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严歌苓中短篇小说自选定本中最独特的一部,《穗子》讲述了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是严歌苓自传式小说集。篇目包括:《柳腊姐》、《老人鱼》、《角儿朱依锦》、《黑影》、《小顾艳传》、《梨花疫》、《拖鞋大队》、《灰舞鞋》、《奇才》、《耗子》、《我不是精灵》十一部中短篇小说。主人公穗子成长中的各种人与事,儿时的亲人,少时的同伴,少女时的恋慕对象。《柳腊姐》:柳腊大概是中国最后一批童养媳,在作者笔下,其风貌、渴望、理想却与今天的女学生并无两样。《老人鱼》:穗子有个没血缘关系的“外公”本来是抗战英雄,却因为一堆勋章,遭来横祸。《拖鞋大队》:不折不扣的残酷青春代言篇,孩童少年狠心、不负责任地伤人,实在是世界一流,“她们”那些以恶报善的行为,几乎天下雷同。《灰舞鞋》:书中最长一篇,一个“很电影”的爱情故事,“文革”中一个文艺女兵小穗子懵懂的恋爱故事。在那席卷全国的动乱年代,15岁的小穗子爱上了22岁的排长邵东俊,但却不能公开表达,她就偷偷地给心上人写情书。然而邵冬骏却在分队长高爱渝的诱惑下背叛了他们之间的恋情。小穗子写给邵冬骏的160多封情书,也落入了高爱渝之手,并且被公之于众,结果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命运让穗子在痛苦的情感深渊里依然孤独和脆弱……叛逆的青春少女夹缠在乱世革命、动荡、毁灭和性启蒙之中,笔调却轻快简约。难得的女性视野、历史记忆与个人体验的结合,因为讲述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 严歌苓 1958年生于上海。作家。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 曾为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 1988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艺术硕士及写作MFA学位。 现旅居柏林。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妈阁是座城》 《补玉山居》严歌苓 1958年生于上海。作家。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 曾为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 1988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艺术硕士及写作MFA学位。 现旅居柏林。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妈阁是座城》 《补玉山居》 《陆犯焉识》 《金陵十三钗》 《赴宴者》 《寄居者》 《小姨多鹤》 《第九个寡妇》 《雌性的草地》 《一个女人的史诗》 《无出路咖啡馆》 《心理医生在吗》 《扶桑》 《霜降》 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少女小渔》 《天浴》 《穗子》 《白蛇》 目录: 穗子·童年 柳腊姐 老人鱼 角儿朱依锦 黑影 穗子?少女 小顾艳传 梨花疫 拖鞋大队 穗子?青春 灰舞鞋 奇才 耗子穗子·童年 柳腊姐 老人鱼 角儿朱依锦 黑影 穗子?少女 小顾艳传 梨花疫 拖鞋大队 穗子?青春 灰舞鞋 奇才 耗子 我不是精灵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 --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陈晓明 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著名评论家雷达 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著名作家梁晓声 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 --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陈晓明 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著名评论家雷达 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著名作家梁晓声 严歌苓为人物设计了基调,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志,走了自己的路,这种未知是阅读中最有魅力的。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 严歌苓的文字美得像诗,在她笔下,无论是食物或水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了生命。她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故事是绝佳的组合。 --BoeyPingPing 借着平易但有力的文章,严歌苓描绘了令人震惊的暴行与感官欲望。 --《旧金山纪事报》 她的小说是含情脉脉的,又是笔墨张扬的。她的小说中潜在或是隐形的一个关于自由的概念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个人自由。 --陈凯歌自序 我做过这样的梦:我和童年的自己并存,我在画面外观察画面中童年或少年的自己,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她的一颦一笑;她或者聪慧,或者愚蠢可笑。当童年的我开始犯错误时,我在画面外干着急,想提醒她,纠正她,作为一个过来人,告诉她那样会招致伤害,而我却无法和她沟通,干涉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把一件荒唐事越做越荒唐。 在这部小说集里,我和书中主人公穗子的关系,很像成年的我和童年、少年的我在梦中的关系。看着故事中的穗子执迷不悟地去恋爱,现实里的我明知她的下场不妙,但爱莫能助。看着童年的穗子抛弃老外公,和“拖鞋大队”的女孩们一块儿背叛耿荻,伤害小顾艳,面对人心向恶的社会和时代,她和她年幼的伙伴们以恶报恶,以恶报善,成年的我只能旁观。 穗子是不是我的少年版本呢? 当然不是。穗子是“少年的我”的印象派版本。其中的故事自序并不都是穗子的经历,而是她对那个时代的印象,包括道听途说的故事给她形成的印象。比如《梨花疫》中的男女主角,都真实存在过,但他们的浪漫故事,却是在保姆们、主妇们的闲言碎语中完整起来的。我写这两个人物时,只有对男主角的形象和性格的清晰印象,对他传奇背景的记忆。根据他的性格和背景,我找出这个爱情故事的逻辑,把当年人们猥亵娱乐式的闲话,拼接成穗子的版本。 史学家都不能对历史有绝对发言权,他们呈现给我们的历史,其实是他们版本的历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和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所记述的中国历史,感觉就不同了。再看黄仁宇 的《中国大历史》,你对同样的历史又重新认识了一回。史学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文学家。对于《史记》,从我个人立场,我更取它的文学价值。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有些自传性的作品对我影响颇大,像《荣格传》、《弗洛伊德传》、伊萨贝尔·阿寅德的《波拉》,等等。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每一步都折射出国家、民族、科学的行进轨迹。正是他们的个人命运把我和他们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使我对那些遥远的国度有了切肤的感觉。所以,个人的历史从来都不纯粹是个人的,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从来都属于个人。 应该说这部小说是最接近我个人经历的小说,但我拒绝对它的史实性、真实性负责。小说家只需对他(她)作品的文学价值负责。正如世界万般景色,给摄影家一半机会,给画家另一半机会。摄影家无奈之处,是画家得意之时,反过来也一样。从林布兰走向马奈、莫奈、梵高,是必然,人越来越把自己眼里的、印象中的、心灵深处的世界和历史当真了。 我只想说,所有的人物,都有一定的原型;所有的故事,难免掺有比重不同的虚构,但印象是真切的,是否客观我毫不在乎,我忠实于印象。 柳腊姐 不知上的什么肥让她疯长成这样,外婆事后跟自己讨论,也是跟穗子讨论。外婆的意思是十五岁一个丫头起了胸、落了腰、圆了髋,不是什么好事情。外婆知道许多“不是好事情”的 苗头,结果十有八九都不是好事情。对这个乡下远房侄子送来孝敬她的十五岁丫头,外婆连她手上挎的一个蓝布包袱都没叫她搁下,就开始了一项一项的盘审。上过几年学?一个字不识?你妈是“大跃进”过后把你给尚家做养媳妇的?饿饭饿死了你兄弟?外婆细声细气地提问,好像若答得她不满意,会细声细气请她就掉头回去似的。 穗子却不行了。叫腊姐的十五岁丫头有些要迷住她的意思。 穗子眼里她是戏台上一个人:喜儿、刘巧儿、四凤。戏台上才有这样一根辫子,根、梢缠着一寸半的红头绳。戏台上才有这样浓黑如描画的长眉秀眼,眼毛儿毛刷刷地刷过来刷过去。衣裳亦是戏台上的:深蓝大襟裤褂,领口、袖口、裤脚有根桃红的滚边。戏台上才有这样可身的衣裳,自初就长在身上又跟着身子大起尺寸,伏的伏起的起,成了她一层皮肉似的。七岁的穗子认为这个养媳妇腊姐是她七岁人生中见过的最好看的一个女人。七岁的穗子当然不知养媳妇是什么样的社会身份,她只认为腊姐大致是个下凡的戏中人。 腊姐来的时候是满街飞杨花的那些天。上一年收成后捂了一冬,脸捂白了,脸蛋才洗过一样发湿,还有两片天生的胭脂。对此外婆也说不是好事情。那是肺痨烧出来的。腊姐未来的公公,就是外婆的远房侄儿,是不敢瞒外婆的。他告诉外婆腊姐上一年咳了多半年,从拍的片子上看,腊姐的肺痨出三个小洞眼。远房侄儿一再声明,那些洞眼都对上了。外婆当然马上就明白,腊姐不是送来孝敬她的,而是来吃城里的好伙食,养肺上那些洞眼的。外婆叫腊姐 搬蜂窝煤,腊姐若在搓衣板上码上五层,外婆就会从手里的纸牌上抬起眼,说:“你搬一垛城墙呐?回头累出好歹来,是你服侍我啊,还是我来服侍你?”腊姐笑笑,嘴角下一边一个小窝。她说多搬些少跑几趟。外婆垂下眼继续和自己玩纸牌,慢条斯理说:“攒下几趟好跑医院,是吧?”腊姐的脑筋不晓得跟着外婆的话拐弯,又笑,穗子一看就知道她是没懂;是课堂上那种笨学生偏又碰上同她过不去的老师,给叫了起来,只能浑头浑脑地笑。 穗子与各种病都离得十万八千里,看上去却是各种病都沾边的。她七岁了,个头还是五岁,一头胎毛,面皮白得让人有点担忧。尤其不讲道理起来,太阳穴上那些蓝色的筋就会霹雳般欲闪出那层薄皮肤之外。这时腊姐就感觉穗子有性命危险,整个小小人儿糊在正月十五的蜡纸或细绢的灯罩里似的。腊姐这时是绝不敢惹穗子的,不仔细这盏精细的纸糊灯就要给下面那些铅丝般浅蓝血管捅破。穗子不讲道理的时候是没人来搭理她的,外婆摸她的纸牌,外 公抽他的香烟、锉他的钥匙、记他的柴米账,或去院子里巡逻,伏击那些围墙上爬来偷他两棵桑树上桑叶的野孩子。因此穗子不讲道理时是没趣的,往往也是自己下不了台的。这局面直到腊姐来了后才有改变。她不许腊姐像外婆、外公那样看不见听不见她的脾气,她要腊姐陪她不讲道理,伺候着她把一场不顺心从头到尾发作完毕。自来了腊姐,穗子便不再有下不了台的时候,腊姐会说:“好好好,就是我惹的,我讨厌,我唱黄梅戏左嗓子。”要是再效果不好,她便抓起穗子干细苍白也带浅蓝筋络的手,拍在自己脸上,算是穗子冤有头债有主她替穗子抽了那位冤家耳掴子,当然穗子的力气全控制在她手里,她是不舍得自己真给打痛的,她知道穗子也不舍得拿真正的耳掴子打她脸。总的来说,被父母遗弃给外公外婆的穗子若没有腊姐,是基本没什么伙伴儿的。父母给她买了半屋子的娃娃,以免穗子看透他们其实是害怕她对他们的纠缠。穗子有很细密的心思,一肚子是那种被冷落的孩子常有的鬼心眼,因而不久腊姐便发现穗子的不讲道理不是全无道理。穗子对腊姐说:“你是我的丫鬟。”腊姐高高兴兴地说:“好啊,我就是你的丫鬟。”这样日子就过成戏了,好就好在她俩都迷戏,都不想做自己,都想做戏里的人。父亲人不来,却是常常来些功课给穗子做,背诵这里四句那里四句,穗子根本不知自己背到肚里的是什么。但她知道不背是没有出路的,更讨不来父亲的关注,父亲眼里会更没她这人了。穗子在背诗背书时有副目空一切的样子,小小年纪要做老气横秋的事,自己都对自己肃然起敬。她现在背上一两段就对腊姐唤道“倒茶来”,或者“这里给蚊子咬了个包,给我抓抓”,或者“你怎么不给我打扇子啊”。腊姐就笑,配合穗子过戏台上的瘾。 腊姐教会了穗子玩那种乡下人的纸牌。外婆把一副纸牌从方的摸成了圆的,这副牌就淘汰下来,归了腊姐。穗子很快和丫鬟腊姐玩得旗鼓相当了,玩得也热闹,谁输了就在鼻子上夹个晒衣服的木夹子。穗子死活赖账,夹不到一分钟就有事情出来,不是小便就是大便。闹得外婆从她那坐禅般的牌局中分神了,说:“小穗子你这样同她玩,肺上早晚也要出来窟窿的。”穗子和腊姐学得十分彻底,摸牌手势也一模一样。先是要把拇指在舌头上蘸一蘸,再去拈 牌,彼此的健康也好,疾病也好,马上便错综交杂不分彼此了。腊姐听了这话会脸色黯淡一下,笑变得非常难为情。有一两次她对外婆嗔道:“人家哪里还有窟窿嘛!没看我五十斤一袋米扛起来都不要哪个搭把手。”外婆说:“一顿三碗饭,添饭也不要人催。”穗子看见腊姐的笑从难为情又变了,变成了脸皮厚的那种笑。她听出外婆有些过分,不过她晓得丫鬟腊姐吃得消这“过分”。 自从来了个腊姐,穗子妈便有正式封她为丫鬟的意思。穗子妈开始往外婆这里带大网兜小网兜的东西。外婆说什么时候学会走娘家带大包小包了。外婆当然知道大包小包是脏衣服、脏被单,送了给腊姐去洗的。腊姐不再有同穗子玩纸牌的工夫,常常坐在椭圆木盆边上,一块搓衣板抵住小腹,两只手泡得红酥酥的,终日在那里搓。她对穗子妈的衣服很感兴趣,从水里拎出来调过来调过去地看。尤其那些牵牵绊绊的小物件,她知道那是城里女人用来罩住奶子或兜住肚子和屁股的。很快她学会这些东西的名词:胸罩、腹带。腊姐把它们晒在院子里,对胸罩七巧板似的拼接而形成的两只小碗儿简直着了迷。城里女人的奶不是自由的,必须蹲在规定范围内蜷出规定的形状。腊姐知道那不会舒服,但不舒服是向城里女人的一步进化。 穗子妈浑身上下在腊姐看来都是微微受着点罪的:皮鞋是硬的,鞋尖鞋跟都让你走路不能太放肆;头发烘得略略发焦,每个发卷都不可随便乱跑,错了秩序;顶要紧是那胸那腹那臀,那都是守着一种纪律而该凸便凸该凹便凹。腊姐把穗子妈的这些个零碎小衣物拿到自己床上,铺在一张废报纸上,用支铅笔把胸罩不同形状的一片一片描摹下来。再去外婆盛旧床单、烂窗帘的竹箱去翻拣。唯一不会一扯就掉渣的料子是装白面的口袋。她用这面口袋照着报纸上描出的蓝图一片片裁剪起来。然后熬了两夜,完工了第一件成品。穗子见她吸一口长气把那叫胸罩的东西绑在了身上,给两个自由了十五年的奶子上了镣铐一样。面口袋上黑色的“中粮”字样一笔一画都不少,印在胸上。穗子觉得才两个月腊姐就已如此不要面皮,便对她说:“你好不要脸。”腊姐说:“那你妈呢?”穗子说:“你想跟我妈学?我妈是到办公室上班的,你在哪里上班的?”腊姐也意识到自己向城里女人学习的企图过分快也过分露骨了,耍赖皮地笑着说:“穿着暖和多了!”大夏天的说“暖和”,自己也羞死了,两手捧着胸前的左一坨右一坨的,佝身咯咯咯笑起来。穗子被她这笑弄得心里直痒,直想好好给她一通虐待,便上去揪了她的辫子,再去揪她胸口两坨中的一坨。腊姐给虐待得颇舒服,笑得浑身起浪。穗子便越发揪得紧,嘴里说,好不要脸,好不要脸。渐渐腊姐停止了扭摆,给穗子一手一边地抓、揪、揉。腊姐脸上的天生胭脂浓重起来。穗子力气差不多用完了,却仍不解恨地嘟哝:“好不要脸。”嘟哝得她自己眼里有了泪:腊姐明目张胆地学她的母亲,明目张胆地在两个奶上做功夫,实在是丫鬟造翻,实在有些不把七岁的小姐穗子放在眼里。穗子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受了欺负,丫鬟腊姐大胆无耻地亮出她咄咄逼人的身体是种猥亵式的欺负。穗子很恶心却又很心动,头一次意识到好看的东西怎么和无耻毫不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