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又是各种书单纷至沓来的时候。 有各路媒体评选的“十大好书”,有各种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必读书目”,也有各位名人的“独家推荐”,花团锦簇,让人目不暇给。 我给大家推荐的这份书单,既不权威高端,也不专业实用;既不献媚流行,也不专攻冷门,只是一份纯粹私人的品味。吃多了燕窝鱼翅、厌烦了快餐连锁,偶尔尝一尝路边小馆的私家菜,没准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滋味。 我读书并不足够及时,所以推荐的十本书里,只有两本是2015年出版的,大多是2014年出版的,也有更早的作品,但都是我从2015年读的151本书中仔细挑选出来的,是我认真读过并认为值得推荐的。 挑选的原则,一是写得好,二是好读,三是打动我。同时,注意了一下类别平衡,各类书都有一点。 “写得好”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去说它了。相比而言,“好读”是我更为看重的一点。作为一个打拼在职场的普通人,阅读固然是我们丰富心灵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是调剂身心的重要方法。我希望推荐的书,是能靠在躺椅上沐浴着融融春光舒舒服服地读的,而不是在寒夜枯灯前僵坐着死啃的,所以,既要有深的思想、好的文字,又不能过于学术、过于严肃、过于晦涩。 更重要的,这十本书都曾打动过我。或是被非凡的眼界、深邃的思想震撼,或是被新鲜的知识、独特的观点冲击,或是被细腻的情感、博大的关怀触动,或是被优美的文字、精彩的故事折服,读完这些书,总有一点什么,在我脑中刻下写难以磨灭的印记。 好书,一定是动人的。 闲言少叙,奉上书单如下:
1、《必然》
凯文·凯利 电子工业出版社
KK(凯文·凯利)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观察家和预言家。
在这本书中,KK给出了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十二个关键词,并描绘了一张关于未来的蓝图。
而我觉得,在这十二个关键词之上,更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本书,那就是“趋势”。
未来30年,除了这12个趋势会不断放大外,更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趋势。脑科学、量子物理等基础研究的突破,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环节的飞跃,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变化。无论是业态、思维、沟通、生活方式,还是经济形态、政治架构、组织模式,抑或是知识获取与生产方式、艺术形式、审美取向,甚至意识形态和宗教,都会出现无数种新鲜的形式,其壮观场景就如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我们也许看不清未来的样子,却可以知道发展的趋势。
KK通过本书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关于未来的科学预判,也是一种关于未来的哲学认知。
是追随传统还是拥抱未来?当屏读威胁了纸书,当使用取代了拥有,当共享模糊了隐私,当技术隔膜了沟通,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如何取舍?
作为一个既对传统文化非常热爱,也对新科技、新事物抱有极大好感的人,我想,既不过于兴奋,也不盲目恐慌,既不抱残守缺,也不杞人忧天,既不割裂传统,也不抗拒变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保有同样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拥抱那些必然到来的未知,珍惜那些永远不变的情感,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怀旧的创新者,这才是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
延伸推荐 《失控》(凯文·凯利,新星出版社) 《理性乐观派》(马特·里德利,机械工业出版社)
2、《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本足以刷新世界观的书。
事实上,这一命题已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的研究思路和范畴,作者大量使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博大的思想疆域里讲述了一个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哲学故事。
通过构建一个全新的历史划分法:“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作者描绘了人类的一种——智人,从动物到人再到上帝的过程。
而智人之所以能成为“上帝”,其实出于偶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智人会“讲故事”。这真是一个既精彩又玄妙的概念。国家、宗教、民族、公司、金钱,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居然都只不过是我们的想象和幻觉,是智人讲的故事,而正是对这些故事和想象的共同认可,使智人得以组织起来,力量越来越强大。
回答完“人来从何而来”的命题,作者留下了一个空间开阔的问题:智人成为上帝之后究竟会向何处去?我想作者对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我也有,但既然作者都不明说,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呢,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延伸推荐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吉林人民出版社)
3、《永恒的终结》
艾萨克·阿西莫夫 江苏文艺出版社
大神就是大神。
阿西莫夫构建全景式幻想世界的能力实在无与伦比,而且一本书一个新天地,完全不重复自己。《基地》里,他发明了心理史学,《我,机器人》里是机器人三原则,《神们自己》则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平行宇宙生命体系,每一部都是传世经典。
在这本《永恒的终结》里,阿西莫夫又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仍然是全景式的跨时空世界,仍然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仍然一以贯之地阐发着他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而且要知道,这是阿西莫夫60年前的作品!
我曾将《三体》系列与《基地》系列作对比,认为《三体》已超过了《基地》,但要拿刘慈欣与阿西莫夫进行总体对比,就算今年的雨果奖花落刘家,也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科幻,路还很长。
延伸推荐 《三体三部曲》(刘慈欣,重庆出版社) 《神们自己》(艾萨克·阿西莫夫,江苏文艺出版社)
4、《光辉岁月》
陈国平 东方出版社
一本评传体的书,讲述了五位美国黑人民权英雄的故事,不以深度见长,但写得很流畅,感情也丰沛,颇能给人力量。
最引发我思考的,还是小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和瑟古德·马歇尔这“三匹马”的故事。
三人同样怀着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伟大梦想,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坚守非暴力与不服从,一个游走在暴力反抗的边缘,一个则笃信法律的力量,他们立场各异,手段各异,相互不理解甚至相互攻讦。
但五十年后的今天再看,正是这种多元的努力,赢得了民权运动的伟大胜利,推动了美国的变革,并激励着千千万万后来者为争取平等与自由不懈奋斗。
放下此书,我又想起小石城事件,想起那张美国联邦士兵荷枪实弹护送黑人孩子上学的照片,想起黑人女孩脸上洋溢出的笑容,一股热血在我胸中升腾。
延伸推荐 《我也有一个梦想》(林达,三联书店) 《美国宪政历程》(任东来,中国法制出版社)
5、《1966年》
王小妮 东方出版社
一般而言,我是不大喜欢看书籍腰封上的那些溢美之词的。但这本书读完,我却发现刘瑜在腰封上的一句评价很能代表我的感受:“王小妮的文字轻得象雪花,故事却重得象岩石。”
11篇主角连名字都没有的短篇小说,一个不太远却有些陌生的时代。
关于那个年代的书,我读的其实不少,但都是些关于国家、民族、政党、群体、领袖、人民的宏大叙事、冷静讲述、理性分析。
而王小妮却用细腻的笔触、诗人的情怀和从容的态度,把那个年代里普通人的命运和心灵地展现在我面前,若即若离、若远若近,带给我极大的情感冲击。
我是在地铁上看完这本书的,当最后一个字淡出眼帘,我抬头望向车窗,站台上的人依旧行色匆匆,而我,早已泪湿眼眶。
延伸推荐 《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江苏文艺出版社) 《大动乱的年代》(王年一,人民出版社)
6、《八卦医学史》
宁方刚 鹭江出版社
书名起得有点问题,并不是真的“医学史”,而是几十篇与医学有关的历史故事,叫做《历史中的医学八卦》可能更准确些。
所写包括一战与西班牙大流感、埃及艳后与蛇毒、维多利亚女王与血友病、卡朋特与厌食症、吴佩孚与路德维希咽峡炎、张居正与痔疮等等,甚至还有李元霸与雷击、李小文与酒精性肝硬化,光看看这些主题就会觉得很有意思,文章写得也很流畅,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读起来既轻松又有收获。
这些故事,医生未必知道其历史意义,历史学家又未必知道其中的医学原因,所以当作者用八卦的方法将它们娓娓道来,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科普角度,都算得上是奇功一件。
延伸推荐 《上帝的跳蚤》(王哲,同心出版社) 《心外传奇》(李清晨,清华大学出版社)
7、《不诚实的诚实真相》
丹·艾瑞里 中信出版社
小时候跟父母撒过谎,中学考试抄过答案,大学为考研复习而旷的课够开除我好几回的,所以常常扪心自问:我到底算不算一个诚实的人?
谢谢丹·艾瑞里解除了我的担心,因为这本《不诚实的诚实真相》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欺骗行为,“我们都不诚实过”。
作者是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他在《怪诞行为学》中告诉人们“我们的行为是不理性的”,在本书中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行为也是不完美的”。
这可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观点,而是基于大量科学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
这本书告诉我一个道理,要想解决人的行为问题,除了道德教化、制度约束之外,还有一条途径可走,那就是技术变革。
行为经济学应该算是近年来对我冲击最大、影响最大的一门学科了,在此也强烈建议我那些在高校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们读读行为经济学的著作,当我们了解了行为的不理性和不完美,便可以在构建制度、加强规范的同时,尝试寻找一条技术取向的人事管理之路。
延伸推荐 《怪诞行为学》(丹·艾瑞里,中信出版社)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中信出版社)
8、《老味道》
汪曾祺 中国青年出版社
爱极了汪先生的文字。
他的笔触细腻柔软,一字一句,全是对生活的热爱。
如书名一样,汪先生的文字也浸透着老味道,工稳、老到、醇厚、绵长,时而顺达,时而深邃,间或飘过些狡黠。
就如同仿膳食府的名点豌豆黄,看上去朴实无华,入口却细腻绵软,淡淡香甜直沁心脾,滋味盈口,久不能散。
印象最深的是汪先生写干巴菌:“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又说,“干巴菌是菌子,但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油浸糟白鱼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清香气味。”
这样的文字读后,也只能是“半天说不出话来”了。
有的好文章,就像一锅老汤,食材是精彩的人生故事,用岁月当佐料慢慢熬将出来,端的是人文俱老,历久弥香。
延伸推荐 《人间草木》(汪曾琪,山东画报出版社) 《雅舍谈吃》(梁实秋,山东画报出版社)
9、《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邓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人学历史、研究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喜欢讲大词。
大词的优点是简化、概括,有助于认知、宣传和形成共识;缺点是缺少细节、分辨率不高,造成历史图景马赛克化,有时难免认鹿为马、菽麦不分。
针对“五四运动”这样一个著名的大词,邓小平的侄子邓野先生用简洁干练的文字,从国家外交和党派政治的视角,按照“内外博弈”的逻辑线索,围绕学潮与政争、内政与外交、道义与利益、策略与技术,做了大量史料挖掘、细节辨析和史实重建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到而有价值的观点。
所呈现的史实也许与我们的旧有认知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往往就是这样,一旦我们掀开了大词的外衣,历史就会展现出的充满细节感的复杂一面,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延伸推荐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唐启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策纵,江苏人民出版社)
10、《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戴维·埃德蒙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辆失控的电车飞奔而来,前方的轨道上捆着五个儿童,你有机会拉动拉杆让电车走向另一条轨道,但是那条轨道的前方上捆着一个胖子。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我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著名的“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电车问题”,但越思考,越糊涂。
这本书对“电车学”这个道德哲学的分支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做了全面的介绍和梳理,详细分析了“电车问题”及其若干变种,特别是介绍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电车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最新进展,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前,心理学与经济学联姻产生了行为经济学,颠覆了经济人假设,为经济学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同样,心理学、生命科学与哲学、政治学相结合,是否也能够颠覆我们关于“对错”的基本认知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起全新的行为政治学大厦呢?
我对此充满信心,并拭目以待。
延伸推荐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迈克尔·桑德尔,中信出版社) 《洞穴奇案》(萨伯,三联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