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说的是:一对携手五十多年的老年夫妇是怎样共同走过来的,他们有着一些什么样的酸甜苦辣。 1950年,十六岁的小姑娘王若寒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高潮中投身革命,分配到国家机关的重要部门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长她五岁、早她五年就从事地下工作的同事陈嘉行,两人一见钟情。当时政治运动频发,地主、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嘉行和若寒,不断地受到革命的洗礼。在这种紧张、压抑的政治气氛中,他们爱得很不容易,甚至有人批判他们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但是他们爱得很坚贞,有滋有味。 在他们年轻的阅历里,深知旧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懂得新社会的来之不易,并且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車命的正面教育,在尖锐复杂的工作锻炼中,从各种各样的反面经验里,汲取了十分宝贵的营养,逐步成长为厅局级领导干部。他们能够明辨是非,不趋炎附势。对于一切的丑陋和肮脏,他们坚信有党在,克服就有时日。读了这部书,革命前辈一定会认可嘉行、若寒这代人接过了他们手中的革命接力棒,并且负责地传给了下一代;同嘉行、若寒有着类似经历的同志,大多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和美好的回忆;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更加珍惜当前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好时代。 在离退休的前三五年,嘉行和若寒双双被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帮助工作,言明三年后返京。是广西的青山绿水、少数民族同志的真诚热情,以及日见蓬勃的经济发展……把他们留了下来。他们的晚年生活在广西,基调是和谐恬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学习电脑技术,建立博客阵地,同朋友、子女保持联系,交流思想,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千方百计地不让自己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他们认真地回顾了成长的源泉:感谢父母给了自己强健的体魄和如何做人的启蒙教育;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的教诲和帮助。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个人品格使得他们夫妇二人在晚年彼此更加依恋,活得更加浪漫。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往事,所有的回忆都是美丽的,让一切的不愉快随风而去吧。 陈嘉行和王若寒的一生,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有关对林彪、四人帮反車命集团案的审查和司法审判,书中专辟一章作了介绍,多为没有见诸报端的细节和花絮,绘声绘色,读来颇有趣味。 目录: 1花季少女投身革命 2俊朗少年初露锋芒 3相爱在1952 4甜蜜的三位一体 5那些纯真的感情 6踏进高等学府的殿堂 7恰当风华正茂时 8动荡年月 9到北疆去 10入党的故事 11雄鹰展翅雪域高原 12历史审判台 13家长里短话春秋 14“杰作” 15这一生的幸福花季少女投身革命 1950年夏天,十六岁的小姑娘王若寒只身从天津来到北京,考入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天津和北京的女孩子,那时一看就能区别出来,拿梳辫子来说,北京女孩子的辫子梳在颈后,正统端庄,天津女孩子的辫子从耳朵上端开始编起垂在两边,活泼俏皮。两个城市的学生都有一股傲气。 按说若寒和她们不能一下子就融合在一起,但是班里的同学很快就接受了若寒。大概首先是若寒的美丽征服了她们,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两片总是带着笑意的嘴唇,微微鼓起的双颊,高高的鼻梁以及挺拔的身材,形成了均匀完美的组合。若寒的活泼天真也感染了她们,她爱唱爱跳,喜好体育运动,很快就参加了学校的排球代表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若寒优秀的学习成绩叫她们佩服,她历来是班里第一,主、次科目都名列前茅,到了新的学校,更是加倍努力,优势凸显。 同宿舍的室友对她更是善待有加,知道她是第一次出门在外,住在学校怕她想家,在生活和业余时间的打发上,都帮她作了安排。特别还嘱咐她,课后奔向食堂行动要快,吃得也不能慢,否则,不等吃饱饭就没了。 若寒听了很不以为然,吃饭哪能跟冲锋陷阵似的,可是经过一天的三顿饭后,还真是那么回事。若寒暗自琢磨,既不能因为吃得太快,把胃搞坏,又要把饭吃饱,怎么办呢?她想出一个办法:第一碗只盛一点饭,很快吃完后后,再去满满地盛上第二碗,这时就可以细嚼慢咽了。有了这个办法,肚子是填饱了,可是伙食太差,缺少油水,更没有鸡鸭鱼肉,只好隔三差五地到胡同15的小吃店里打打牙祭,一盘肉丝炒饼,或者炒面,或者炒饭,就是一顿美餐了。 平静美好的高中生活充满了雨露阳光,若寒一如既往地编织着将来的美梦。她憧憬北京的名牌大学,到北京读高中,就是为了将来考取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做一名人们赞颂的女专家、女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