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书海,你会为某本封面上印着凹凸传统中国剪纸形象的书籍而驻足吗?你会被书脊的筋脉暴露的质朴简装书籍而吸引吗?本周,201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在上海揭晓,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羽毛》、三联书店的《京都历史事件簿》、金城出版社的《黟县百工》等22种来自全国各地出版社的图书从325种候选图书中脱颖而出,并将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电子书外,另辟蹊径 “中国最美的书”以书籍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为标准,评选出中国大陆出版的优秀图书授予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自2003年设立以来,先后有11批229种“中国最美的书”亮相德国莱比锡,其中13种图书荣获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梅兰芳(藏)戏剧史料图画集》还曾荣获200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唯一金奖。 随着电子书籍及便携式移动阅读终端的快速发展,纸质书籍、乃至整个传统纸质出版行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在线网络阅读,或是花两三元钱将新书的电子版下载到阅读器中随时点看,成了好多年轻人阅读新书的方式。 “传统书较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在于其感性的表现方式:实物感和现实感。毕竟纸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载体。有人摈弃网络下载而选择购买图书,就是特别珍视书本持握在手的感觉:实在且耐久。”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乌塔·施耐德表示,在媒体不断细分,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纸质书完全可以发掘其媒体特性而获得新生,“有人摈弃网络下载而选择购买图书,就是特别珍视书本持握在手的感觉。较之以往,现在的读者对设计、装帧与质量的要求更为苛刻。” 或许,这不是图书出版业最好的时代,但这是书籍设计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书籍设计师们正是想通过自己的设计,迎接数字化的挑战,捍卫纸质书的地位,也为书籍开辟出新的境界。”乌塔·施耐德说,“一项注重传统纸质图书的设计、装帧与质量的竞赛对于图书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意义远在一个畅销书排行榜之上……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在于书所应带来的阅读的惬意。” 获奖图书无一字,惹争议 在“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名单上,确实出现过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双赢的案例。如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书内汇聚年近九旬的饶平如老人追忆六十载爱情的手绘漫画,书籍封面用大红“喜帖”装帧,既契合内容,又吸引眼球。该书畅销,除了内容本身感人外,喜气贴地气的装帧设计功不可没。 然而,在“中国最美的书”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看不懂”的书。2013年,著名设计师、图书策划人朱赢椿设计的《空度》一书入选“中国最美的书”,然后这部定价高达480元、全书没有一个文字的书籍却令受众大呼“高端的无法企及”。 据了解,《空度》全书以图片构成,讲述的是一条河的一天从清晨到晚上的变化。“第一页是黑的,什么都看不到,然后逐渐变亮。”而“中国最美的书”主办方对《空度》的设计评语为:“以黑白灰记录了一条芦苇边的小船从早到晚的色调变化,留白充分,令人遐想。快速翻动书页时画面会瞬间活动起来,犹如电影的镜头。动与静的奇妙结合,体现出了空灵的禅意。” “最美的书”市场上踪迹难寻 《曹雪芹风筝艺术》《不裁》《之后》《蚁呓》……这些曾获封“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书籍您阅读过吗,甚至听说过吗?这些最“美”的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们很少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即使是在出版界这些获奖书籍的影响力都是微乎其微。 “如果这些书在市面上看不到,甚至在网络书城都买不到,那么这些书籍存在专门是为了评奖?如果只是生产几本为了评奖,远离普罗大众和爱书人的书架、床头、车上,没有爱书人的手翻开它,这样的书做出来有何意义?”有网友质疑。 图书营销专家李鲆总结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标准还算多元,但入选标准仍侧重于概念、先锋、引领而非实用,大部分入选图书设计的出发点是艺术和美感,而非读者体验。这是它无法真正走进大众读者的根本原因。 “书籍设计都是为阅读书籍和领会书籍内容服务的。”乌塔·施奈德表示,“设计者虽然要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构思来确定书籍的外观,但他们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使书籍看起来更美观,而是为了使内容的传达更准确。” 书籍设计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它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书籍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个人才华的表现,更需要面对社会大众、面对市场的审视。书的内容和书的设计相互打磨,艺术设计与市场需要有效融合,最美的书最终才能成为最好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