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


作者:王勇向红丁     整理日期:2015-02-17 10:30:50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由中国糖尿病领域最高权威专家向红丁及中国9号健康首席健康顾问王勇共同完成,是一本内容全面、权威、实用的综合性降糖指南。本书将医生放在患者的角度,将医生在门诊中来不及告诉患者的糖尿病防控方法,以文字的形式悉数呈现给读者。本书介绍了与糖尿病相关的基本常识、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并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生活起居等多方面的调理,同时针对糖尿病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给出了防治手段及护理建议,厘清糖尿病患者心中常见的误区,解答糖尿病患者心中最大的疑惑。对糖尿病多了解一点,糖尿病便会离我们更远一点。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能更加积极、理性地看待糖尿病,做到心中有数,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将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及生命的威胁降至最低。
  作者简介:
  王勇,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先后任职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健康管理经验。现任职于中国9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从事专业健康管理工作。向红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央文明办及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糖友》杂志总编辑。
  目录:
  第一章认识糖尿病·了解它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战胜它
  糖尿病:生命的隐形杀手
  八大因素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能被根治,不要让虚假广告给病情雪上加霜
  糖尿病并非必然会遗传,积极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1型糖尿病:发病率低但有遗传性,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可防可控
  妊娠糖尿病:特殊阶段更要避免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疾病
  儿童糖尿病:预防肥胖和糖尿病必须从小抓起
  致命的并发症让糖尿病的可怕升级
  最容易被糖尿病盯上的五类人
  心理压力越大,得糖尿病的概率越高
  有迹可循:糖尿病发出的五大身体警报
  出现这些症状,赶紧查血糖值第一章认识糖尿病·了解它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战胜它
  糖尿病:生命的隐形杀手
  八大因素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能被根治,不要让虚假广告给病情雪上加霜
  糖尿病并非必然会遗传,积极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1型糖尿病:发病率低但有遗传性,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可防可控
  妊娠糖尿病:特殊阶段更要避免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疾病
  儿童糖尿病:预防肥胖和糖尿病必须从小抓起
  致命的并发症让糖尿病的可怕升级
  第二章诊断糖尿病·早发现、早控制,停住病情发展的脚步
  最容易被糖尿病盯上的五类人
  心理压力越大,得糖尿病的概率越高
  有迹可循:糖尿病发出的五大身体警报
  出现这些症状,赶紧查血糖值
  得没得糖尿病,科学的检查告诉你
  关于血糖检查,你要知道这些事
  “尿里有糖”不代表一定是糖尿病,尿糖没有血糖准
  维生素C会误导血糖检查结果,最好停服三天
  无症状糖尿病更可怕,定期体检是关键
  第三章糖尿病保健·向生活习惯要效果
  摒弃这四种态度,糖尿病就不敢乱来
  “八戒”教你饭后血糖不升高
  睡前做好这四点,血糖平稳睡得好
  别让失眠成为血糖忽高忽低的“帮凶”
  糖尿病也需要“心药”医
  赶走抑郁,莫给血糖雪上加霜
  “根治”之说不可信,理性对待保健品
  毛巾小学问大,生活细节决定糖尿病患者健康
  夏季血糖值普遍偏低,千万不可大意
  做好四件事,糖尿病患者安然度秋季
  三九严冬,糖尿病患者的五大保健要点
  第四章饮食降血糖·控制饮食是一切疗法的前提
  降血糖的第一要务:控制饮食,严格遵循饮食原则
  口味要清淡,血糖不跳高
  吃得“颜色丰富”一些,有助控制血糖
  心中有数最关键,关注每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避免过饥或过饱,少吃多餐很重要
  给生活来点“甜头”也无妨
  糖尿病患者须正确对待主食
  豆类食物:控制血糖的理想食物
  新鲜蔬菜:平稳血糖的明星食物
  水果不是洪水猛兽,怎么吃很关键
  牛奶好处多,糖尿病患者饮用要注意技巧
  可否饮酒因人而异,葡萄酒可以喝,白酒最好不要喝
  咖啡有望被“正名”
  适当吃点醋可抑制血糖升高
  妊娠糖尿病来了,科学饮食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从容下馆子有对策
  第五章运动降血糖·合理运动是带糖长寿的不二法宝
  考虑好运动前后的每个细节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让运动事半功倍
  走出五大运动误区,让降糖生活更丰富多彩
  过度运动,当心适得其反
  每天散散步,把糖慢慢“走”下去
  孕期适当运动可避免成为“糖妈妈”
  缓解糖尿病神经痛的三大运动妙招
  运动避开雾霾天,室内运动选择多
  做好充足准备,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开心出游
  第六章糖尿病护理先知后行,轻松应对各种异常状况
  坚持做好自我监测,不要怕麻烦
  懂得自我护理,做一名让人省心的“学习型患者”
  你不是医生,不能乱服降糖药
  胰岛素,你用对了吗?
  糖尿病腹泻小心“泄”命
  低血糖反应时,及时护理与救治很关键
  “苏木杰现象”:由低血糖引起的高血糖症状,忌盲目加药
  昏迷的紧急护理与救治
  致命的糖尿病性心肌梗死
  妊娠糖尿病患者:牢记护理要点,平稳度过特殊时期
  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没那么简单,悉心照顾很有必要
  第七章预防糖尿病莫让糖尿病盯上自己与家人
  做好这“四点”,助你远离糖尿病
  把好吃喝关,避免“病从口入”
  四种方式帮老年人远离糖尿病困扰
  科学补充孕期营养,不做“糖妈妈”
  预防越早越好,拒绝让孩子成为“糖孩儿”
  肥胖者碰到五种情况赶紧查血糖,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
  适当控制体重利于防病
  每日快步走1小时就可预防糖尿病
  瑜伽有益身心健康,还可预防糖尿病
  改掉不良睡眠习惯,让糖尿病渐行渐远
  心情好,糖尿病不来找
  构筑预防糖尿病的三道防线,让人人都远离糖尿病困扰
  糖尿病并非必然会遗传,积极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糖尿病的发生有着遗传作用的参与,但是,遗传因素究竟起多大作用呢?糖尿病是不是一种遗传病呢?前些年,由于我们以前见到的是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高,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认为糖尿病有遗传倾向。然而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医学界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英国一位医学家通过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长达20年的研究,于1982年总结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如果单卵双胞胎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那么他们中间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90.6%,而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54.4%,这就说明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要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遗传倾向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他也并非100%会患上糖尿病,事实上只有20%的概率得糖尿病;如果双亲中只有一个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糖尿病的机会就更少了,并且常常出现在下一代的子女中。其实,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你一定要了解,糖尿病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这种易感性必须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诱发糖尿病。曾经有一个网友非常担忧地问我:“我女朋友的外婆是1型糖尿病患者,有人说这种病会隔代遗传,那她也会有这种病的基因吗?我如果和她结婚,生的孩子也会患1型糖尿病吗?如果孩子真的患上这种病,能治好吗?有没有什么预防的办法?”我能理解他的这种担忧,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通过上面的介绍,我相信读者都已经明白了,糖尿病需要内在遗传基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并且这种遗传基因在2型糖尿病中起的作用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子女遗传了糖尿病(其实只是易感性),对她来说,尽管有这个基因,但是只要自己注意日常饮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不发病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不注意饮食习惯等等,那么她发病的概率可就大多了。因为对于糖尿病易感性高的人,只有在外界环境或体内变化的作用下,才可能诱发糖尿病。像那位网友的女朋友这种情况,遗传的可能性要小一些,我告诉他完全不必为这件事过多忧心,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日后她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患上糖尿病。至于结婚生的孩子是否会患糖尿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患上糖尿病,目前来说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更不可能根治,我们只能控制血糖。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做一些预防的,比如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过度劳累等等。所以,在此,我们有必要重复一下:糖尿病的遗传只是遗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虽然这是糖尿病发病的基本条件,但并非具备了这个基本条件就一定会出现糖尿病,只有在某些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参与下,才可能患上糖尿病。一般来说,超重、高糖饮食、感染、劳累、不良的情绪刺激、多次妊娠等,都是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因此,当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时,大家也不要消极悲观,他们的子女这时候更应该积极控制饮食,防止肥胖,这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办法。出现这些症状,赶紧查血糖值皮肤痒、外伤难愈合,考虑糖尿病先兆皮肤上是可以反映出很多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的。因为皮肤覆盖于人体的表面,可以算是人体最大、面积最广的器官,内脏的病变或多或少可以在上面反映出来。所以,从皮肤观察某些病症的信号,也是有理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表现在皮肤上的与糖尿病有关的印迹。●全身或局部性瘙痒这是糖尿病在皮肤上最常见也最典型的表现。虽然皮肤瘙痒可能是皮肤干燥或体液循环不畅导致的,但也常是糖尿病的警示信号。所以,我的一些患者是从皮肤科转过来的,他们往往体形比较消瘦,虽然他们自己感觉这是新陈代谢良好的标志。他们只是有一点烦恼,那就是有顽固的皮肤瘙痒,用过各种脱敏药物和外用擦剂都不见起色。结果,往往是体检或者意外发现空腹血糖非常高,这才弄明白,原来皮肤瘙痒是因为患了糖尿病后,皮肤脱水太干燥而导致的。因此,假如我们本身就是糖尿病易感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最好等到排除了糖尿病的可能,再去对症治疗皮肤病。不过,我们全身的皮肤面积那么大,瘙痒的部位也会有很多。所以,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瘙痒可以分为全身性或局部性,发病部位是不确定的,发病程度也不一致,但一般多发生在女阴、阴囊等部位,特别是女性外阴瘙痒更为常见。由于女性本身是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妇科炎症的,不少女性患者感觉外阴瘙痒难忍便去看妇科,往往能发现各种炎症,比如霉菌性阴道炎等等。这时候,她们一般会用各种栓剂洗剂等抗霉菌药物治疗,但不管怎样用药,瘙痒症状都有增无减。等到检查了血糖,才会发现,原来她们已经是糖尿病患者了。而且由于拖延了太久,所以她们的病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女性要注意了,假如我们有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不妨抽个血检查一下,不要讳疾忌医、自己买点洗液试图解决问题。●毛囊炎除了瘙痒之外,经常见到的症状还有毛囊炎。因为早期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已经比正常人高,皮肤组织的含糖量也高,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发生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毛囊炎。这时候,皮肤上会出现痱子样的炎症。这些痱子样的小疙瘩里面有脓液,触摸时会痛,把脓液排出后会愈合,但会反复发作,此起彼伏。毛囊炎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便会引起毛囊周围炎,也叫作疖,令患者疼痛难忍,而且会给真皮组织带来很大伤害。当然,更关键的是它背后的信息。●脱发,皮肤颜色变深除了毛囊炎之外,早期糖尿病还可能引起脱发,这是一种糖尿病造成的长期毛囊营养不良性脱发。它还可以引起腋窝和颈部皮肤颜色变深,这是因为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尽管此时的血糖并不高,但接下去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皮肤伤口很难愈合除了以上讲述的几种情况外,如果皮肤外在的感染、割伤以及瘀青都很难愈合,我建议大家也考虑一下是否是糖尿病先兆。因为血糖过高时,血液无法顺畅地流经身体各个区域,伤口愈合速度就会变慢。所以,对于我们皮肤上显示出来的种种信号,我们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容易患上糖尿病的人群,更应该格外关注,以便把糖尿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牙疼不是病”的错误观念可能耽误糖尿病的发现除了皮肤之外,口腔也会向我们发出很多关于糖尿病的信号,虽然看起来匪夷所思,就像有位患者问我的那样:“我只是嘴里难受而已,怎么就跟糖尿病扯上关系了呢?”这位患者本身口味重,特别喜欢辛辣食物。在三四个月之前,只要稍微吃点辣的或者微热的东西,他就感觉嘴里烧灼难受,像咬到什么硬东西磨破了舌头一样,虽然休息一会儿就能减轻,可是没几天这种感觉又会出现,对着镜子查看,口腔黏膜还有些红肿。这让无辣不欢的他很是恼火,无奈之下只好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已经可以确诊是糖尿病了。可是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口腔问题,怎么就患糖尿病了呢?还有的患者,坚信“牙疼不是病”,即便反复出现牙龈肿痛,刷牙时出血,也往往以为是上火,根本不去看牙医,更不可能来内分泌科问诊。结果,往往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有了糖尿病,这才找到牙周炎的根源。那么为什么牙周炎跟糖尿病扯上关系了呢?作为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牙周炎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是细菌侵袭和机体防御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之后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这是一种发生在牙龈、牙周膜以及牙槽骨的炎症,由经常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中的细菌引起的。怎么看,牙周炎都不会跟糖尿病扯上关系,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它们是有关系的。我们已经知道了,糖尿病主要的致病原因是葡萄糖利用机制发生障碍。具体来说,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主要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它和牙周炎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然后形成了一个我们相当不愿意看到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经常容易感到口渴,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唾液分泌量减少,这就会让口腔的清洁度比较差,自然容易引发各种口腔问题;另一方面,口腔中的部分细菌可以产生毒素,使胰岛素功能受损,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它们两个就这样相互作用了。因此,牙周炎也成为了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之一。所以,假如我们本身就有家族遗传史或者肥胖等容易诱发糖尿病的因素,如果明明口腔清洁状况良好,却还是有明显的牙龈发炎肿胀、牙齿松动,或者口腔有烧灼感、口腔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水肿、反复牙疼等,而且经过治疗还是常常复发,最好做一下血糖检查等,借此可以尽早发现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然后及早进行控制,不让病情恶化。把嗜睡当春困秋乏?小心糖尿病!前阵子,一位六七十岁的大爷拿着自己的检查单来到了我的科室,他告诉我,自己以前每天都睡得很少,也不觉得困,但是今年开春以来,发现自己在白天特别嗜睡,常常睡不醒。起初以为是犯春困,也就没放在心上。后来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眼看春天过完了,自己还是又困又乏,只得来医院检查,照了X片,拍了CT,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最后查血糖,才发现血糖异常,确诊患上了糖尿病。我告诉大爷,白天极度嗜睡与糖尿病确实是有紧密的联系。还好他来医院检查了,所以能尽早发现。很多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会认为嗜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想当然给病情的控制造成了多大的麻烦。为什么嗜睡会跟糖尿病有关呢?原因大致是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现嗜睡症状,是由于其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无法被机体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大量糖分从尿中排除,而人没有了能量来源,精神怎么能够好呢?而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往往会同时合并高黏血症以及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动脉供血供氧不足。我们知道,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大脑只要缺血缺氧,马上就会使人哈欠频频,昏昏欲睡,精神不振。所以,我想要特别提醒大家,所有的疾病都是预防重于治疗的。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大家要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当身体出现一些细微的症状时,我们就要及时引起重视,千万不要自己想当然地给出原因,或者胡乱吃药。除了嗜睡之外,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人群,由于自身血糖调节能力差,会在空腹运动后或吃饭时间推迟后出现低血糖,表现为手抖心慌、感觉脚踩棉花的醉酒样症状。如果你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查查血糖了。如果被诊断为糖尿病,就要尽量随身佩戴标明自己患病情况的卡片,以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可以得到及时救治。所以,对于那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青年人或者老年人来说,在春秋两季如果频繁出现精神不振、萎靡打哈欠、白天嗜睡的症状,或者总有种“醉酒”感的时候,可不要以为这一定是自己太累了或者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你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我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血糖。





上一本:宿命:孤独张艺谋 下一本:如果医生得了高血脂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的作者是王勇向红丁,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