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公案小说作为中国平民文学的一支,以晚清为最盛。《七侠五义》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本书原作者石玉昆,为清代著名说书艺人。他把自宋代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包公故事,编成可以“按段抄卖”的唱本《包公案》,又称《龙图公案》,轰动一时。不久,即有人将石氏的说唱故事记录为《龙图耳录》。稍后,又有问竹主人、入迷道人将《龙图耳录》加工改为《三侠五义》。最后,由清代著名文人俞樾润色修订,易名为《七侠五义》。 《七侠五义》一百二十回,可分三部分。前二十七回,以“狸猫换太子”故事为引子,写包拯成长、人仕,断案折狱,平反宫冤,迎归国母,以大义灭亲,惩治李保作结。第二十八至六十八回,以展昭与白玉堂的“猫鼠”争雄为线索,写“五义”归附包拯,以及包拯与众侠义保护范仲禹、颜查散等年轻清官,与权奸庞太师及其爪牙的斗争。后五十二回以颜查散巡按襄阳为中心,写众侠义与叛逆襄阳王及其党羽的斗争。这些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人民渴望有“清官…‘侠客”来剪除邪恶、伸张正义的愿望。加上情节曲折离奇,语言风趣流畅,人物形象鲜明,因此,这部书一直极受群众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