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出版集团总经理吕建生2015年好书推荐: 1、在西方发现陈寅恪 陈怀宇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和赫尔德两人为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特别注重中国近代人文学术的世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的内容重点讨论了寅恪先生早期学术生涯及其学术成就中的一些议题,特别是寅恪与欧美近代思想学术传统的关联,同时也以寅恪和赫尔德的思想联系为基点,讨论了德国近代思想家赫尔德对中国近代人文学之影响。如以史料而言,本书旨在探讨西文文献中所见陈寅恪与中文文献中所见赫尔德;以主题而言,则试图重建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世界学术史上一些中外学者相互有所关联的链条。 2、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孙云晓 本书12章,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以及长达10年的教育部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主张在习惯培养上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3、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张文质 作为在中国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学者,作者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在各地做过上千场讲座,他的很多观点,如“教育的起点是培养‘正常人’”,“没有陪伴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已经成为无数父母的共识。 4、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罗志田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5、西方美学史(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 范明生 著 《西方美学史》(7卷本)为199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美学通史》(7卷本)的修订版,曾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主持下,经近十年的努力才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西方美学史著,在国内国际都是首创。以时间作为分期,分别为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十九世纪美学;二十世纪美学(上);二十世纪(下) 6、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精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7、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这一宏大理论背景中,重新探讨它的主题、体系特征和当代意义,力图用新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成果阐释已成为“常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系统论证了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与观点,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西方历史哲学、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胡塞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转变,并以此为马克思辩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解读。 8、哲学心语 陈先达 本书是作者具有自传性质的哲学随笔,作者对于自己平生学习哲学的诸种快慰、体味人生百般滋味进行凝练总结,风格闲淡疏朗,与论文迥异。上篇主要是对于哲学的学习、学问的研究、文化的传承等过程的梳理和对点滴感悟的采撷,给人启迪与思考;下篇主要就人性、情感、生活中的挫折及个人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却有哲思充溢其中,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9、洗耳恭听:读懂音乐大师 贺秋帆 收录8位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家近年来发表于三联《爱乐》杂志、《看电影》和诸多文学杂志网站等的爱乐聆听文字和古典音乐随笔,交织着经典细读与欧洲音乐之都的旅行,更有着对于82年代音乐狂热的深情回眸,拉近了我们和西方音乐历史的联系,呈献给读者以心灵史的阅读体验,感情奔放,生机盎然。 10、《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说(精装) 高毅 编 法国大革命史这门学问,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和政治紧紧缠绕在一起。《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其犀利的笔触,对“如何避免革命”这个问题做了开创性的思考,并试图通过探讨法国大革命这一典型个案来揭示一些历史教训,为人类如何避免革命动荡指出某些可能的路径。如今托克维尔研究早已是世界学术热点,西方学界有关《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研究成果异常丰富,本书从中优中选优,力求反映西方学界的权威视角与最新解读,同时加入中国学者的观察,期待有助于中国读者感受这本名著的超凡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