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殿下》延续了《布登勃洛克一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取材于托马斯·曼与妻子卡蒂娅的恋爱故事。小说虚构了一个尚处于封建社会的讲德语的公国,以它正当衰败时,受到来自美国的大资本家施波尔曼的慷慨资助而得以复兴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克劳斯·海因里希从出生到完婚的生活经历,海因里希殿下身为显贵,却深陷苦闷、厌恶、无奈和宫廷衰弱的困境,直到遇到施波尔曼之女伊玛小姐而获得幸福,小说用散文化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德国的早期现代生活和社会图景。 目录: 序 障碍 公国 鞋匠欣纳克 于贝拜因博士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天职 伊玛 履行义务 蔷薇灌木 译后记 障碍礼炮轰鸣。在都城,各种新式通信工具传播着最新消息:在格林堡,多罗特娅大公夫人生了第二位公子。 七十二响礼炮声在城市和乡村上空隆隆回响,鸣炮的是“城堡”围墙内的军方。紧接着,消防队为显示他们不落后,也以城市一方的名义鸣礼炮;不过,他们的各轮鸣炮间隔时间较长,引发市民欣喜不止。 格林堡城堡矗立在一座灌木茂盛的小山顶上,山下是与格林堡城堡同名的、景色别致的小镇,城堡的灰色斜屋顶倒映在一条流经小镇的河中。乘无利可图的小火车只需半小时,就可从都城抵达格林堡镇。高高矗立着的城堡,是在王公宗族的祖先——边疆总督克劳斯·格林巴特执意之下建造。那是在遥远的过去时代,城堡几度翻新修缮,安装了反映时代变迁的舒适设备,始终处于可居住状态,且享有大公宗室邸宅,也就是大公朝廷发源地的殊荣。因此,一直有这样的家规和传统:格林巴特的所有直系后裔每一次的统治者的夫妇生孩子,一定要生在该城堡。此传统是不容被无视的。这个国家不乏明智的和放弃信仰的君主,他们曾经讥笑过那些陈规,但到头来他们仍旧对其示以无奈。因为要想摆脱旧制约束早已经是太晚了,无论有道理与否,无论合乎时势与否,在没有任何特别必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去放弃一项令人崇敬的,且已经保留了许久的祖风呢?人总以为存在的总是有内涵的。整整十五代人的变迁中,有两次,在产下统治者后嗣的时候,因某些偶然因素,在其他城堡出现了闪光,结果那两个孩子均落得反常和不光彩的结局。但是,从忏悔者海因里希和残暴者约翰及其可爱骄傲的姐妹们的那个时候起,至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父亲,以及大公本人——约翰·阿尔布雷希特以来,所有的公国统治者,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都降生于此。就在六年前,多罗特娅在此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大公继承人。 此外,这座祖居城堡还是一个庇护之地,它外貌庄严平和。阴凉的居室,四周美丽的成荫树木,即使与凉爽秀丽的霍拉布伦相比都不逊色。一条与小镇相连的坡道满铺着碎石,坡道两旁是简陋的住宅和开裂的护墙,坡道通过好多扇大门,直至城堡庭院入口处的古旧小酒馆和异国情调的小旅店,庭院中央竖立着城堡建立者克劳斯·格林巴特的石像,庭院虽富有画意,然已不合时宜。可是,有一个美观的花园覆盖了城堡所在的山脊,该花园一直延伸至山下林木茂密且地势起伏平缓之地,那儿是车骑驰驱和清闲散步的完美场所。 至于城堡内部,上一次的全面翻新和美饰可追溯到老约翰开始执政时期,高昂的开支还曾遭到很多非议。 经过补充和更新的起居室陈设,保持着既高贵又舒适的风格,一幅叫《宫廷》的壁画,其纹章瓷砖已严格按原样修复。多层次交替变化的十字形圆顶拱上的图案,复杂精致,镀金层闪闪发光,让人赏心悦目,居室均铺木地板:宴会厅,无论其大小,一律用大学教授冯·林德曼的巨幅壁画来装饰,画作以一种清新流畅的风格,形象地表现君主宫殿的建筑史。该风格与反映无止境需求欲望的现代流派风格相距甚远,且不受现代流派风格的影响。 这里什么都不缺。城堡中的老烟囱以及老式火炉此时已经弃用,那种老式火炉色彩异样,与天花板齐高,呈圆形层叠状,考虑到可能在冬季会有人在城堡住,修缮者甚至连无烟煤火炉都安装好了。 七十二响礼炮轰鸣发生在春末夏初的六月上旬,那可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即圣灵降临节的次日。老约翰一大早就收到电报,得知在将近天亮时分,分娩就已经开始了。他乘的无利可图的小火车于八点钟抵达格林堡车站。他受到三四位官员、市长、行政区法官、教区牧师和城镇医生的祝福,老约翰即刻乘车前往城堡。和大公一同到达的有国务大臣男爵克诺贝尔斯多夫博士和步兵总长副官施梅特恩伯爵。稍后到达大公祖居城堡的还有两三位大臣、宫廷布道士高级教区委员会主席维斯利岑乌斯神学博士、几位宫廷高级官员,还有一位尚年轻的副官冯·利希特洛上尉。尽管大公的御医总监埃施里奇博士正在照料产妇,但是喜怒无常的老约翰还要把一个叫扎梅特的、出生犹太家庭的本地医生一同请到城堡来。 这位谦逊勤劳且稳重的人本来就已经够忙的了,根本没想要人特别赞扬他,此时也结巴着连连称道“真……高……兴,真……高……兴”,引起一阵笑声。 大公夫人把“新娘内室”当卧室。那是在二层楼的一个装饰得五光十色的五角形房间,透过布置得十分庄严的窗,可见一片美景:树林、山丘和蜿蜒的河。卧室四周是大奖章形图案的带状缘饰;贵族新娘肖像似乎在等待旧时的统治者。 ……P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