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从来不喜欢给孩子们死硬地拉个书单的。因为读书是件很个性的事,老师拉出个书单,潜台词就好像在说:这些书在所有书当中是更重要的。--这根本不合理,好书的标准不是它的经典程度,而是它是否真真正正触动了阅读者的心。 我觉得,推荐书单有两种好的方式:一种是从不拉书单,把相关推荐自然地融进课堂融进生活;另一种便是持续不断地推荐书单,不必本本经典,确认是好书、题材多元化便足矣。从前,我只去做前者,现在我决定实施后者。实施后者最重要的是持续,否则,所谓好书,也仿佛一洼死水。所以,目前预想,每月做一次推荐。作为孩子们挑选课外书的参考。 对于我推荐的书目,有“四不原则”: 不限经典名著,不碰中考范围,不必全部阅读,不分排名先后。 我承认,读书要多读 经典名著,但局限于此一定也是种病,就像对所谓权威的迷恋追随。最最重要的是,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不应算一种爱好,更应是现代文明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面对家长,我尤其要强调,任何一本书都不能帮助孩子们快速提高语文成绩,但只要孩子们坚持读好书,不仅在语文能力上会大大受益,对其综合智能的提升甚至一生的走向都会影响深远。 好了,不多说了,上干货 《天蓝色的彼岸》艾利克斯·希尔(英国)《荆棘鸟》 科琳·麦卡洛(澳大利亚)《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挪威)《荒野的呼唤》 杰克·伦敦(美国)《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法国)《窗边的小豆豆》 黑柳彻子(日本)《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西班牙)《哈利波特》 J.K.罗琳(英国)《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人)《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英国)《阿信》 桥田寿贺子(日本)《达芬奇密码》丹·布朗(美国)《三体》 刘慈欣《藏地密码》 何马《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悟空传》 今何在《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大秦帝国》 孙皓晖《三国演义》 罗贯中(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袁腾飞《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肖恩·柯维(美国)《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阿兰·拉金(美国)《牛奶可乐经济学》 罗伯特·弗兰克(美国) (以下为作者部分) 金庸(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白马啸西风)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墉(萤窗小语/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岁月/借我一生/千年一叹)赫连勃勃大王(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