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在中国是比较冷门的,至少在小编眼里是如此,因为小编曾经“有幸”在一段时间内每个星期都要做心理咨询,多少对周围人对待心理咨询的看法有一些感触——心里病不是病。这个情况与中国的历史环境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好书推荐为书友门带来的书单来自自心理科普家(其实小编没太想清楚怎样称呼她)简里里小姐。在书单里书友们可以看出她科普心理学的小成果——如何运用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其实心理学并不神秘,但也不普通。它并非只是“想不开”的问题,却也是需要我们学习而来的 。 80后的简里里曾经在一所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两年前,她放弃了这个长辈们看起来安稳的工作,开始创业,并为公众做心理学科普。她在豆瓣上写文章,就大众可能会绕进死胡同里的情绪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诸如:如何“违抗”自己的家庭,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舒缓抑郁情绪等等。最近,在心理学理论的背景下,她书写自己与世界讲和的过程,并将这些思考的结果集结为新书《你是一切的答案》。今天这个心理学书单,就是她为大家专门推荐的。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作者: 欧文·亚隆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译者: 张怡玲 出版年:2013 我给所有人推荐这本书。书是独立的小短篇,写给心理治疗师的。它教你跳出心理咨询的框架,看见一个人的存在。 它讲了很多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应与来访者之间保有的态度和关系准则:比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治疗性的行为,而非治疗性的话语”。你可以在其中窥见自己的人际模式,以及真诚和勇敢的样子。 《一日浮生》 作者: 歐文.亞隆出版社: 心靈工坊文化译者: 鄧伯宸出版年: 2015-2 欧文亚龙在80多岁时候接待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都处在他们的暮年,他们回顾他们的生命、面对死亡、衰老、未尽的热情,究竟还有什么在困扰他们呢? 一个60岁的老人来见80岁的治疗师。讲她20多岁时候的爱情,未尽的愿望,使她燃烧冲动的欲望。这一切都让你觉得,生活尽管漫长,仍充满希望。她临走时候,问治疗师说,我遇到问题,还可以skype你吗? 治疗师说:当然。不过请记得尽早,我已经老了。 《解忧杂货店》 作者: (日)东野圭吾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李盈春 出版年: 2014-5 这是一本小说。讲一些求助者和一个杂货店的故事。 主人翁不懂心理咨询,但是他抚慰人心。这里面有时空交错的、相互交集的故事,人生有很多无常,但是是那些人心里面的真诚,使得彼此相互扶持。 每个困难都有结局,即便你递出一张空白的问询,那也暗藏着希望。 《路西法效应》 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出版年: 2010-03 几十年前在斯坦福进行了一场“过家家”式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意外地展示出人内在的复杂性。你认为自己足够了解自己?你觉得你能掌控自己的行为? 这个实验颠覆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及人的认知。到底好人是如何成为恶魔的?它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人性。 《乌合之众》 作者: (法)古斯塔夫.勒庞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冯克利 出版年: 1998-01 一个经典的,了解自己和了解群体的书。 出版于 1895,作者是法国心理学家 Le Bon。Le Bon 在书中列举了群体往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冲动、易怒、不能理智思考。他观察到个体在一个群体中容易进入一个类似被催眠的状态。本书开启了“群体心理学”(crowd psychology)这一研究领域。 《思考,快与慢》 作者: [美] 丹尼尔·卡尼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胡晓姣 / 李爱民 / 何梦莹 出版年: 2012-7 作者是心理学家,但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里面有很多研究帮助人了解自己的行为。 书的主题围绕两种思维模式而展开:其一是 Kahneman 所说的 “快思考”,特点是基于本能和情感。其二是 “慢思考”,更有逻辑和刻意。书中介绍了两种思考方式各自的误区(cognitive bi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