染力)未必能加强多少。但这也许是我的偏见,聊备一说而已。 一九六二年七月五日 《杨芝堂》,亦见《花的草原》集,原一九六一年一月十日作,第一人称,三千五六百字。这是集中的翘楚。如果所谓艺术的完整乃指结构谨严、形象鲜明、文字精练而言,我以为此篇实足当之。构思脱略俗套,是这一篇的特点之一。杨芝堂的高贵品格只用一件小事(半夜闻警——生产队的年轻女社员在她的丈夫入山打猎还没回来的情况下忽然要分娩了,派人找医生,而在医生未来之前像一个母亲似的设法安慰那位第一次将要做母亲的少妇的惴惴不安)来点一下,但是这件小事本身却因作者的善于渲染的手法而光彩四射,从而刻画了杨芝堂的形象。这些渲染手法,一是珍珍在风雪、深夜、孤零零一人,突然肚子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芝堂叔,这就轻巧地然而又多么富于暗示地写了芝堂如何为全体队员所爱戴;二是描写曾经为群众解决过无数困难的芝堂叔在闻警后十分钟赶到珍珍家里的时候,确实感到惶恐,因为不知道在医生到来之前怎样使这位被突如其来的分娩所吓慌了的少妇平静下来。这又把杨芝堂(这个老游击队员)的慈母般的个性刻画得相当深刻。在总共不过三千五六百字的作品中,用了千把字作如此这般的渲染,绝不是浪费笔墨而是极有分寸的剪裁。但是尤其巧妙的,是杨芝堂安慰珍珍的方法。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少妇要分娩,但是当时她所处的环境和珍珍现在的相比,却不啻霄壤。那是在当年的大青山根据地,鬼子兵围剿游击队,杨芝堂和五六个队员保护那位孕妇黄大姐转移,可是半路上鬼子兵追来了,七八个,刚从杨芝堂他们隐蔽处走过,忽然枪声响了,鬼子倒下两个,这枪是躺在牛车上的孕妇打的,于是原先为了保护孕妇、不敢暴露自己的杨芝堂他们也开枪了,出其不意地把鬼子全部消灭,再看黄大姐,她却已经分娩了。这个故事却使珍珍听得入神,忘记了阵痛。这个故事,又使珍珍感到自己还是个共青团员呢,怎么临到这个生理上自然的现象就惊慌失措?这个故事,不光是随手写出一个当年的女游击队员的英雄风姿,却也刻画了杨芝堂的品格——他是怎样随时随地循循善诱地教育青年。这篇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章法井然。全篇共计三千多字,可是既写了人物,也写了风景,既写现在,也写过去。开头第一段百多字,写当年著名抗日根据地大青山的自然环境,既美丽而又雄伟。接着第二段笔头一转,就从风景到人——杨芝堂,这也是既坚强刚毅而又温柔慈祥的。尤其值得欣赏的,是用少妇分娩的小故事巧妙地把过去和今天作一对比。最后,用颂歌那样的笔墨把杨芝堂之为人及其崇高品格总写一笔。这个结尾和那个抒情诗似的开篇一段的风景描写遥遥相对,构成了艺术形象的完整。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 《路》,亦见《花的草原》集,原一九五九年九月四日作,约八千字。这是第三人称的小说,主人公也是一位老太太,塔尔娃。和拖拉机女站长巴达玛一样,塔尔娃也是贫苦出身。但是《诗的波浪》用强调片段的方法来创造主人公的典型形象,《路》却相反,用系统地描写生活长河中几个特出的浪花的方法,来表现塔尔娃及其家庭成员生活上的变化——也就是草原人民生活的变化。《路》是实在的,又是象征性的;是抒情的,又是叙事的。为什么说它是实在的?因为不论是从前的羊肠小道或是今天的公路,路终究是一道实实在在的路。然而,作者告诉我们,最初的羊肠小道是怎样出现的呢?是由不能忍受巴音虐待的十几岁的姑娘塔尔娃在夜里偷跑回家,这才“在没有道路的荒原上,第一次踏出了一道白线”,而且,“从那以后,她常常在静谧的月夜,踏着那条白线到附近沙丘上与牧马青年策郎相会……每年夏天,她又光着脚赶着牛犊几百次、几千次地从这里走过。天长日久,草梗,踏断了,草籽,踩碎了,不觉之间,它已经变成了一条银带般的羊肠小道”。而且,当策郎以猎获的珍贵兽皮换得一辆花轱辘牛车以后,“在门前那条羊肠小道上,第一次碾出了辙印。从此,远方的旅行者,在干旱的暑天,常常赶着车到她家来喝几口茶,纳一纳凉……路是人走出来的。是啊,一条荒原上的道路,就这样形成了”。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这条由最初的白线到羊肠小道,终于成为远方旅客们来来往往的路,是由塔尔娃大姑娘最初反抗巴音、自求独立的“白线”;而后又由塔尔娃和策郎在月夜相会、赶着牛犊几百次几千次走过,而成为“羊肠小道”;而后又由策郎的劳动果实——牛车,在这羊肠小道上“第一次碾出了辙印”——是这样地经过“反抗”“追求幸福”“劳动”三个阶段方始“走出来的”一条路!这不是象征性的吗?它不但象征着塔尔娃的一生,也象征着所有的草原上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啊!但是,劳动人民走出来的路还不能保证不会从这条路上闯进来恶煞。作者告诉我们:当塔尔娃他们由于辛勤劳动,好不容易有了几只羊的时候,“那灾难的黑色的影子,却顺着她家门前那条道路,向他们走来”。一天晚上,至少有五十只野狼将她家那些羊叼走了。后来,“沿着野狼走过的道路”,日本鬼子闯进了草原,策郎被抓去做苦工,策郎死了,然后,“一支人民的骑兵部队打着一面鲜红的大旗,踏着塔尔娃走出来的道路,进入了草原”。看啊,所有这一切,可不是既实在而又象征的啊?但是,路的故事还在发展。“第二年春天……从南面开来了两辆汽车……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勘探队,到白云鄂博山去探宝……勘探队的汽车,在塔尔娃老太太门前的路上,第一次碾出了胶皮轮带的印迹。”从此以后,每天来来往往的汽车从塔尔娃老太太门前经过时,总得停一下,司机们接受了老太太殷勤递给他们的茶,谈着这个草原上天天在发生的伟大变化。这就把这个不出远门的家在公路旁的老太太跟包头、白云鄂博以及整个草原联在一处了。所有这一切,可不是既实在而又象征的吗?在塔尔娃老太太门前的这条路,也就是这位老太太一生走过的路,渗透着血、汗,渗透痛苦和快乐,而终于,这是走向富庶繁荣的社会主义的路,这也是象征着草原上劳动人民命运的路。作者笔墨巧妙之处在于不用通常的实写手法来回叙塔尔娃的一生,而是用半抒情、半叙事的笔墨写她的过去。因此,她曾经走过的这么长、这么坎坷不平的“路”,作者却只用三四千字就写得形象鲜明、情绪饱满、动人心弦了。这一段回叙,是这篇小说的第二段,也是构成故事的主要部分,即使在回叙中也已经勾画出塔尔娃的形象和性格,然而还得再加上几笔使这形象更为完整。这就产生了作品的第三段,一个小故事,有力地刻画了已经找到自己道路的劳动人民的主人翁态度。这个小故事是:老太太塔尔娃每天从公路上拾来的小洋钉、螺丝钉等等,积久成了几木箱,最后,她到白云鄂博去找“最大的官”,告诉他,“是你们的人,把这些东西扔到大道上不要了。有些青年人的口气真大呀!动不动就说:‘我们包钢的建设大着哪,几个钉子算得了什么。’听他们的话,好像包钢的东西是从南海飞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个小故事,本来也是耳熟的故事,但是放在这里,并不因其耳熟而失却光彩,相反,它很自然地给塔尔娃的形象作了最后一笔的润色。小说用这样两句结束: 雾散了,顿时,草原变得敞亮、明快,一片金黄。把公路填补完后,塔尔娃老太太顺着“塔尔娃大道”向家里走去。 这个结尾是和开篇第一段相呼应的。这样,回叙(第二段和第三段)构成了本篇的主要部分。然而,正像抒情与叙事交错一样,过去与现实也是交融的,我们读这两段回叙时,没有“反刍”的感觉。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日 《花的草原》,一万四千余字,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日作。故事梗概如下:过去是“终身奴隶”的长跑家杜古尔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十来个小伙子跟着一个骑马的人练长跑。杜古尔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练习,他们说,三次全国纪录创造者、运动健将杜古尔小时候整天跟着王爷的马后头跑,后来就成了长跑家。原来他们不知道眼前这个陌生人就是杜古尔。于是杜古尔把自己小时候被王爷虐待、叫他跟在马后头跑,以及自己怎样摸索出长跑的规律等等告诉他们:“……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迫跟着马后面跑的。那不是一件好事情,更不是什么‘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进行科学的训练……你们以后不要再跟着马练跑,那样会影响你们的进步……”在三天以后的“那达慕”大会上,杜古尔同那些长跑小伙子比赛,他好不容易才胜了被称为“小杜古尔”的齐米德。这篇作品的优点是浓郁的民族情调和绚烂的地方色彩,并且还有罗曼蒂克神韵。可是比起《杨芝堂》来,它显得笨重,比起《路》来,它又显得单调。杜古尔,作为终身奴隶时,他的性格是奕奕动人的,但在作品最后一段,作为诱掖、爱护后进的长跑家时,他没有被写到应有的(读者所期望的)那样深刻。《歌声》(小题:过去的故事),一九六二年一月十日作,《琴声》,一九六二年一月十八日作。这两篇可以说是姊妹篇,前者较长,万余字,后者约九千字,都富于抒情诗的味儿,而前者又有激昂慷慨的罗曼蒂克风格。但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论,后者似犹胜于前者。《琴声》虽也有九千字,但可以说并无故事,只是失琴而又得琴一段小插曲,但老诗人的形象非常鲜明。《六月的第一个早晨》,约七千字,一九六一年三月七日作。这是大跃进时期矿山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是这个片段暗示了轰轰烈烈的矿山面貌的全景。只写两个人物,耿书记和张师傅,只用两件小事烘托此两人性格,虽然所挖不深,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可爱。故事结构谨严,写气氛颇见功力,笔墨饶有风趣。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八月的科尔沁草原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夕阳被遥远的大地吞没了。西北风偷偷地卷起了草浪,草原变成了奔腾的海洋;空中密布着乌云,好似一张青牛皮盖在头顶。人们都知道:草原的秋雨将要来临了。萨仁高娃从一眼望不到的地方,赶着牛群走来。她骑着一匹大红马,还领着她所最喜爱的一条小猎狗。这小狗的名字叫嘎鲁,不论主人走到哪里,它总是马前马后地跟着跑。牛群在大风中吃力地走着,但是萨仁高娃还责备它们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合依!合依!”地喊着。然而牛儿怎会懂得,它们的主人,是因为今天同一个年轻小伙子有了约会,才这样苛待它们呢!萨仁高娃将牛群赶到离屯子不远的一座沙丘上,忽然勒住了马,用失望的眼光环视了草原好久之后,连喊了几声:“桑布!桑布!”终究没有看到一个人,也没有听到回答的声音。她只得将牛群圈在沙丘上,在大风中等待着桑布。不一会儿,从东边像飞箭一样地跑来了一匹惨白色的马。萨仁高娃心里“咯噔”地跳了一下,脸上笑得像一朵花,急忙跳下马来,从怀中掏出一个有长飘带的粉红色的烟荷包,连续地在头上摇晃,向对方表示着热烈欢迎的意思。但是当对方愈来愈近的时候,她那股热情却渐渐地冷下来了。原来这个人不是她所等待的桑布。一个生着连鬓胡子的老头子,跑到萨仁高娃跟前勒住了马。“小姑娘,你在这儿干什么呢?”老头子明知道她在这里是为了什么事由,却又故意这样为难她。“老爷爷,你有什么急事,跑得马耳朵都出了汗?”她所答非所问地把话题岔开了。“有一件最紧急的工作,要召开群众大会通知大家一下。”“晚上开完会,你还给我们讲昨天晚上没讲完的故事啊!”“大概不能了,我不是说过了嘛,有紧急的工作。”“什么紧急的工作呀!说你不给讲就得了。”“真的,我不说谎。好了,我要走了。小姑娘,你也早点回去吧!就这样。”老头子一蹬脚,马就跑起来了。这老头子的名字叫阿木古郎,是村长,还是一个老党员哩!他为人老实厚道,为老百姓的事情,总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群众也都信任他,爱戴他,屯子里的男女青年们都称他为“阿木古郎老爷爷”。阿木古郎走后,萨仁高娃不安起来:桑布为什么还不来呢?阿木古郎老爷爷刚才说有紧急的工作,屯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时西北风传来了雷声,远处天边打着金色的电闪,大雨就要到来了!但是她既然是同自己的情人约好了的,怎么可以不等到底呢?萨仁高娃就这样等了好久,好久。“同志,你好吗!请你告诉我,前边叫什么屯子?”一个低沉沉的声音,从萨仁高娃的身后传来。她一回头,看见一个瘦得像黄羊似的人,站在她的面前。他蓬松着长发(好像头发里生有九九八十一条长尾巴虱子),汗流的污渍挂在麻子脸上,身上披着一条黄毛毯。萨仁高娃很怀疑这位不速之客,用带着恐怖的声调问道:“你是谁,从哪儿来?”“从扎鲁特旗来的,因为那边闹灾荒。”他有意地不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到什么地方去,找谁?”“我往这边过来时,我们屯的玛拉哈,教我给科尔沁旗白音温都尔屯的嘎拉僧带一个口信。请你告诉我,白音温都尔屯离这儿多远?”他用老鼠眼睛望着她,等待着回答。但是“白音温都尔屯的嘎拉僧”这几个字,使萨仁高娃发生了极大的怀疑:我们屯的嘎拉僧一度在国民党的“降队”当过排长,现在是屯里的管制对象……为什么这样一个可疑的人,单来打听这样一个可疑的名字呢?萨仁高娃好久没有回答他。站在她身旁的小猎狗嘎鲁也耸起两只耳朵,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一个陌生的人。“你家住在扎鲁特的什么地方?”“阿拉坦敖包屯。”他停了停又慌忙补充道,“不过最近要搬家了,那边旱得很厉害。同志,你到底知不知道白音温都尔屯离这儿多远呢?”“白音温都尔屯吗?很近。”她拉长了声调,“不过我们科尔沁有一种规矩:走路的人,应当先拿出自己的‘证明书’,然后才有权问路;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实地告诉他所问的路。”“噢!”他狡猾地微笑了一下,“证明书吗?有,有。但是我从家出来的时候,我老婆恐怕我在路上把它丢掉了,所以死死地给缝在衬裤上了。马上拿出来怕有些不方便。好吧,天黑了,我还要赶路呢!再见!”他一面说着,一面退走了。萨仁高娃看他走了,心中特别着急,明知道他是个可疑分子,可是又没办法叫他站住。她想:“蒙古有一句成语:‘放走豺狼的人,是草原的罪人。’我既然遇上了一个可疑分子,就决不能轻易地放走他。”又想:“阿木古郎老爷爷说:‘有紧急的工作……小姑娘,你也早点回去吧!……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她心机一动,计上心头,急忙向他追去:“同志,请你等一等!”那个可疑的家伙懒洋洋地站住了。“天色不早了,看样子一定要下雨,咱们都是老百姓,谁不出门呢?到我家喝喝茶,歇歇腿吧!”那家伙没吱声,若有所思地抬起头来看了看天。恰巧这时西北风“呜”一声,掠起了他披着的那条黄毛毯。萨仁高娃忽然像触了电似的,全身抖颤起来——从那可疑分子的毛毯角下,露出了一个亮闪闪的枪口!她肯定他不是好人了。她想:“我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带回屯子去。不,不行,敌人是狡猾的,他会猜透我的企图——到那时就晚了。那家伙正在抬头看天,一无所防,我要乘这机会抢他的枪!”她突然一猛劲跑了过去,一把抓住了那坏家伙的枪。那坏家伙转过身来就和萨仁高娃拼起命来。但是枪把被萨仁高娃握得紧紧的,两人你拉我扯地扭打成了一团。萨仁高娃一面抢着枪,一面可嗓子地喊:“捉反革命啊!来人哪!”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唤来屯里的人们。这时小猎狗嘎鲁也跑上来帮助主人,咬得那坏家伙的手和脸尽是鲜血。萨仁高娃看他有些两下顾不过来了,抓住枪把的手猛使劲,就把枪夺过来了。那坏家伙又气又急,照着她的腰部狠狠地踢了一脚。她只觉得一阵酸痛,但是她明白:这是生死的关头,决不能在反革命分子面前倒下去,就挣扎着向后倒退了几步。在草原上,狗是最敏感的动物。这时,远处屯里的狗被惊动得狂吠起来了。那坏家伙更慌了,心想:“枪被抢去了,屯里的狗也会成群地跑来,蒙古的狗群是不会放走我的,不如乘早逃走吧。”就一纵身跳上了萨仁高娃的大红马。那马吃了一惊,被他两腿一夹,撒开四蹄就跑开了。萨仁高娃夺得的是一支“捷克式”枪,她只有使用猎枪的经验,怎么也拉不开这支枪的大栓,一着急,追出了三五步,就跌倒了。不过小嘎鲁却追上了他,跳着咬那大红马的两只后腿,大红马像疯了似的尥蹶子,那坏家伙心一慌就摔下来了。又急忙爬起来,没顾上再去抓马,丢下那条黄毛毯就徒步跑了。小嘎鲁又追了他一段,但回头一看主人没有来,它也就不再追去。这坏家伙几天以来在草地、沙漠和田野上过宿,没吃过一顿饱饭,又由于刚才那场恶战而紧张过度,刚跑过沙丘就觉得有些头昏。他拼命地跑着,一抬头看见前边有一片苇塘,在阴沉沉的黄昏中,在大风下,那苇浪就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他忽然停了一下,动作敏捷地从衣兜里掏出一盒火柴,奔向苇塘去了。当小嘎鲁和大红马跑回萨仁高娃身旁的时候,她才迷迷昏昏地站了起来,心想:“我虽然夺下了一支枪,坏家伙却跑掉了。这和打围只打了兔子毛而没有打着兔子是同样的耻辱!”她低下头皱着眉,摆弄着那支“捷克式”。突然,“咔”的一声,保险开了。她高兴得跳起来,忘掉了疲乏和苦痛,一跃身骑上大红马,领着小嘎鲁就往北追去了。刚跑过沙丘,她就嗅到一些烟味儿,啊!前面是一片火海!她一怔勒住了马,豆粒大的汗珠从两颊滚下来:这是出了什么事啊!熊熊的烈火,随着大北风的风势,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呼啸声和爆炸声。这是秋八月干枯了的苇塘啊,就是生着翅膀的芦雁也飞不过去哩!萨仁高娃虽然离火线还有差不多半里地,但是黑腾腾的烟团早已呛得她难以呼吸,烈火烤得她的脸干炙胀痛。但是这荒火是怎么烧起来的呢?她真不明白。苇塘是草原的“宝贝”。附近的居民每年都靠它由城里换来五福布、白堪布、蒙古靴、白毫茶、香片茶和红红绿绿的绸子、缎子;也有的人家靠它解决全年的口粮。可是现在它变成了一片火海!蒙古人常说:“荒火是草原的死对头!”“这一定是刚才那个坏家伙烧起来的;该死的想害我们,万不可能!”萨仁高娃想到这里,将马用力地抽了一鞭,毫无顾虑地朝着烈火扑过去了。烈火和浓烟结成一条紫红色的火线,向萨仁高娃包围而来,但是她只想:“冲过去!冲过去!不让反革命跑掉!”她弯下身喊了一声:“嘎鲁!”小嘎鲁一跳就上了马,萨仁高娃怕在冲过火线时烧坏它,用衣襟将它裹在怀前。这时火星开始在她头顶飞舞了。她看得很清楚:靠西边有一段火线比较狭窄,就决定从那边冲过去。她把缰绳一松,大红马就顶着风冲进了火线。一刹那间,她像掉进开水锅里一样,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大红马像疯狼般地穿出五六丈宽的火海,萨仁高娃软弱无力地倒在马背上,火烧着了她的头巾,全身衣服也都冒着白烟。大红马的皮毛也都烧焦了,嘴边淌着鲜血,它像同情自己的主人似的,放慢了步伐,低着头走着,走着。但是,谁能料到它正在这紧急关头却不能再走动了呢?它两只前腿突然跪下了,头往下一扎,就倒在烧黑了的草地上了。天黑了,风势小下来了。萨仁高娃像在六月炎天的时候脱去皮袄跳进了河里似的,只觉得一阵清凉——苏醒过来了。她无力地睁了一下眼睛,又闭上了。但,当她忽然想起,自己是在追赶着一个反革命分子啊,就马上一抖身挺起腰来,沉重的“捷克式”仍挂在左腕上,这才感觉到脸部一阵疼痛,轻轻一摸,凉冰冰的,是鲜血,染满了手指。她想:“大红马被烧伤了,我又头昏眼花的,不如先放走嘎鲁。”她从怀中放出嘎鲁,“去!走!”小嘎鲁却一点也没有受伤地跳下马,遵照着主人的指示,扎着头跑了。接着,萨仁高娃也跳下马来,扑灭了身上的火星,理了理衣饰,把马拉起来遛了几步,又骑上马,向无边的草原,无边的黑夜跑去了。这时雨点开始从漆黑的天幕上洒了下来,敲打着草梢,沙沙作响。





上一本:路爱 下一本:维特和罗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玛拉沁夫文集卷四中短篇小说的作者是玛拉沁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