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作家《草样年华》作者孙睿领衔本期“封面故事”;“主题盘点”结合时下热点,归类盲从的“动宾”形式;笛安对话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青梅煮酒”对话全纪录;“风声风影”栏目迎来年度特别企划——我们的文艺片,推出年度华语文艺片排行榜;“双城故事”迁徙到西雅图及布拉格,记录别样异乡感触;知名媒体人丁丁张接替北溟,联手何伊宁、梁不思、陈楸帆书写各色专栏文章。 作者简介: 笛安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公司签约作者,《文艺风赏》杂志主编。已出版书目:《西决》《东霓》《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气和实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最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纯文学的代表人物。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对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的笛安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公司签约作者,《文艺风赏》杂志主编。已出版书目:《西决》《东霓》《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气和实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最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纯文学的代表人物。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对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的内核的描述独特而到位,刊登在《收获》杂志2003年第六期上。2004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了她的被称赞为“最具艺术水准的青春小说”长篇《告别天堂》。第二部长篇《芙蓉如面柳如眉》在《收获》杂志发表后,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2008年10月凭借短篇小说《圆寂》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2009年3月,发行长篇小说《西决》,自发行以来一直高居书市榜首,同时在国内文学界引发高度关注和强烈反馈,自此拉开了龙城系列小说的热销序幕。龙城系列的面世标志着“80后”作家成功地打通了传统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壁垒,极具时代典范意义。而笛安本人更是凭借这部小说荣膺2009年度华语文学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桂冠,以实至名归的姿态向大众证明——文学,理当具备思想性与畅销的双重定义。从2009年开始,笛安在韩寒、郭敬明之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她身上同时笼罩着市场和奖项的光环,一方面她以令其他同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销量,成功囊括了无数销售排行榜和商业销量榜单的显赫位置,同时,她又获得了包括苏童、刘恒、安波瞬等等前辈作家评论家的由衷褒奖,她的小说屡次登上殿堂级的文学杂志《收获》,成为全国媒体热捧的宠儿。同时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版本,席卷全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年轻作家,都没有获得过的双重光环。 hansey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摄影师,装帧设计师。现任《文艺风赏》视觉总监,别册《闪光》主编。已出版书目:《寂静》。 曾担任过青春文学第一刊《最小说》、《岛》美术总监。2007年至2010年期间,创立书系《Alice》与《HANA》,担任该书系主编及美术总监。为国内外百余种图书设计封面。作为国内大陆最顶尖的装帧设计师,他在艺术和创意领域独具锋芒。作为作者他将自己的文字,连同他的美术世界,一并呈现在大家面前。新作《寂静》由郭敬明、安妮宝贝、笛安、落落等好友为其倾情推荐。他将以最虔诚的姿态,与读者做最真诚的心灵沟通。 目录: FOUND 封面故事/盲从 睁眼孙睿 我们一起走吴浩然 弥图 dR-HIGGINS 青梅煮酒 这是人类的落日 笛安对话刘慈欣(下) 双城故事 西雅图/不眠夜盛夏 布拉格/桥上的人李小婉 小说视界 沙之城卢杰 文艺新锋FOUND 封面故事/盲从 睁眼孙睿 我们一起走吴浩然 弥图 dR-HIGGINS 青梅煮酒 这是人类的落日 笛安对话刘慈欣(下) 双城故事 西雅图/不眠夜盛夏 布拉格/桥上的人李小婉 小说视界 沙之城卢杰 文艺新锋 到多海的水塔边王敤敤 株卉谈王敤敤 船底星王敤敤 风声风影 我们的文艺片--栏目周年特别企划 特约专栏 闪光 MOMA SECRET&WISH 桥上的人 ——李晓婉 他好像每天都是八点左右出现,至少我去的三天差不多都是那个时候。 5月的布拉格还是有些凉意的,特别是早晨,常是阴天,并没有里尔克写得那么“在春天或者在梦里”,所以第一次看见他穿着深蓝色外套,套个围巾,头顶棕色复古绅士帽,手提着一个行李箱出现在查理大桥,并不是多突兀的画面。 这时候的天光有点清冷,黑色的桥身和桥上的雕像显得沉静肃穆。游客还没有倾巢而出,零零星星有几个从老城区过桥去新区的背包散客,有的停下来拍几张照片,看看地图或旅游书,有的急匆匆地往前赶路,好像这桥不过是个通道罢了。也有驻留在桥上,使得这石桥有“活生生”感觉的,几个开始准备摊位的街头艺人,推着纪念品小车或摆弄着画架,若是相识便彼此打个招呼,随后在各自的固定位置安顿好,等待人潮的到来。 他在这一切光景中显得格外安静与独立。不像纪念品小推车或连排画架那么有辨识度的气势,他只在桥上一隅缓缓地打开行李箱,从里面像变戏法似的拿出各种玩意儿:铁罐、插好天线的音箱、三角支架、一个红鼻子糟头发的提线木偶。他搓搓鼻子,嘟囔了几句,熟练地将每个玩意儿各就各位,最后再把已经腾空的行李箱靠在桥身。这一系列动作自然得像是在吃果酱吐司或说“嗨你好”那样,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里的事情。 天色逐渐放晴,桥上的人多了起来。有不少游客在他面前停下,环绕四周,观看他的提线木偶发出各种有趣声音,然后鼓掌,投币,各自交谈。他始终微笑,努力尝试用不同种的语言来回说着谢谢。穿水手制服的打工者从旁边经过,向游客散发游船广告单,看到他在表演便停下来,做了个的眼风,他笑呵呵回了个点头,一来一往像老熟人似的。 不远处传来一阵喧嚣,一些游客匆忙散开去看个究竟,有个孩子坐在地上哭,经人询问,是说英语的,这孩子是找不到父母了。于是会说英语的几个人四处帮忙打听,不一会儿,一对夫妻从桥对头一路狂奔过来,抱着孩子边哭边对那几个帮忙的人说谢谢。 回头望望,他依然在桥上的那一隅表演着,忽地一阵大风,把他的帽子吹掉了,露出花白的头发,他有点害羞,赶紧捡起帽子,继续表演,微笑,说谢谢,仿佛游客从未离开,或从未出现。你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个表演者,还是个过客,也许两者都是。一个人,一个提线木偶,一个行李箱,可以去任何地方。 下午从新区回来已近黄昏,过桥时看到他正坐在地上休息,提线木偶躺在他身旁,蔫蔫地,似是累坏的样子。有个脖子上挂着大相机的背包客停下来往铁罐里投币,比手画脚和他说着什么,他微微起身,搓搓鼻子,拉起提线木偶,拍拍它的脑袋,做回标准的表演姿势。背包客端起相机,对着他咔嚓一声,然后摘下相机给他看,他咯吱咯吱笑出声来,背包客跟着竖起个大拇指,之后转身离去。他收起木偶,靠在桥身,看着背包客很快湮没在人群里。 桥上还是人潮不断,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熙来攘往。人影重叠,拉长,移晃在桥身的石砖墙上,夕阳的剪影下,似斑老油画。每个人都是从某个地方来到这里,或相同或不同的原因,在这一天的这一刻,经过这座桥,相逢,交错,留下些什么,带走点什么。 人们站在桥上看风景,他看着这些人,看着看着,他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六百多年前设计这桥时,设计者思索的是可以同时容纳四辆马车并行。六百多年后的现在,车子禁行,唯独人潮可以停驻或游走。 于是在布拉格的旧城中心,你会看到一条河,以及河的两岸,城堡、高塔、逆流而航的白船,还有河上的桥,桥上的人。太阳升起又落下,桥上人来人往,开始或继续他们的故事,度过生命中寻常或不寻常的一天,桥下,河水温驯地流淌,往复循环般,流向一个轮回那么久的时光。 此外,什么都没有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