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抗战书单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13:37:27
非主流的抗战书单推荐,抗战胜利70周年,对于那段历史,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见证和回忆。而修史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选择和淘洗的过程。所以,关于一段过去,不能仅看视角单一的记载。以下这些不同人群对于抗战的记忆,打开了主流叙事之外的其他可能,不太准确的记忆和充满个人情感的故事错综交叉,也许更接近所谓的历史真相。
1.一位上海老中医的见闻:《抗战时代生活史》 作者:陈存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作者陈存仁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不过他更为大众所熟悉的身份可能是1980年代周润发版电视剧《上海滩》的“特别顾问”。据陈存仁先生的子女透露,被定为“顾问”并未征求本人同意,不过陈先生得知此事后也并未生气。身为医生,陈存仁与上海滩的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这本《抗战时代生活史》记载了作者在上海沦陷时期的个人见闻,也就注定和官方所修的历史有不同的视角。书中既有国事的大跌大荣与普通人家的油盐米醋的交织,也有作者对当时政要和名流或丑恶或滑稽的入木三分的刻画,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
2.中国被虏劳工和女性的历史:《虏囚的记忆》 作者:野田正彰 译者:王希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那些成为俘虏以及被当作奴隶的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刻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此后,他们又是如何将他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创伤埋藏在心里而生活下去?这是日本精神病理学者野田正彰在本书中展示和探讨的内容,以期从个人的内在精神切入进行社会和历史的考察。作者在对中国被虏劳工和遭受日军蹂躏的中国女性进行了实地访问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并由此严厉地追问和批评日本社会对中国人的战争受害所表现出来的“无视与沉默的循环”。
3.慰安妇们的声音:《慰安妇研究》 作者:苏智良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3月
本书是中国学者利用中、日两国档案文献并进行广泛实地调查写成的第一部慰安妇问题研究的专著。作者苏智良是国内研究慰安妇问题的权威学者。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慰安妇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直到1980年代之后,当年的慰安妇中幸存的那些老人们有些勇敢地站了出来,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抗日战争是民族的受难史,也是这些妇女们的苦难回忆。
4.炮火和硝烟中的外国人:《拉贝日记》 作者:约翰·拉贝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
2009年,根据《拉贝日记》改编的同名电影让这本书获得了更广泛的知名度。拉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这本书就是一个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对于战争的第三方记录。作为一个德国人,拉贝的身份充满了矛盾和张力,一方面,他的祖国——纳粹德国也是侵略者;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他在异乡又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他和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等一道跨越着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硝烟和炮火中寻找着人性的位置。
5.中下层官兵和平民的经历:《抗战一瞬间》 作者:秦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5月
照片是无字的历史。这本书并不是一部关于抗战影像的全记录,它更多地反映了抗战期间中下层官兵与庶民的经历。由于照片所留住的是瞬间的情境,作者一改过去所习惯的依时间事件编排的做法,而以情境作为章节的划分,试图以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小情境汇集成大时代的洪流,流入今天你我的血液中。
6.老兵们的战争:《寻访抗战老兵》 作者:《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抗日战争是国家与国家的战争,更是一个个血肉之躯间的战争。从2005年5月9日到9月2日,《南方都市报》以“寻访抗战老兵”为主题,先后推出了60期特别报道,详细披露了60名老战士在那血与火的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采访到的这60名老战士的经历,基本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如果将60篇报道连缀起来,便构成了一部个人化的抗战史。以人物为主的叙述角度,使宏大的概念变为有血肉的故事,遥远的历史变为有声音、有呼吸、息息相关的人性。
7.一个抗战文物收藏者的私家史:《一个人的抗战》 作者:樊建川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0年8月
从一个人的藏品能看出怎样的战争?一个人的视角当然是不全面的,我们也许需要更多这样私人的回忆,才能拼出更栩栩如生的历史。这本书所收录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抗战文物收藏者的札记,更是个人披露日本侵华历史的证据,旁证中国抗战的真相。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有相当的历史研究价值。
8.人民的呐喊:《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 作者:笹川裕史、奥村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本书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大量的民众陈情书、诉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料,详尽描绘了那些受时代摆布、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在战时重负下的苦难,勾勒出了战时大后方基层社会的混乱及其变化,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和学术界的既存认知很不一样的大后方基层社会,揭示了长期战争环境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丰富了抗日战争的立体图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9.知识分子的运动:《西南联大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 作者:谢慧 出版社: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本书对西南联大在推动宪政运动中的作用做了较全面和较深入的考察。中国人对民主运动的各种要求,说到底是通过宪政形式成为确认的法律,所以合法的民主运动主要通过宪政运动来推进。作者以当年知识精英最集中的西南联大为载体,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分析、总结。抗日战争时期的宪政运动,成为中国政治的宝贵遗产,这是西南联大对于中国政治建设的贡献。
10.战地记者的一手材料:《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 作者:曹聚仁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作者曹聚仁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会战、台儿庄之捷。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曹聚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了八年抗战,随军走遍了大江南北,写下战地通讯无数,并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在抗战胜利结束后的1946年,这些材料即撰成本书。
11.抗战先辈们的家书:《抗战家书》 作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烽火数年,家书万金。《抗战家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1931-1945年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信纸上交织着铁血和温情的人性。
|
若本书不能下载,请微信扫描右下角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别院书香”,书友将给您分享本书。 若下载压缩包有密码,同样扫码关注,回复“解压密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