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旅》是一本命运奇特的书。关于这部小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只知道它曾于一九二九年部分地收在维也纳出版的一个文集里。多年后,菲舍尔出版社的编辑在伦敦Atrium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发现了一份打样稿。整整四十一页的文字,署着茨威格的名字:他发现的正是这部小说的完整版本。 作者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怎么开始的?他仔细地回想:他当年二十三岁,第一次来到她家,嘴上长着稚嫩胡子的柔软绒毛,下面的嘴唇紧闭,已经刻上深深的皱纹。他过早地脱离了童年时代,因为贫穷而备受屈辱,靠行善者施舍的免费饭菜果腹,长大成人后,又靠担任家庭教师和辅导老师苟延残喘,苦熬岁月。由于缺衣少食,穷困落魄,他变得愤世嫉俗。为了购买书籍,他白天辛辛苦苦地去一文一文地挣钱,夜里疲惫不堪,还神经极度紧张地攻读大学课程。最后,他作为化学专业的第一名结束学业,由他的教授郑重推荐给大名鼎鼎的枢密顾问G,法兰克福附近一家大工厂的老板。于是,他来到法兰克福。老板先让他在实验室里当个下手,不久发现这个年轻人办事认真,坚韧不拔,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狂热意志卯足了全身的劲头一头栽到工作中去,枢密顾问便开始对他另眼相看,试着分配给他一些责任越来越重的工作。年轻人看到,这是逃脱贫穷境地的良机,便拼命抓住不放。给他的工作越多,他的意志力便越发强劲。就这样,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一个普通打杂的助手变成从事极端保密的试验的帮手。最后,枢密顾问对他宠信有加,称他为“年轻的朋友”。他自己并不知道,在老板办公室裱糊过的房门后面,有一双眼睛一直以来都在暗中审视着他,看他是否具有更高的才能。就在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拼命从事日常工作的时候,他那鲜露真容的老板已经在为他安排更加光明的前途。日益衰老的老板身患痛风症,痛苦不堪,经常待在家里,甚至常常卧病在床。他正在物色一名绝对可靠、极有头脑的私人秘书,可以与之讨论最为机密的专利和必须在严加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试验。终于,他认为找到了这一人选。有一天,枢密顾问向他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建议,问他是否愿意放弃他在市郊租赁的那间配有家具的房间,作为他的私人秘书,搬进他们极为宽敞的别墅居住,以便随叫随到。年轻人因为这个建议出乎意料,惊讶万分。但是更加惊讶的却是枢密顾问,因为年轻人在考虑了一天之后,竟然一口回绝了这一荣幸无比的建议,十分笨拙地找了一大堆站不住脚的借口、遁词来掩饰这赤裸裸的拒绝。枢密顾问是个超群出众的学者,可是探索人心奥秘,他并不擅长。他没有猜出这个年轻人拒绝接受他的建议的真正原因。说不定这个倔强的小伙子自己也不承认他最隐蔽的感情,其实并非其他,只是一股极端扭曲的傲气,由于在无比穷困的境遇中度过童年,他深受伤害,感到羞耻。在暴发户似的有钱人家充当家庭教师,在深受侮辱的情况下长大成人,像一个寂寂无名的两栖动物,介乎仆人、家奴和清客之间,既属于这家又不属于这家,就像桌上当做装饰的木兰花,放到桌上,或从桌上取下,全凭需要。他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于上层人士及其氛围的仇恨。他仇恨那些沉重的巨型家具、富丽堂皇的房间、极度丰盛的菜肴,所有这些豪华富有他都参与其中,却像受罪似的忍受着。他在这种阔人家里什么都经历过,放肆的孩子们的侮辱,而更加侮辱人的是家庭主妇表示的同情。每到月底,她们把几张钞票轻轻递给他时,就表现出这种同情。当他拿着笨重的木箱搬进一家新的人家,不得不把身上的一套西装、洗成灰色的破破烂烂的内衣放进一只借来的匣子里时,它们明白无误地暴露了他的穷相。他憎恨残忍的侍女们这时向他投来的讽刺嘲笑的目光,他其实也是个仆人,只不过地位比她们稍高而已。他暗自发誓不、绝不、再也不踏进一座陌生的房子,在他自己发财之前绝不造访财主,永远也不让人家窥探他的穷困寒酸,永远也不让人家用令人屈辱的方式赠送礼物给他,让他受到伤害。绝不、永不这样!现在,他对外有博士的头衔,可以掩盖自己地位的低下,这是一袭廉价的但是叫人看不透的大衣。在办公室里,他以出色的成绩掩盖他那受过损伤的青春遗留的流脓流血的伤口:贫穷潦倒和受人施舍戕害了他的青春年华。不,他不愿为了金钱出卖他这一丁点自由,他生活中这点不让人闯人的隐秘地带。因此,他冒着自毁前程的危险,找些借口,权充理由,拒绝接受这使人深感荣幸的邀请。 P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