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我在哈佛上大学


作者:石榴花刘鹏飞林蕾杨朦     整理日期:2015-01-02 11:37:18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并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走进世人梦寐以求的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他们最初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但是他们不甘平庸,不断超越自己,尤其是在每一个可以选择放弃的人生节点,他们以最努力的姿态笃定前行。虽然他们和广大的年轻人站在相同的起点,但是他们漂亮地赢在了转折点。每一位进入哈佛大学的学生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苦辣。
  《我在哈佛上大学》是11位哈佛中国学子他们奋斗与成长的故事,讲述他们是如何走过那些坎,同时又是什么在激励着他们一直向前,如何让梦想落地生根。在一般人看来,能来哈佛的学生一定是智商超群,一定是学霸。可是事实是,他们也是平凡人,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面临着一样的苦闷。学习被虐过,高考落榜过,申请被拒过,爱情失意过,工作绝望过,他们也曾迷失过。在历经了一番磨难之后,他们愈挫愈勇,继续坚持为梦想奋斗,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走进哈佛这所众多学子渴望深造的学府。同时,本书也会给读者还原真实的哈佛生活。
  作者简介:
  主编:
  石榴花,湖南省新邵县第八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及硕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
  三年级在读。
  刘鹏飞,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北京大学本科及硕士,哈佛大学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博
  士四年级在读。
  11位作者:
  钟嘉
  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浙江大学本科,中国科学院硕士,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分子流行病学方向博士三年级在读主编:
  石榴花,湖南省新邵县第八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及硕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
  三年级在读。
  刘鹏飞,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北京大学本科及硕士,哈佛大学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博
  士四年级在读。
  11位作者:
  钟嘉
  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浙江大学本科,中国科学院硕士,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分子流行病学方向博士三年级在读
  张瑞琪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清华大学本科,
  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
  夏颖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北京大学本科及硕士,
  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律科学博士二年级在读
  童瑫
  浙江省东阳中学,清华大学本科,俄勒冈州立大学硕士,
  哈佛大学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方向博士四年级在读
  周若华
  重庆市南开中学,哈佛大学本科,
  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卫生政策系博士三年级在读
  林蕾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哈佛大学硕士
  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内亚与阿尔泰研究项目历史学博士二年级在读
  黄炜
  江西省都昌县第一中学,北京大学本科及硕士,
  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经济系博士四年级在读
  底骞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北京大学本科,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
  张悦
  安徽省合肥一中,北京大学本科,
  哈佛大学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化学方向博士五年级在读
  梁泽偲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清华大学本科,
  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博士三年级在读
  杨朦
  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大学本科,南加州大学硕士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
  目录:
  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
  钟嘉:经历,是一种储蓄
  ——载着梦想用心生活,就这样遇见哈佛
  踮起脚尖的童年
  “小作家”与“数学困难户”
  我们浙大见——我的Z计划
  当主播,还是做科研?
  陪读的小花匠
  恩师一句话,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
  哈佛六城研究,我的新起点
  未被选择的路
  张瑞琪:“闯”出生活精彩
  ——从工科到商科,在哈佛商学院寻找新的起点
  高中赴美交换学习,激发求知欲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
  钟嘉:经历,是一种储蓄
  ——载着梦想用心生活,就这样遇见哈佛
  踮起脚尖的童年
  “小作家”与“数学困难户”
  我们浙大见——我的Z计划
  当主播,还是做科研?
  陪读的小花匠
  恩师一句话,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
  哈佛六城研究,我的新起点
  未被选择的路
  张瑞琪:“闯”出生活精彩
  ——从工科到商科,在哈佛商学院寻找新的起点
  高中赴美交换学习,激发求知欲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从工科到商科,关键时刻决定职业走向
  人生也要有策略,请你用“心”导演
  北漂3年,步入职场,真正成熟起来
  哈佛商学院——给自己重新定位的机会
  夏颖:越努力,越幸运
  ——哈佛让我的学术梦想生根
  15岁遇见北大,失败是第一份成人礼
  试水国际法年会,意外收获学界权威认可
  律所实习让我重新认知自己
  模拟法庭辩论赛,0+0+0=1
  求学哈佛法学院,为自己的热爱而努力
  童瑫:做好自己,等风来
  ——哈佛的魅力与给予
  留学美国,感受梦想的力量
  哈佛意味着机会和荣耀,而不是出路
  创业,过程才是奖励
  哈佛离你有多远
  做最好的自己
  周若华:失败的恩典
  ——高中赴美的迷失和哈佛毕业典礼上的启示
  高二赴美,巨大落差让我难以适应
  从波士顿到哈佛,找到归属感
  失败也是一种恩典
  因申请被拒意外加入理想团队
  良师助力博士申请
  真正的成功也许在预想之外
  林蕾:总有一种期待永不孤单
  ——在哈佛与时间赛跑,和知识同行
  有一种期待,始终不曾磨灭
  享受学习,收获的不止是成绩
  在研究中感受哈佛文科治学方法
  你的努力,生活会回馈给你
  只为与更好的我不期而遇
  黄炜:人生路上,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
  ——北大的“叛逆”学习和哈佛的“任性”求索
  从小县城到哈佛大学
  从物理学转入经济学
  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做学术需要执着而专注地求索
  把自己逼出舒服区
  底骞:每一个平凡的梦想都值得努力和尊重
  ——把握当下,哈佛博士梦不会太远
  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备战高考
  初入北大,放低心态
  怨天尤人不如奋起直追
  学习强者是提升自我的捷径
  决定转向公共卫生读博,计划疯狂推进
  我也开始在跑步机上看讲义
  合作学习,建立自己的哈佛圈子
  分解梦想,做更好的自己
  张悦:人生需要不断地奋斗
  ——燕园“科学”的传统和哈佛人对“真理”的追求
  对梦想的追求成为我考上北大的最好铺垫
  香港交换学习坚定出国留学的决心
  北大四年让我走得更踏实
  社团活动也是学习交流的重要部分
  成功需要坚持不懈
  梁泽偲:人生的每一段旅途都是在探索
  ——哈佛医学院的奇幻旅程
  未来的不确定,赋予我们人生无限的可能
  拥有一颗充满能量的强大的内心
  怎样才能去哈佛?
  从现在起重新开始
  杨朦:人生的奔跑,何时都不晚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少年学渣炼成史
  落榜高考,命运的耳光
  选择复读,重新塑造自己
  建筑人生,在深大起飞
  现实的嘲笑,在欧洲的迷失中成长
  初闯美国,在南加大埋下了哈佛的种子
  直面困境,在追梦的路上蜕变升华 
  精彩的哈佛,传达更多的却是谦逊
  未来,我希望过着辛苦但了不起的人生
  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并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走进世人梦寐以求的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他们最初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但是他们不甘平庸,不断超越自己,尤其是在每一个可以选择放弃的人生节点,他们及时扫描并清理心灵的垃圾,刷新自己,笃定前行。
  我有幸成为了这群追梦人中的一员,2012年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录取为博士候选人。一天,走在哈佛的校园,看到莘莘学子匆匆的脚步,我想,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哈佛梦,何不组织哈佛的中国留学生,聊一聊当年的成长故事,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梦想和经历呢?
  于是,我从哈佛校友里挑选了11位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学子,和我一起来完成这项颇有意义的工作,让大家看看我们是如何逆转人生,让梦想落地生根。虽然我们还年轻,更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是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渴望,相信我们的亲身经历,永不言弃的人生信念,以及永远在路上的奋斗精神,一定会感染不少读者朋友。
  在很多人看来,能敲开哈佛之门的学生,一定智商超群,一定是学霸,至少是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实际上,我们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也经历过痛苦和失意,学习被虐过,高考落榜过,申请悲剧过,爱情失意过,工作绝望过,总之,我们也曾迷失过。不同的是,我们虽然站在相同的起点,但是漂亮地赢在了转折点。即使不知道路该怎么走,即使也被现实无情地划伤,但是,我们仍然抬起头,直奔前方,因为生命依旧,梦想依旧。真正的勇士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怀畏惧却永不停步。
  我们不仅仅想与大家分享申请世界名校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帮助大家找到“在绝望的黑夜里相信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在苦难和逆境中寻找奋斗的动力,似乎更有意义。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砺,才有征服天堂的动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人间的绝唱。这世上没有过不了的坎,也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有时候,你必须跌到你从未经历的谷底,才能再次站在你从未到达的高峰。我们的亲身经历,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读完这本书后,请即刻出发。你跑得有多快,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坚持跑多久。人生如果是一场赛跑,比的不是速度,而是长度。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么曲折,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幸运一定会来敲你的门。
  石榴花
  2014年10月
  哈佛有多远(P88-P90)
  我在哈佛的两位导师Wei教授和Brooks教授性格不同,互相补充。Wei教授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格,要求学生的工作尽善尽美。Brooks教授非常有耐心,和学生开会的时候总会给学生很多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两位教授尽管行事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和兴趣,不仅要能够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还要有很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两位教授都非常鼓励学生自己发掘新的研究课题、方法,然后向两位教授“推销”,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推销的过程中,教授既考察了学生对于技术细节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在训练学生分析判断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这确实是非常好的锻炼。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挑战就是如何把一样东西“卖出去”,找工作是把自己卖出去,创业是把产品卖出去,其中的道理都是相似的。两位教授也非常开明地支持学生在学校期间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为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实验室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也都选修了一些其他学院的课,比如商学院的课程,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哈佛这些年,教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次向他们汇报工作都非常有压力,事先必须做好十二万分的准备。在导师的督促和帮助下,随着自己的成长和提高,来自导师的赞许逐渐多了起来。我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慰,直到有一天热泪盈眶。那是我博士第三年临近结束的时候,有天帮助导师筛选当年的研究生入学申请材料。我问导师想要招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加入实验室,导师说:“我就想再招一个你这样的学生。”(Iwantsomeonelikeyou.Iwillbehappyifwecouldgetexactyou.)
  每年的入学申请季节,哈佛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材料。以哈佛工程与应用科学院为例,2013年收到的博士生入学申请有两千多份,学院共从其中录取了不到200位同学。录取率约10%。这些同学中有46%的同学是国际学生,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
  哈佛是全世界学子的梦想,挑剔的选择过程一直以来让人们觉得神秘又好奇。今年我有幸受到导师邀请,帮助他一起筛选申请材料,因而能够有机会体会到哈佛教授选择研究生的要求和过程,看到一个申请者是如何从几百份材料中脱颖而出的。
  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在本科期间的成绩或者在硕士学期期间的科研成果,比如发表的论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条件。这些条件可以称之为“硬实力”。换言之,到申请的时候,成绩是不可以改变的,更不可能突击发论文。所以硬实力这一部分是申请者多年积累的结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申请材料上,没有太多可供修饰的空间。对于一个申请者来说,如果硬实力强,那么恭喜你占得了先机。如果硬实力不是非常出色,也不用妄自菲薄。
  除了硬实力,申请材料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是灵活的,我们称之为“软实力”。硬实力标明了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软实力则展现了你前进的方向。举个例子,几乎所有的工程类研究生院申请时都需要准备一份个人陈述(personalstatement),就是一份介绍自己的经历,阐述自己为什么要申请某个学校的材料。我看过的很多个人陈述都用了大量篇幅在介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陈述就完全变成了硬实力的一种延伸。硬实力强的人有更吸引人的经历,而硬实力不强的申请者,个人陈述也没有什么能够让教授们看了之后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于是,我和导师在审材料的时候,非常容易就能够辨别出一个出色的申请者和一个普通的申请者。普通的申请者就很难在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一位硬实力不强的申请者,必须要在申请材料,比如个人陈述中写出不一样的内容,展现出你的独特之处,而不是和别人硬碰硬。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研读教授发表的论文,去了解教授所做的研究工作。在个人陈述中,谈一谈你对于教授所做研究的看法,谈一谈你觉得这个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觉得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不要担心你的观点没有新意。事实上,只要你的观点有道理,把握住了学术前沿的脉搏,那么就会给你加分。教授不会期望你的观点前无古人,一下子照亮他科研的道路。教授看到的是你对于研究的热情,对于他的研究的兴趣。如果申请者对于研究没有热情,那么是时候退后一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美国念博士呢?
  当然,对于任何一所美国名牌大学来说,总是只有极少数的申请者能够如愿以偿。进不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学校并不意味失败。毕竟中国、美国有太多的好大学。同在波士顿这座城市,波士顿大学的名气相比于哈佛可能略逊一筹,但是我认识的很多优秀创业者都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美国的大学,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不同的机会。即便哈佛离你远去了,也不代表梦想离你远去。相反,梦想一直在你心里,等待一个机会绽放。
  我也开始在跑步机上看讲义(P165-P166)
  人都是有惰性的,当我2013年秋天来到哈佛大学的时候,以为可以从问鼎哈佛的艰难旅途中解脱出来放松身心了。当我看到第一个学期只有5门课的时候,更像是吃下了定心丸:我本科时候一学期12门课都能从容应对,何况5门课?我抱着自大的心态,超出推荐的学分要求,选了6门课。来到哈佛的第一周,我去学校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慢跑,看到旁边的同学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面前还放着笔记本或者讲义,他们在一边跑步一边复习“胚胎学”“表观遗传学”等内容。当时我在一旁不屑一顾:有这么忙么?
  虽然有前辈们的告诫,但是哈佛学习的忙碌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某一门课一周上课两次,两次课之间都有几十页的课前阅读内容,阅读完毕之后在网上还有“小测验”——这仅仅是每次上课之前的“开胃菜”。在每周上完共4个小时的课程之后,还会有“饭后甜点”——作业。作业不仅对课程内容有综合考察,还要求灵活应用,对已有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这还仅仅是一门课的内容。
  每周我的生活状态,就是从周一早晨7点起床之后,急匆匆赶到学校上清早的课程。接下来,一门课接着一门课,课程完毕之后是“绵延不断”的作业,我会利用哪怕10分钟的时间来掏出作业写上几笔,或者翻开课本看上几行。我知道,白天能多写几笔,多看几行,晚上就能在凌晨两点之前稍微早睡几分钟。这种战斗一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周四傍晚交完最后一门作业。我会像主持神圣仪式一样打开课程的网页,郑重地上传自己写了几十页的作业,点击提交,然后一种大功告成的喜悦传遍全身,然后我被随之而来的疲惫击倒在座椅上。我会休息一下,发个呆,嘲笑自己当初对哈佛的设想太美好而且太幼稚,然后,振奋精神继续开始写下一周的作业。
  这还仅仅是平时,到了考试周,生活就从忙碌升级为疯狂。期末考试,从周二到周四,我一共就睡了10个小时,吃了两顿热饭,考了4门考试,做了一个课程报告。我记得当时在公交车上,饭桌上,甚至在跑步机上,都在翻阅自己的笔记——之前我对哈佛学生一边跑步一边看讲义不屑一顾,如今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以前考试周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说:终于到假期了。而这次,我却面带倦容,身心疲惫,安慰自己道:终于活着熬过这个学期了。
  当然,周围也有些同学科研、学习、生活都显得从容不迫。他们不仅学习生活怡然自得,而且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不忙碌是一种能力”,忙碌说明自己时间安排不够科学,或者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例如,不忙碌的人能够早10分钟来到课堂,熟悉当堂课的内容,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已经进入状态;而忙碌的人上课才来到教室,忙着找座位,翻讲义,等进入状态的时候,才发现老师最开始的内容错过了,整堂课都在不断地追赶前面遗漏的内容,效率大受影响。那些在跑步机上复习讲义的同学,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妥善地安排时间,让自己从容不迫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上一本:阿里巴巴正传:我们与马云的“一步之遥” 下一本: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平和喜乐地成就事业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我在哈佛上大学的作者是石榴花刘鹏飞林蕾杨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