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寒夜:巴金小说经典


作者:巴金     整理日期:2015-11-29 11:48:42

巴金编著的《寒夜(巴金小说经典)》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本书还包含了《马赛的夜》、《罗伯斯庇尔的秘密》、《春天里的秋天》等文章。
  
本书简介:
  巴金在作品创作中似乎有意将感情内化,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人情世态的细腻描绘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强烈、深沉的炽热情感。这种情感也因此渗透进了每一个细节之中,构成了低沉、内敛的叙述格调,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悲凉而大气的感人意境。
  《寒夜(巴金小说经典)》选收了巴金先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6篇,中篇小说2篇,长篇小说1篇。
  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逅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小说后附有简短的解读评点。相信读者朋友翻开本书的同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通畅的阅读快感。
  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1904年11月25日,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目录:
  导论
  狗
  马赛的夜
  将军
  罗伯斯庇尔的秘密
  沉落
  鬼
  海的梦
  春天里的秋天
  寒夜
  巴金年表(1904—2005)前言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1904年11月25日,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0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季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1904年11月25日,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0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季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之一《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曹禺曾评论巴金,“你是文学巨人,高举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诚然,巴金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来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巴金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发表了《憩园》、《寒夜》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界更为推崇。“文革”后,巴金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发表,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
  在《(沉落集)序》中,巴金曾说他的作品都是在“愤慨的情绪下写成的”,而且自述:“态度是一贯,笔调是同样简单。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而且也没有宽容。这也许会被文豪之类视作浅薄、卑俗,但是在这里面却跳动着这个时代的青年的心。我承认我在积极方面还不曾把这个时代青年的热望完全表现出来,但是在消极方面我总算尽了我的力量:在剪刀和朱笔所允许的范围内,把他们所憎恨的阴影画出来了。”这段话大体上概括了巴金作品的特色。巴金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青年,而他的作品的读者主要也是青年,他也一直是最受青年喜爱的作家。青年知识分子热情勇敢,富有朝气,易于接受新思想,但同时,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的出身和教育所赋予他们的缺点也很多,对此,巴金往往采取同情和原谅的态度,也因此有些消极影响。但是,巴金的创作密切关注青年人彼此间热情的鼓舞和心灵的交流,其风格也因此单纯、热情、坦白、明朗,语言流。贯串在他作品中的,是对旧制度强烈的憎恨,和热情地鼓吹反抗和变革的精神,这样的作品鼓动了许多青年读者的正义感和不满旧现实的激情,并引导他们走向反抗和革命的道路。巴金也远远超越了一般小说家所追求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但善于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善于巧妙地构筑情节。而且自觉地追求艺术的完美,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小说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却能从普通生活的描写深入社会的底里;没有传奇人物。然而却从平凡人物探人人性的深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蕴涵着醇厚;没有生硬的说教,却令人回味无穷。
  从巴金创作的艺术发展来看,1927年到1931年是巴金在文坛上的崛起,以《灭亡》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描写带有“安那其”主义色彩的青年革命者斗争活动。故事简单但矛盾尖锐、氛围紧张、情节摇曳多姿、感情充沛富含诗意之美。1931年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代表了巴金小说创作的成长。作品把握和概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重大深刻的主题,手法纯熟,人物个性鲜明,心理描写细腻,组织宏大而结构严谨,展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1940年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巴金对于小说的艺术也已驾轻就熟,而经过抗战时期的流亡生活与救亡活动实践,他对社会下层生活的了解与认识也更深入,其间巴金创作了《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以及《寒夜》(1944—1946)。这些作品展现出作家创作在艺术上已炉火纯青,尤其是《寒夜》的创作作为“压轴之作”,如司马长风所说的,这几部小说标志着巴金“踏进了彩耀千秋的艺术之宫”,“艺术技巧也超拔群伦”。
  巴金的小说主题与意境,既把握时代又富有美感;结构布局精巧,而悬念丛生,线索环环相扣;人物塑造真实立体,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情节贴近生活,又以最普通的、日常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把普通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件,与广阔的社会背景有机地、自然地联系起来。巴金在创作中将感情完全内化,不是靠作者的议论而是靠对生活的客观性描写,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人情世态的细腻描绘来体现强烈、深沉的感情。感情也因此渗透进了每一个细节之中,构成低沉、压抑的娓娓叙述的格调,创造出悲凉而大气的意境。
  巴金的小说偏爱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作为倾吐感情的“喷火口”不仅他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形式,而且部分中长篇小说也运用了第一人称写法(如《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利娜》《新生》《第四病室》等)。某些作品虽属第三人称形式,但其表述语调也颇似第一人称的变种。巴金对第一人称形式的偏爱,显然是出于重内不重外的审美取向和主观抒发的需求。为了着意抒发强烈的主观感受,他不过多地伸延时空疆域和外界天地,而把笔力集中在自我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作品中“我”所特具的抒情职能,淋漓尽致地宣泄自我的炽烈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剖析呈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发出激越的“灵魂的呼号”。
  有人曾预言巴金先生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实际上,巴金的百年人生、伟大精神、美好理想、崇高品质、杰出艺术将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和中国人的心中。
  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联合力荐。曹禺曾评论巴金,“你是文学巨人,高举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诚然,巴金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来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巴金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发表了《憩园》、《寒夜》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界更为推崇。“文革”后,巴金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发表,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
  在《〈沉落集〉序》中,巴金曾说他的作品都是在“愤慨的情绪下写成的”,而且自述:“态度是一贯,笔调是同样简单。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而且也没有宽容。这也许会被文豪之类视作浅薄、卑俗,但是在这里面却跳动着这个时代的青年的心。我承认我在积极方面还不曾把这个时代青年的热望完全表现出来,但是在消极方面我总算尽了我的力量:在剪刀和朱笔所允许的范围内,把他们所憎恨的阴影画出来了。”这段话大体上概括了巴金作品的特色。巴金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青年,而他的作品的读者主要也是青年,他也一直是最受青年喜爱的作家。青年知识分子热情勇敢,富有朝气,易于接受新思想,但同时,小资产阶级的知识青年的出身和教育所赋予他们的缺点也很多,对此,巴金往往采取同情和原谅的态度,也因此有些消极影响。但是,巴金的创作密切关注青年人彼此间热情的鼓舞和心灵的交流,其风格也因此单纯、热情、坦白、明朗,语言流畅。贯串在他作品中的,是对旧制度强烈的憎恨,和热情地鼓吹反抗和变革的精神,这样的作品鼓动了许多青年读者的正义感和不满旧现实的激情,并引导他们走向反抗和革命的道路。巴金也远远超越了一般小说家所追求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但善于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善于巧妙地构筑情节,而且自觉地追求艺术的完美,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小说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却能从普通生活的描写深入社会的底里;没有传奇人物,然而却从平凡人物探入人性的深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蕴涵着醇厚;没有生硬的说教,却令人回味无穷。
  从巴金创作的艺术发展来看,1927年到1931年是巴金在文坛上的崛起,以《灭亡》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描写带有“安那其”主义色彩的青年革命者斗争活动。故事简单但矛盾尖锐、氛围紧张、情节摇曳多姿、感情充沛富含诗意之美。1931年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代表了巴金小说创作的成长。作品把握和概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重大深刻的主题,手法纯熟,人物个性鲜明,心理描写细腻,组织宏大而结构严谨,展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1940年以后,经过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巴金对于小说的艺术也已驾轻就熟,而经过抗战时期的流亡生活与救亡活动实践,他对社会下层生活的了解与认识也更深入,其间巴金创作了《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以及《寒夜》(1944-1946)。这些作品展现出作家创作在艺术上已炉火纯青,尤其是《寒夜》的创作作为“压轴之作”,如司马长风所说的,这几部小说标志着巴金“踏进了彩耀千秋的艺术之宫”,“艺术技巧也超拔群伦”。
  巴金的小说主题与意境,既把握时代又富有美感;结构布局精巧,而悬念丛生,线索环环相扣;人物塑造真实立体,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情节贴近生活,又以最普通的、日常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把普通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件,与广阔的社会背景有机地、自然地联系起来。巴金在创作中将感情完全内化,不是靠作者的议论而是靠对生活的客观性描写,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人情世态的细腻描绘来体现强烈、深沉的感情。感情也因此渗透进了每一个细节之中,构成低沉、压抑的娓娓叙述的格调,创造出悲凉而大气的意境。
  巴金的小说偏爱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作为倾吐感情的“喷火口”。不仅他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形式,而且部分中长篇小说也运用了第一人称写法(如《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利娜》《新生》《第四病室》等)。某些作品虽属第三人称形式,但其表述语调也颇似第一人称的变种。巴金对第一人称形式的偏爱,显然是出于重内不重外的审美取向和主观抒发的需求。为了着意抒发强烈的主观感受,他不过多地伸延时空疆域和外界天地,而把笔力集中在自我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作品中“我”所特具的抒情职能,淋漓尽致地宣泄自我的炽烈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剖析呈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发出激越的“灵魂的呼号”。
  有人曾预言巴金先生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实际上,巴金的百年人生、伟大精神、美好理想、崇高品质、杰出艺术将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和中国人的心中。





上一本:信念的较量:鲜为人知的红岩故事 下一本: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8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寒夜:巴金小说经典的作者是巴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