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网推荐的这个书单,是选自《社会经济史译丛》。简单介绍下这套书的选书宗旨与取向为:第一,在学科上并不画地为牢局限于经济史和社会史,也将选择与之相关的思想史、文化史,或以历史为取向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成果,更欢迎跨学科的探索性成果。第二,在研究地域和领域的选择上,将不局限于译者、读者、编者和市场自然倾斜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本丛书将力推西方社会经济史的前沿成果。第三,译丛除一般性论述的著作外,也接受史料编著,还精选纯理论与方法的成果。在成果形式方面,既选择英文著作,也接受作者编辑的论文集,甚至从作者自己的英文论著中翻译或加工创作的中文成果。在著作语种的选择上,除英文作品外,还特别扶植其它语言论著的中译工作。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杰克·戈德斯通 著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扫除了以往诸多对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错误解释,展示出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一幅清晰而可信的图景,让读者们清楚地认识到其实直到1500年时,欧洲仍然在众多方面的都落后于亚洲尤其是中国;而以西欧为代表的欧洲崛起并全面超越亚洲尤其是中国则是1800年以后才真正实现了的。对于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本书进行了多方面地介绍。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本书一方面广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宗教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中的重要学术问题都进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看得见的城市:东亚三商港的盛衰浮沉录》
包乐史 著
18世纪中国海外市场地位上升,从鸦片到茶叶,中国对全球消费品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Leonard Blussé以跨国界视角,透过三个关键城市描绘出东亚经济及文化的转变史。广州是外国商人在清帝国的号角港口。长崎成为德川时期日本的重要官方港口。而巴达维亚(即今印尼的雅加达)更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和中国海域的连接点,服务于荷兰在亚洲的整个海上贸易。 全球化的变迁使得垄断面临挑战,贸易通道在转移,新的参加者不断涌现。美国商船带着他们的全速帆船进行着最有力的进入。随着荷兰控制的减弱,巴达维亚失去了首要地位,长崎不再繁荣,虽然广州的地位还在凸显,但新视野下的各种港口城市在配合海上贸易的网络协作中发挥着以往所没有的作用。从新加坡自由港口确立到香港,上海,横滨等条约城市的兴起,传统的中国海洋贸易以及东亚与西方的联系已经永远的改变。
《历史上的理学》
包弼德 著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社会行为;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宋明理学之面貌。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科大卫 著
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说狐》
康笑菲 著
乡野杂谈、文人逸事与历史中的狐狸
狐狸是正?是邪?
狐狸精、狐妖、狐怪、狐魅、狐鬼、狐仙,中国历史中的狐狸形象多样,什么才是它的原形?
狐狸在中国历史中的形象是暧昧不明的,在文人笔记、传奇故事与地方志记载中,它有时化作年轻貌美的女子,以色诱人;有时是白发老翁,看似饱学之士;有时为祸害;有时却能施行法术行医助人,让人无法捉摸。老百姓对其又爱又怕,要不敬而远之,要不就小心翼翼地祭拜它……
作者细致地爬梳了各种文字史料,追溯狐狸形象在中国最早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而谈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全书文笔细腻,但浅显易懂,以优美的笔调形塑了狐狸在历史中的样貌以及这个“多才多艺”的狐仙于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文中所提及引用的资料多为文人笔记或传奇小说,读来轻松有趣、引人入胜,是一本结合了历史研究与乡野传说的人文佳作。
《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
苏基朗 著
本书旁征博引,涉猎引用古今中外史料,几乎将关乎中古闽南泉州的材料搜罗殆尽。作者将所有涉及闽南研究的文献划分为四大类:一是涉外关系资料,包括与闽南有关的涉外纪录、外交关系、外国人活动、居住区域、对外贸易等;二是高雅艺术资料,包括闽南地区的艺术理论、民间传说、文化遗产中的技术资料等;三是地方史资料,包括与闽南地方史有关的各种文献、当地学者的著述等;四是社会经济史资料,包括近期围绕宋元泉州社会经济、政治经济的各种研究成果。作者搜集和使用资料史料,完全超出了一般经济史或地方史研究的范畴,所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考证可信。此外,《刺桐梦华录》还绘制了不同历史时期与闽南泉州有关的数十幅资料表格和大小地图,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而直观的图例;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差不多成为研究宋元时期经济、社会、法律、建筑、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指南。
《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
卞历南 著
本书揭示了中国国营企业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单位制度,这并非单纯的外来之物,而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临强大的外敌侵略,在种种内忧外患的严酷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创造并不断完善的经济制度。它发端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兵器工业,最终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重工业与兵器工业中得以形成。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国营企业体制的根本性特征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官僚治理结构,二是独特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三是企业内部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与福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形成了阐释中国国营企业制度产生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兵器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扩张、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企业提供社会服务与福利、国营企业与“单位”的得名等七个部分来展开论述,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形成表明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特征。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
罗伯特·艾伦 著
时至今日,影响深远的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仍有不少蹊跷之处有待破解,为何这场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领域的巨大变革没有发生在欧洲或亚洲的其它地方,偏偏在18世纪的英国横空出世?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先生的这本新著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详尽揭示出这场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奥秘所在。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
托马斯·罗斯基 著
本书研究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半个世纪内的经济增长,主要关注现代产业的发展,即基于国外引进的产品、原料、技术及制度管理的经济活动。棉纺织厂、铁路及轮船运输、西式的商业银行,将在作为研究现代行业运转的典型例子在本书中予以考察。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政治与经济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规模与影响与同时期其他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如日本十分相近。
《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
赖建诚 著
本书所集的各篇评论,是作者对布罗代尔史学概念与著作的见解。第1章是总论,分析评论他的五个主要概念;之后的三章分论他的三部专著;第5章评论一本他写给高中学生阅读的文明史;第6、第7两章分析他的两本论文集;最后一章综述他的写作体裁。三篇附录分别评论他的两本较次要的书,以及两本关于他的传记(这是了解他的生平、写作经验、学术行政的重要解说)。
在架构设计上,本书是属于“显微镜”式的写法(可以称为剖析),只限于布罗代尔的著作之内,分析的是布罗代尔的论述逻辑与洞察,不涉及他和法国史学传统或与历史学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那是“广角镜”式的写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他的两本传记内,或从本书引用的书目中找到许多相关文献。
《早期近代中国的契约和产权》
曾小平 等著
契约在早期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被认为仅仅处于次要地位。而本书所要展示的,则是契约在这一时期各种日常人际关系与交易构建中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当下学者而言,契约对日常经济活动中诸多细节所留下的记录具有重大价值。
本书的文章对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法律制度,特别是与契约和财产紧密相关的那些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就这些制度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运转有清晰的阐述。汲取对古老文档资料的新近研究成果,契约嵌入中国社会与经济生活,并在商品化的扩散中发挥了作用。其中,有两篇文章的命题涉及广泛:一篇是曾小萍力证强大的财产权利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中国传统;另一篇是欧中坦结合美国法学知识,针对中国比较研究框架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分析。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皮尔·弗里斯 著
世界史学家越来越强调跨社会比较的价值和必要性。对某个案例的简单一瞥和对不同案例的多视角研究,后者比前者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其解释也更具说服力。作为经济史学者,本书作者一直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没落的清王朝时代的中国饱有兴趣,作者试图通过本书的书写帮读者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对这两个帝国的历史比较,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九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在中国?并希望类似的比较能帮助读者发现隐藏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潜在机制。
《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衰落:市场化转型中政治、经济与计划》
彼得·罗澜 著
这本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和俄罗斯改革的差异。在作者看来,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失败的,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而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国选择的政策不同。俄罗斯选择了“大爆炸”式方法,即“休克疗法”。“休克疗法”代表了一种正统的转轨理论,认为经济改革的成功需要共产主义政治体制的改变。罗澜认为俄罗斯政策选择上的错误应归咎于西方新古典经济理论家,他们建议莫斯科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作为给予国际援助的条件的理论基础。中国与之不同,政策选择上没有听从国际组织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家的建议,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自主抉择,“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获得了成功。
《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
托马斯·莱昂 著
本书应用海关统计数据,揭示了茶叶在清朝、民国时期经济演进过程中的角色。作者首先收集和整理这些统计数据,然后分析当时统计这些数据的方法及数据的含义。并深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梳理海关的职能、工作程序,探讨海关职能范围的演变、执行的方法,及其相关记录的格式。本书旨在提供一种使用海关统计数据的指南,为如何利用这样统计数据,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统计数据来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个经典的示范。
《延续、偶然与变迁:英国工业革命的特质》
E.A.里格利 著
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变得更富裕,更长寿,人口流动性更大,更多人生活在城镇中而不是在农村地区。但是引起这些变化的经济迅速增长让许多同时代的人颇感意外,因为相比经济扩张的机会,他们对限制经济增长的严重约束的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代人的预期与现实成就之间的对比表现为一种有趣的悖论。本书探讨这个悖论并尝试提供一种涵盖工业革命在内这些变化的新“模型”,本书出版后获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
《美国小企业史》
曼塞尔·布莱克福德 著
本书追溯了小企业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美国经济的重大意义。小企业是美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整体代表。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商学院的教师开始了对小企业的新的研究。作为美国经济增长引擎的大企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衰退,因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又得到了重视,并被作为可能振兴经济的源泉。本书即揭示了小企业在美国的开始及发展,以及其成长的环境因素。并讲述了小企业对美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
《近代中国的条约港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表现的实证研究》
苏基朗 马若孟 著
本书通过对近代中国条约港出现、发展的研究,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形成中的作用,书中对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上海做了案例分析。本书意在阐述制度的发展变迁对经济以及社会的影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国内学界对条约港这一近代现代有更深切的认识。
《何以为家:全球化时期华人的流散与播迁》
胡其瑜 著
本书讲述了全球化进程中,华人移民在拉丁美洲、加勒比、东南亚等地区迁徙与谋生的曲折故事。这些流离播迁的人们,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参与塑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一进程持续数百年,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