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自私:生命的游戏


作者:弗兰克.施尔玛赫     整理日期:2014-08-31 11:49:58

假如我们的大脑被一个邪恶的科学家从身体里切下来,放进一个泡满营养液的缸中,通过计算机输送的信号刺激大脑,让它感觉蓝天白云生活一切如常,我们怎么担保自己不是真的生活在这种幻境里?
  《自私:生命的游戏》就是要警醒我们,醒醒吧,诸位,我们落入了一个伪装得无比高明的陷阱!
  这个陷阱以人的自私为前提假设,将人性以一种大刀阔斧的方式作了删减,乃至个人特征已被层层剥去,精简到了只剩下自动机器一样的偏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计算。
  一个人的自我,仅仅成为一个界面,一个端口,人们通过它来操控世界,不过同样也可能被世界完美地操控。
  让有血有肉的人移居到经济学模型中,这根本不是经济学家的本意。但有谁能够断然否认人类天性中的“自私”基因?正相反,自私、理性,已经被打造成一条崭新的自然法则,大家早已把它当成了行为指南,就像下意识地跟随一台导航仪行动。
  有了计算机、互联网,依据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来演算人的特性,更会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将人的自主思维掩埋其下。更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已经入侵并征服了包括股票交易、政治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将要见证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模型用代码模拟现实世界,随后以此为依据,将自己变成现实。理论,不再仅仅满足于描述人类的自私特征,而是反过来,成批生产出自私自利的人,这个过程就好像预言的自我实现。
  这个最初并无恶意的模型,最终如何变成了一个陷阱?而且这个陷阱又伪装得何等高明?
  人类被植入了纯粹的利己主义和贪婪的程序,被制造成完全自私自利的生物;一个由利己主义组成的新的社会怪兽已然诞生,不信任和恐惧生根发芽。人类被解除了决定自己命运的责任,生命最伟大的游戏正在悄悄上演,但人类已经被排除在游戏之外……
  作者简介:
  (德)弗兰克.施尔玛赫(FrankSchirrmacher,1959-2014.6)
  毕业于海德堡和剑桥大学,拥有博士学位。1994年起,担任《法兰克福汇报》主编之一,曾多次获得德国文学和新闻领域大奖。《周日世界报》曾评价道,施尔玛赫是个“对题材具有天才嗅觉的执著报人”,《明镜》评价道,“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专业书籍作者,他是这个国家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媒体人。”其著述甚丰,前一本著作《玛土撒拉的密谋:颠覆老龄化社会的迷思》,主要关注老龄化社会的老年歧视问题,曾居德国非小说类排行榜第一名,德国2004年非小说类最畅销读物,迄今仍名列畅销榜前茅,已发行70万册,授权14种语言翻译,并为他赢得“黄金文笔奖”、“克林纳国际书卷奖”专业类书籍奖,以及“2004年德国最佳记者”的殊荣。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尽善尽美的游戏
  第1章/2
  离魂记
  军方正在寻求关于人究竟会以何种方式采取利己行动问题的答案
  第2章/9
  游戏
  经济学家给出了答案
  第3章/19
  预言
  所谓真相就是我们相信的事
  第4章/22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尽善尽美的游戏
  第1章/2
  离魂记
  军方正在寻求关于人究竟会以何种方式采取利己行动问题的答案
  第2章/9
  游戏
  经济学家给出了答案
  第3章/19
  预言
  所谓真相就是我们相信的事
  第4章/22
  怪物
  人人都在理性行事,可是突然之间,妖怪现身了
  第5章/27
  剧本
  “但愿一切顺利”——用影片的形式来描述金融危机
  第6章/38
  理性
  每个人都将成为自我的管理者
  第7章/54
  社会物理学
  平布雷先生发表谈话,敦促物理学家粉墨登场,到华尔街寻找机会
  第8章/65
  屠杀
  贪欲与恐惧足以刺激人们进行一场生命的游戏
  第9章/72
  血液循环
  在一台机器内部,这台机器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自然法则
  第10章/83
  神经系统
  人们头一回明白在世间行事,人并不需要身体,只需要坚强的神经
  第11章/92
  人形机器
  第一台自动机器刚刚组装成功,人就被拆成了零部件
  第12章/103
  头脑
  人类必须要符合机械化要求的标准
  第13章/111
  基因
  利己主义在遗传特征中独占鳌头
  第14章/115
  亲缘
  即便是大自然,也在以股市交易员的方式进行计算
  第15章/121
  精神分裂症
  比起耽于幻想的人类,这个世界更适合那些自私的机器人
  第16章/126
  闪电战
  自私的机器启动,就像教科书中描述的一样——战争开始了
  第17章/135
  政治
  如何将国家关进笼中
  第18章/145
  骇客帝国
  “你们怎么能创造出这样一个人”
  第19章/148
  心之眼
  符合市场规律的民主政治已经启动
  第20章/156
  最后的表决
  就在“自主权面临穷途末路”之际,这股神秘的力量将权力交回人类手中
  第21章/163
  大数据
  二号人置身直升机中,在每个人头顶盘旋
  第22章/169
  征服
  人类的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意愿,而我们正好知道他想要什么
  第二部分人类的优化
  第23章/176
  秘密
  生命游戏之使用说明书
  第24章/184
  成功
  上帝愿意你成为富有的人,你为什么不是呢
  第25章/188
  炼金术士
  把你的灵魂变成金子吧,因为你要加工的对象就是你自己
  第26章/196
  灵魂之变
  把生命当成失败的实验
  第27章/207
  限时死亡
  创造性破坏与工程师的艺术
  第28章/220
  再造工程
  被拆解开的人是一座金矿
  第29章/230
  你
  如何解读一个人的本质并将其市场化
  第30章/238
  大众幻想
  富足、所有人以及知识社会的财富
  第31章/250
  利己
  消灭傀儡
  附录/258
  证券交易市场人造代理的发展简史
  注释/261
  参考文献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正被卷入怎样的游戏?
  一个新的社会怪物正在逐渐成长起来,它身上充满自私自利,猜疑和恐惧,只懂得对他人作最恶劣的揣测。人们口中吐出的,再没有半句实情。
  --
  弗兰克.施尔玛赫的书读起来像是在不断警告,老欧洲的文化价值正在被硅谷和华尔街所破坏。冷战之后的人类关系被打碎成为一系列方程和博弈论场景,资本主义已然发展成为一个无限的信息市场。在这个不受控制的信息时代,那个人类永远追问的深刻问题——“我是谁”,越来越为数字世界所影响。数字化的自我在很多地方已然取代了真正的自我,后者日益感觉无力,原因在于它不明白前者是如何生成的。因而,有必要发起一场数字化的公民抗命,以防止公民被数字化自我所控制。
  ——胡泳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大商业评论》总编
  当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逐步替代了人脑无法迅速完成的系统分析的时代来临时,最可怕的是人对事物判断的能力也被没有感情的机器所替代了。贪婪会让机器吞灭人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正被卷入怎样的游戏?
  一个新的社会怪物正在逐渐成长起来,它身上充满自私自利,猜疑和恐惧,只懂得对他人作最恶劣的揣测。人们口中吐出的,再没有半句实情。
  --
  弗兰克.施尔玛赫的书读起来像是在不断警告,老欧洲的文化价值正在被硅谷和华尔街所破坏。冷战之后的人类关系被打碎成为一系列方程和博弈论场景,资本主义已然发展成为一个无限的信息市场。在这个不受控制的信息时代,那个人类永远追问的深刻问题——“我是谁”,越来越为数字世界所影响。数字化的自我在很多地方已然取代了真正的自我,后者日益感觉无力,原因在于它不明白前者是如何生成的。因而,有必要发起一场数字化的公民抗命,以防止公民被数字化自我所控制。
  ——胡泳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大商业评论》总编
  当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逐步替代了人脑无法迅速完成的系统分析的时代来临时,最可怕的是人对事物判断的能力也被没有感情的机器所替代了。贪婪会让机器吞灭人性。
  ——任志强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自私:生命的游戏》就是一部思想界的“黑客帝国”,只是弗兰克.施尔马赫在大声疾呼,别傻了,这不是电影,我们真的在一个陷阱里!全书读来跌宕起伏,20世纪以来的热门要素,华尔街、金融危机、大数据、冷战、新自由主义等等,在这本书里被浑洒自如地提及剖析。所以这本书的立意如此离奇,以致我们像看《黑客帝国》一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它引用的史实又如此翔实,让我们不能不打个冷战,重新严肃审视弗兰克.施尔马赫那个看似不着边际,实则意义深远的问题。
  ——余晨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
  《自私》一书读来犹如一部社会问题的悬疑小说。
  ——乌里希.贝克(UlrichBeck),《世界报》(DieWelt)前言
  我们的头脑已经变得无比简单。只可惜自己并未察觉。我们的行为,究竟有何动机?我们的喜好,理由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环套一环,几乎无人能够抽丝剥茧,替我们找出答案。甚至也未曾意识到,早就有人给了我们现成的答案。
  暂且忘掉你从心理学、脑科学,或是人生经验当中得来的那些知识,那些众说纷纭的,关于自身存在之谜的认知吧。不知不觉间,经济学家已经当仁不让地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地。
  正是为了简化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同时加快商业流通的速度,在我们生活的大幕背后,早已隐隐浮现出一个模型,依照这个模型,我们的生活正在不断地发生长远的改变。
  按照该模型的教导,人们可以让生活更为简便易行,获利更大、更多,前提是我们要假定,任何个人都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无一例外。本书正是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个最初并无恶意的模型,最终如何变成了一个陷阱。而且这个陷阱又伪装得何等高明。
  所有布下陷阱的人,都会做些这样那样的伪装。在丛林中,可能会往捕兽的铁笼上盖树叶,撒泥土,虽说是出自人手,让人看着也要足以乱真,仿佛浑然天成。而在人类社会中,有人索性把陷阱伪装成自然法则的模样。他们宣称“人是利己的动物”,并且从基因到道德,彻彻底底如此。一个经济学理论流派,借由现代计算机的帮助,已经把这个观点打造成一条崭新的自然法则。它开始隐隐进入我们的感知世界。
  现今世界,有相当一部分人确信,与从前相比,他们拥有更多自由、更丰富的选择。他们自认为,对某个理论是选择拒绝还是接受,最终决定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是实际上,大家非但在并不知情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这些理论,并且它们早已渗入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正在经历信息资本主义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的开端正尝试把世界转换成一种精神状态。它酝酿着一系列大计划、大行动。它不仅仅要解读,同时也要控制并且贩卖人们的思想。它希望能够预见风险,精确计算风险成本,乃至最终消除风险。它的头脑在无休止地转动,一刻也不停歇,希望能够发现人们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买什么东西,还有,心里正如何盘算下一步棋的落子之处,等等。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面对它的时候,碰上的总是一个相当完善的体系,近乎全知全能。这个完整的系统,索性剥夺了人们的权利,不再让人用别的方式来描绘周围环境或解读客观存在。它宣称,人们采取的行为,完全是他们着眼于自身利益的结果。
  信息资本主义根本无法理解随心所欲、“没有动机”的行为。即便是友谊、忠诚、爱情等价值观,在它的眼中,也必然具备理性的原因,全部合乎自利原则,绝对不能与个体的自身利益相冲突。正因如此,我们的目光所及之处,才会到处充斥着所谓的“激励机制”,奖励手段,从华尔街的分红,直至虚拟世界的勋章奖牌,甚至延伸到社交网络中对最私密的东西表达肯定的一个“赞”字。
  我们常玩的游戏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放式的,比如象棋;而另一类,像扑克牌游戏,则属于隐蔽型的,因为在这类游戏进行当中,任何人都不能窥探其他人的牌面。信息经济学与扑克牌游戏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个信息经济学的世界里,大家总是口不对心、言行不一,语言和行动完全背离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过,在这个世界中,只要我们假定,每个人的言行,统统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那么,他就都会变成透明人,再也无可遁形。正因如此,才产生了对信息的强大需求。出于同样的原因,才会出现迫不得已的伪装与掩饰、虚张声势的恫吓、假线索、烟幕弹。股票市场上,要么是金融算法小心地遮掩着交易买卖,目的是把闻风而动、来势汹汹的捕猎算法引入歧途,要么就是捕猎算法将海量的错误信息一股脑儿地端到各方大佬经纪面前,速度堪比光速,只为将股价推上巅峰。现实生活中,人们另行编造虚假身份,炮制出一份份Facebook个人档案,供人事总监或是银行人员核查。就连各国政府,也不断地释放错误信号,把水搅浑,令市场无所适从,陷入混乱。这是一个疑云遍布的社会,人们不但互相猜疑,甚至连自己都信不过自己。人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就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自己的教育背景、个人履历,乃至人生道路的本来面目,再也不是他心目中曾经的模样。
  承诺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可是问题究竟是什么,并没有人提出来;声称充分了解每一个人,甚至比他自己更加了解;预测他人的愿望,可是当事人自己对此还一无所知;建议应该与什么人为友。这一切,其实本质上与秘密警察的监控算法全无二致,秘密警察利用算法事先掌握的犯罪行为,恐怕连罪犯自己都还摸不着头脑。新的经济学理论利用计算机,并且借助数学工具,来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热衷于所谓的“囚徒困境”,这是博弈论原始场景中的两个人,他们一同面临被指控的命运,但是不允许互相交谈、沟通,他们能够做的只是在出卖对方的同时,为自己获取利益。在这场博弈中,背叛不仅仅是预料中的事,“背叛,作为一种理性的行为方式,是被人普遍接受的标准”。1
  结果可以证明,接触过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所有人类活动的背后,都是无从回避的自利逻辑在发挥作用,这样的世界观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大量自私自利的人。2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接触此类观点。置身其间,不管是在股市里,在职场上,在日常的沟通交流当中,还是在朋友圈里,信息的集中、分析和交换都要通过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来进行,计算机依据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来演算出人的特性,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信息资本主义不断地质疑着作为个体的人,质疑他们的复杂履历和个性品质,它刻意将实体经济套进自己的框架,而且正试图逐步改写宪法以及国际法的规则。
  不仅仅是个人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目前的欧元危机中,欧洲各国,以及整个欧洲议会的自主权同样遭到切割,这并非人为的失误,而是整个战略逻辑的组成部分。
  它借助一座纵横交错的迷宫,将人类的自主思维深深掩埋其下,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当作素材在计算机上进行加工,根据这台机器摆在谁的写字台上,结果可能是发动战争,可能是策划革命,要么就是创造金钱、财富,控制人心,也可能只是把上一回度假旅行的照片发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它貌似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可能在一夜之间令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停顿下来,也可能因某个人刚好凑巧接入了相关的信息网络,就把国之重器授予这个人。正因如此,大家都做好了准备去追随它,在封闭的空间中,在人造的光线下,暗无天日地游荡,并且心甘情愿地把它挖掘出来的暗道当作自己思考的结论。
  伪装一个陷阱,必须能够全方位地迷惑人的所有感官。狄德罗在他的百科全书中建议过,要尽量掩盖,或者消除陷阱里铁的气味,因为经验老到的猎物闻见这种气味,会联想到自己的毁灭。而一本现代标准出版物中,则会用完全事不关己的语气来描述这个捕猎过程:“无论是通过诱饵,还是利用它们天生的好奇心,都能将猎物诱入机器中。”怪不得,按奥托.迈尔(OttoMayr)的说法,engine(发动机)和machine(机器)这两个英文单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附带一些贬义,像手段、花招、策划,甚至阴谋诡计之类。3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机器,无疑就是电脑。然而机器本身是无辜的,完全要看什么人手中掌握机器,拿它派什么用场。就像目前的情形,是某些人先把人类的利己主义概括成一条公式,大家可以利用该公式,对整个社会进行计算。
  正是狄德罗本人,他把“布陷阱”的行为(而非陷阱本身)称作一门“科学”。布陷阱这一过程中的挑战在于,要抓的动物往往老奸巨猾,不会那么容易上当。想捕获猎物,就必须收集信息,同时还要伪造一些信息。陷阱中的诱饵,应该以小小战利品的形态呈现在猎物眼前。必须让狗熊、狐狸或是狼满心地认为,自己发了一笔意外之财。要想做到这一点,捕猎者首先要“极其细心地调查、了解动物出没的地点和规律,查明它们白天潜伏的地点,经常过夜的地方,还有平常习惯选择的每一条路径。”
  同理,要是设陷阱的人草率地定下诱捕的策略,未经深思熟虑,那么这个陷阱,恐怕根本就是徒有其表,毫无价值可言。最成功的捕猎者,全都擅长像自己的目标猎物那样思考问题;反之,那些成功逃离圈套,并不中计的猎物,则必然要了解布下陷阱、一心想要抓住自己的人,从他们的心态出发考虑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它属于纯数学的范畴,可以利用电脑编程,用计算机程序来表达:这一学说产生于冷战时期,人们将它称为“理性选择理论”,意即关于合理性行动的理论,它还拥有另一个听上去老老实实的名字“博弈理论”。
  极权主义体系,曾经高高在上地宣称,只有它才知道对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有利的事情,从而剥夺个人独立思考、选择与行动的能力。正是对极权主义体系的恐惧心理,经济学家作出了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假设,假定每个人都会去做对他自己最有利的事。后来,这一学说成了冷战期间最重要的战略武器之一,利用这一理论,西方阵营在超级大国间的博弈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但是,当前的事实证明,这个胜利并不意味着结束,而仅仅只是故事的开端。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游戏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与自己社会的博弈,却可能刚刚拉开帷幕。一位参与设计这个超级陷阱的设计师,也同意如下说法,对于这场新形式的生命对局游戏,它的游戏规则还需要我们去适应。为了赢得对局,大家有时候不得不接受类似的想法,比如“人类已被选中,成为整个宇宙的死敌”,等等。4
  有关本书的初衷,我再补充一句:是当前的危机触动我写下这些文字,不过,真正的原因并非危机表露的经济现象,而是在危机中呈现出的社会现象。危机本身只是征兆而已。这些征兆,不仅显示着市场的不稳定,同时也让人看到社会的动荡。此处的社会,比如说不同的市场和群体,都是以“经济人”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在我眼中,此次危机,实际上是信息经济学体系失灵的首个案例。
  我们眼下面对的这场风暴,并不仅仅涉及金钱、利润、雷曼兄弟的倒闭,或者是欧债危机,只要大家愿意,可以把这些事件看成事实真相中比较简单的一面,也是最容易分析和理解的一面。谁说得准呢?危机也许会解决,人们的生活又将重回正常轨道。
  信息经济学对情感、信任,还有社会关系的具体价值作出定量评估、估值的方法,就同股票以及商品的定价方式一模一样,况且我们拥有史无前例的技术手段,令估值结果日渐完善。在一次生意或者拍卖中,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从理性角度出发只考虑自身利益,有必要的时候可能会采取欺瞒的手段,但是这与下面的说法还是有所不同:社会生活的本身就已变得越来越像生意场和拍卖会,世界成了自我营销的场所,一切都遵照清晰的经济规律运行。猜疑、诋毁、虚张声势、佯攻牵制,种种手段简直成了标准规范,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安抚市场”。况且这一切不仅仅牵涉政府,实际上,它几乎以更大的规模介入了个人生活领域。
  这些规则全被写进了某个理论。它们以假说、辅助图表、模型的形式出现,假说或模型里的人都已经失去了精神特征,只具备数学属性。有一本书的扉页题词这样写道,“让有血有肉的人移居到经济学模型中,这根本不是经济学家的本意”,书中的内容却表明,事实刚好相反。5因为这些经济学模型本身变得如此生动、鲜活,大家已经把它们当成了行为指南,就像下意识地在跟随一台导航仪行动,可是它们大显身手之处远不止于此,正是这些经济模型,首次把人塑造成理论中描述的模样。在理论模型中,完全忽略了人们出于自愿而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欲望的种种情形,直接把人类概括成为自私自利者。
  这本书展开论述的基础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命题。几位经济学家中的叛逆者,近期再次进行了尤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题目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个标题意味着,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已经征服了其他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并控制了非经济学学科。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人们感受到的此种帝国主义,其实就是一切人和事的经济化。诸如《魔鬼经济学》之类的畅销书[或是行为经济学家的“助推理论”(Nudge-theory)]大行其道,绝非偶然现象。这些畅销书籍的核心在于另辟蹊径,描述一个充斥着日常生活场景的世界,一切观点都被拆解成一个个事关自身利益的小故事(譬如,“家长接孩子迟到,是否应该罚款,如果该罚,会产生何种后果?如果罚款金额不大,后果就是家长将会更加马虎,对迟到表现出越发无所谓的态度。第一,因为这罚款支出必须换回等值的权益;第二,因为罚款释放出了一个极端错误的信号,让人误以为违反社会规范的道德成本仅止于此”6)。这类图书的叙述方式极富娱乐性,同时,书中观点也引起了诸多争议,这些书的成功,正是因为涉及种种自我辩解的理论,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所有细节都已经被彻底地经济化,自私自利被当成理性行为最核心的部分,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理论依据,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但是,如此自我辩护的代价可谓极其高昂,正如捷尔德.盖格瑞泽(GerdGigerenzer)和内森.伯格(NathanBerg)在一篇有关行为经济学的重要论文当中指出,许多建议人们追求生命乐趣的人生指南背后,都隐藏着经过伪装的新古典主义意识形态——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之为新自由主义。7它不仅仅适用于行为经济学领域,而且同样适用于一切程序自动化的市场,从金融市场直到各种新兴的社交市场。
  不过,经济学帝国主义还是在不断努力去避免某个主流学派(尤其是那些盎格鲁撒克逊经济学家)完全控制这一领域的话语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最近几年来,很多人可能已经相信,不久之前还被奉为真理的若干模型,都有其软肋或硬伤。至于是否有必要考察一下信息经济学中两座最强有力的智性大厦——“理性选择”理论和博弈理论,可想而知,答案是否定的:这两座大厦不能碰,目的就是维护最后的结论,它们属于绝无仅有的理论,其他的理论无法与之相比。8然而,对于本书想要讲述的故事来说,这两个理论的意义十分重要: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缘何会认定整个宇宙都在密谋与他为敌,这种感觉究竟从何而来;冷战结束之后,一场新的冷战又将如何在我们社会的心脏拉开序幕。





上一本:心理学与工作: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导论 下一本:和珅:帝王心腹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自私:生命的游戏的作者是弗兰克.施尔玛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