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访美,在西雅图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其中提到了很多代表美国精神的书籍,究竟是哪几本?你都读过吗?还有哪些书可以帮助你了解美国?“轻阅读”为你找到了十本书,看看你对美国究竟了解多少。
1、《光荣与梦想》
1932年,也是《光荣与梦想》一书所掀开的美国历史的那个年份,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年仅十岁,但这不妨碍他对美国此后40年间细致入微且独到的观察和叙述。《光荣与梦想》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被认为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美国断代史。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记录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典范,因为他讲述了从总统将军到贩夫走卒的生活;有人评价作者试图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情怀笼罩住1932到1972年的40年光阴;也有人认为这本书体现了文学青年在叙述历史的鲁莽……不管怎样,在出版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本以新闻笔触记录美国历史的书籍曾影响了无数的读者,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2、《美国人的性格》
当1943年费孝通到达美国的时候,他深叹这世界缩小得快,人们无可避免地互相接触,却还来不及认识到对面的人有和自己不一样的活法。他认为,“中美接触了这么久,竟其没有一本解释美国的书流传在中国读者间”。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冒着别人的指责发表这些文字,通过自己的缺点引起大家的反驳和更深入的文化分析,于是有了《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由《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组成,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作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更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是《乡土中国》。本书是另一个类型的作品,但相同的是费先生深入的观察和到位的表达。在他的笔下,你可以看到美国人富于激情、独立、实际、进取、乐观、敢于冒险、渴望成功、爱慕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以及这些性格如何带领美国人从欧洲弃儿走向世界之巅。
3、《常识》
《常识》收录了潘恩的《常识》和《美国危机》《人的权利》《地权正义论》的精彩篇章,是政治思想史经典著作。《常识》以先知般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为北美人民分析了争取独立,在新的原则基础上构建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潘恩高扬共和与民主的旗帜,批判封建等级制和君主政体,以无私热情和务实思想为民众提出了革命纲领,其影响经久不衰,有很强的可读性。《常识》出版后不到三个月,发行12万册。总销售量达50万册以上。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者听过别人谈这本小册子。《独立宣言》中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被《常识》以更酣畅淋漓的语调阐述过。潘恩充满激情的文字在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中国,林达被认为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被认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而事实上,林达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林达夫妇1991年移居美国,因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从1997年以来,林达先后出版了“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从边缘看世界》等书,行销数十万册,引起很大反响。林达曾说,不论一个大国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也是由平常人组成的。于是,在林达的笔下,“美国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5、《在路上》
《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小说描写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同实际生活中“垮掉的一代”相似,书里的人物也是一些蔑视权威、世俗、传统的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麦卡锡时代高压而沉闷的社会里,这些年轻人在美洲辽阔的大陆上疯狂地开着快车无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为他们在寻求本能的释放、自我的表达和精神的自由。《在路上》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一夜成名。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此书在出版后一直在美国和西欧国家销量稳定,曾被译作20多种语言。
6、《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19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本书分上、下两卷,并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上卷讲述美国政治制度及其产生的根源,分析美国民主的生命力、缺点和前途;下卷以美国为背景发挥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这部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作者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出身贵族的他借去美国考察颇受到欧洲各国重视的新监狱制度之机,考察了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在书中他写道:“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7《南方纪事》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并且成长在美国南方的瑞克·布鲁格,大部分时间都在报道美国的底层社会,对于底层,他怀着亲切真诚的情感。在这本书里,他以个人的成长为线索,刻画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内心感情和生活场景。如果书的推荐语里写到的,布鲁格“仿佛开着老式汽车,一边聆听着乡村音乐,一边领读者在南方小镇缓缓而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记录了美国四十年社会面貌的变迁,从棉花地到大都会,从迈阿密黑人运动到美军人驻扎海地,但书中没有大历史的芜杂和大人物的荣耀,唯有普通民众的欢笑与眼泪、卑微与梦想。作为《纽约时报》1997年度畅销书,书中娓娓道来的动人但不煽情的文风应该是最值得推荐的一大理由。在这一点上,中文翻译王聪也应该记上一功。
8、《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小说古典,高贵,深刻,悲壮,也是美国精神的充分体现。每个清晨驾舟出海、迎击人生风浪的人,都应一读。
9、《猫王》
“猫王”名叫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中国人熟悉的“猫王”是粉丝们为他起的绰号。闪光的紧身衣,夸张的现场表演,胯部的扭动动作,是人们印象中的猫王形象。20世纪50年代,猫王的音乐开始风靡世界。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与文化的界限,震撼了当时的流行乐坛;他是着迷于显赫声名的世界明星,却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手足无措。美国当代文坛杰出的女作家、著名短篇小说家鲍比·安·梅森在传记《猫王》中写道:猫王的个人故事,展现了他的个人身份与作为“摇滚之王”的公共形象之间的对抗。他一直竭尽全力试图成为自己心中的“超级英雄”,而这正是他人生悲剧的真正起源。
10、《世界秩序》
2014年,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在其91岁高龄时出版了《世界秩序》一书。书评人指出,《世界秩序》主要讲历史和理念,或许也可看作是基辛格职业生涯的告别演说。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的论述充满了辩证法和混杂性,例如合法性与权力因素之间的均衡、秩序与自由之间的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美国的领导地位与世界多元文明的共处等等,以至于过去他那个“冷酷的现实主义者”的刻板印象被冲刷掉不少。尽管自从教、从政以来基辛格的政治理念当中就含有不少理想主义因素和道德情怀,但公众对他眼花缭乱的外交把戏和在白宫里工于心计、冷漠傲慢的职场形象更有印象。于是基辛格只好不断地写书来洗刷恶名和争取良好的公众印象,《世界秩序》一书中也有这种痕迹,正如他曾经的老板尼克松总统在因“水门事件”不名誉地下台后,也是靠不断地写书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物的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