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妃(上下插图增补本)》简介:她曾以少女的天真与“康德皇帝”“夫妻”相处,伴随“伪满”垮台与“皇后”婉容共度八个月逃亡生活,继而又在没落皇家苦守七年,经历了无人能够感受的孤寂落寞。她曾经大富大贵,风光无限,也曾经穷愁潦倒,走投无路;曾经呼奴唤婢,颐指气使,也曾经寄人篱下,以泪洗面。为了寻找当过皇帝的丈夫,她打小工,借路费;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选择离婚,却又在“文革”中落了个“皇娘造翻”的罪名……李玉琴、王庆祥所著的《最后的皇妃(上下插图增补本)》讲述末代“皇妃”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离奇曲折。 目录: 再版前言 序 第一章家世 从曾祖到父辈 在慈母教育下 倔犟的姑娘 第二章进宫 发生在春季祭孔那一天 一切都是吉冈安排的 我第一次见到溥仪 我成了“宫中小姐” 溥仪领我东游西逛 学习宫中礼节 册封典礼前前后后 穷孩子变成了“福贵人”再版前言 序 第一章 家世 从曾祖到父辈 在慈母教育下 倔犟的姑娘 第二章 进宫 发生在春季祭孔那一天 一切都是吉冈安排的 我第一次见到溥仪 我成了“宫中小姐” 溥仪领我东游西逛 学习宫中礼节 册封典礼前前后后 穷孩子变成了“福贵人” 册封拆散了骨肉情 第三章 见闻 同命相怜的三位女性 二嬷和我的女仆们 溥仪的上头和下头 第四章 丈夫 溥仪及其对我的“教育” 夫妻生活(上) 夫妻生活(下) 溃逃 第五章 流浪 被溥仪抛弃在山沟里 与可怜的皇后相认了 跟着八路军出发 通化见闻 不愿背叛溥仪 写下违心的“离婚声明” 在父母身边的日子里 第六章 守节 溥修之家 苦熬 佛菩萨啊,为啥不睁眼? 天津解放前后 黑夜尽头的亮光 仍然想念溥仪 春光深锁 舞场风波 我被解雇了 笫七章 离婚 从通信到重逢 重新到来的春天 在失业中徘徊 痛苦的分手(上) 痛苦的分手(下) 走自己的路 建立美满的新家庭 第八章 战友 重逢在文史战线上 溥仪再婚前后 浩劫袭来把我“逼上梁山” 在溥仪住院的病房里 不寻常的“批判会” 从“牛鬼蛇神”到“五七”战士 第九章 晚年 被推选为政协委员 撰写文史资料 历史的重聚 晚年生活 尾声 后记 附录 李玉琴手稿:《关于离婚问题》 我的母亲 四姐李玉琴 “皇亲”问题株连了我们 太平盛世遇“皇妃” ——《最后的“皇妃”》成书始末 从曾祖到父辈我的曾祖本是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李家庄农民,世世代代种地为生。也不知同治还是光绪年间,大灾大难从天而降,切断了曾祖一家的活路。曾祖挑副担子领着年幼的爷爷,“闯关东”逃荒来到东北。当时,宽城子一带尽是大荒甸子,地广人稀,地主老财广招佃户,曾祖遂搭起窝棚,租赁土地,在东十里堡韩家沟子屯①落脚。曾祖的汗水一滴滴渗进肥沃的土地,可是给一家人换来的,却是有上顿没下顿的穷苦日子。就在这片茫茫的荒原上,曾祖和祖父分别走完了他们自己的人生途程。爷爷临终只有一句遗言:闭不上眼啊!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扔下了奶奶、三个姑姑和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我的父亲。在那个年月,缺少男劳动力的家庭没法过日子,肯定要挨饿呀!提起父亲悲惨的童年,直到今天还觉得心里难过,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连条遮盖的裤子也穿不上,就为了几斗米的工钱给地主老财放猪去了。父亲长到十三四岁,祖母托人求隋,好歹把他送进城里的一家私人饭馆当学徒。祖母心想:进了饭馆总不至于再挨饿吧!一个放猪的孩子进城当学徒,呆头呆脑的,开始可能让人看了不顺眼。但我父亲老实厚道,又听话、又肯干,还能吃苦,一来二去的,掌柜的倒也喜欢,父亲这才在饭馆站住脚。转眼又过去好几年,父亲每天和顾客打交道,练就一副好脾气禀性,不管出什么事儿,他不生气、不发火,总是面带自然微笑。加之父亲的相貌挺好:一米七四的身材在当年是大高个儿了,又长得浓眉朗目、鼻直口不阔、嘴角向上翘着。祖母晚年这才有了依托,在她眼里,老儿子到底“出息”了,一家人的希望全放在父亲身上。父亲成年后便由祖母做主,娶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女儿当媳妇。我母亲很贤惠,过门后与祖母、姑姑以及叔伯大爷等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相处得很和睦。直到许多年以后,我作为父亲和母亲的第六个孩子已经长到六七岁了,父亲才把母亲和自己的孩子接到城里分居单过。父亲心地善良,在那个世道里却受人欺负。记得有一年,饭馆的财东看我父亲老实厚道,性隋又开朗,笑模笑样的,干了多年跑堂,总算信得过了,便给他放了—个身份——掌柜的,为了体面,财东还给父亲买了一件长毛麦穗皮袄。不料父亲刚穿在身上,就有人拿了不值钱的紫羔皮袄来向他兑换,父亲明明知道这是欺侮老实人,故意占他便宜,却宁可吃亏,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的人哪会管好饭馆?结果不久便亏空折本,饭馆关了门。父亲认命了,深知自己生来就是“吃劳金”①的命,永远不用想发迹。父亲本名李万财,可他是发不了财的,倒是人缘不错,得个绰号“李老好”,时间—长人们就把父亲的本名忘了。为了全家人的衣食温饱,父亲又到一家新饭馆“吃劳金”,还像过去一样紧张、辛苦。当年的饭馆可不讲什么八小时工作制,以红条条幌子为标志,早晨太阳未出就挂了出来,晚上常常闹到小半夜才摘幌。那时候巴士很少,又早早就收车,父亲坐不上。人拉包车自然不是我们坐的,自行车更买不起,所以到了下班时间父亲也难得回家,和其他回不了家的劳金一起睡在饭馆里。晚上完了活,劳金们没有别的营生,便凑起手来斗纸牌。虽然大伙都不富裕,但斗起牌来总要论个输赢,小来小去的。打我记事就知道,父亲在牌局上总是扮演输钱角色。因为只搞小牌局,输钱不多,可每日顾客赏的几文“小柜”①绝不会剩下。当时我家七八口人,孩子都小,只有大哥刚到学徒年龄,算带出一张嘴去,这一家老小全指望父亲挣钱养活,几文小柜钱对我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母亲对父亲斗纸牌的嗜好不满意。但老两口平日感情好,并不因此而打架拌嘴,总是等孩子睡下,才以理服人式地批评父亲几句。父亲知道自己理亏,就不言声了。有时父亲说:“等我把输的钱赢回来,再也不玩了。”母亲深知这是句空话,就劝他:“像你这种实心眼儿人,根本不用指望赢,还是干脆打住,洗手不干为好。”母亲确实很了解父亲,其实斗牌的年头不少哪会把把都输?有一回父亲就赢了,可是他一看输家着急一个劲儿摔牌就受不了,明明该“吃”的牌也不敢吃,故意让输家再“捞”.回几把去,闹个不输不赢——平杵,但下把还要轮到他输。平时“牌友”们家里有了难处,往往冲他张口借钱,因为好说话,而且能在牌桌上消账。欠个块儿八毛的,把纸牌一摔,赢上两把就抵了。原来父亲借给人家钱时就已打算着要把它输掉了。知足,是母亲一个天生的长处。她尽管反对父亲斗纸牌,但一想到父亲还能控制自己,并没有走到把老婆、孩子、家庭生活都输光的那步田地,也觉得幸运了。在坑人的旧社会,那种事情屡见不鲜,我父亲有个徒弟就从赌局上下了水,开始也是斗纸牌,愈来愈失控,以至耍大钱,赢了就抽大烟、扎吗啡,输了砸锅卖铁,把家里的东西卖净了,又到处借,借不着了只好挺着。这个耍手艺的可J冷^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数九隆冬的日子里穿不上棉袄棉裤,把两条破麻袋片用麻绳连把连把①披在身上,到我家门前转悠。因为他知道我父母善良,看见了就不能不管。正巧我推门往外走,他冻得直打颤,赶忙喊我:“四妹妹,快给师母说说,给我吃口热饭吧!”他管我叫“四妹妹”,因为我在姊妹中行四。母亲听我—说,便亲自招呼他进屋暖暖身子,又热热剩饭让他吃个饱。一边看着他吃饭,一边好言劝他快戒烟。我父亲和饭馆的伙计们帮助他戒了好几回,无奈烟毒成瘾,戒过八介目又抽上了。本是相貌英俊的小伙子,还不到三十岁,竟变成—个抽大烟的瘦鬼。他媳妇领着两个孩子苦不堪言,有一回哭着对我说:“四妹子,他早晚得抽死,非把我们娘仨扔下不可!”事隋果然如此,到最后老婆孩子都卖了,家破人亡,他自己也成了“路倒”②。我亲眼目睹了这幕亡国奴生活的惨剧。父亲只是斗斗小纸牌,还加入了“戒烟酒会”③,烟酒不动,说来真是我家的福分哪!父亲从年头忙到年尾,辛辛苦苦,从来不敢耽误工。年三十和初一饭馆不营业,这才和我们过个团圆年。偶尔有一天,父亲从柜上④回来,乐呵呵地对我说:“四闺女快收拾收拾,爹带你上南关庙会烧香去!”父亲带我上街看热闹,一年中难得有一回,甭提我有多高兴了。父亲信佛,很虔诚。在他看来,人的享福、受罪都是命里注定。要安分守己、规规矩矩做人;要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敬天、信佛,神佛能保佑好人下辈子不再受苦。父亲用他的菩萨心肠教育子女,对男孩子不叫抽烟、喝酒、耍钱,上班要老老实实干活、少讲话,更不许乱说日本鬼子的坏话,以防被暗探、警察抓去打死或送到劳工队受苦。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