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读书的人都知道,一本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对于整代人呢?书籍能够改变未来么?纽约公共图书馆馆藏主任助理Miriam Tuliao,帮助我们列出了一个书单:25本扭转历史的书籍。从圣经到奥威尔的《1984》,这25本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本中国古书上榜。书单以英文书名首字母顺序排列。
《伊索寓言》(伊索) 据信成书于公元前620至560年期间
《伊索寓言》是故事的集合,目的是向听者们传递生活教训。寓言本身常常归功于古希腊的奴隶以及故事的叙述者——伊索(尽管对于寓言起源现在仍然存在争议)。
寓言故事本身现在依旧是重要的道德教育,并且在文学和俗语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披着羊皮的狼》,《狼来了》、《下金蛋的鹅》等等。
《论语》(孔子) 据信成书于公元前475至221年期间
这本书是语录的集合,还包含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何道德、善良地生活,孔子称之为“仁”。
现在,《论语》仍对东方哲学和伦理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
《安妮日记》(安妮·弗兰克) 出版于1947年
这本书是编译于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安妮在纳粹占领荷兰时期与家人一起躲藏了两年之久。安妮一家在1944年被发现并被逮捕,最后安妮在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死于伤寒。
自从《安妮日记》出版之后,它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至今依旧是二战欧洲战场最著名且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文献。
《孙子兵法》(孙子) 成书于公元前600至500年期间
《孙子兵法》是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孙子所创作的古代中国军事著作。它分为13个章节,每个章节都重点阐述战争的某个方面,比如间谍,敏捷的思维,避免屠杀和暴行。
现在,这本书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东西方的军事思想,以及商业战略、法律策略,甚至在运动竞技上如何打败对手的策略。
《魂归伤膝谷》(迪·亚历山大·布朗) 出版于1970年
《魂归伤膝谷》揭示了印第安人在19世纪后期的历史,尤其是美国政府的不公和背叛以及印第安人的被迫迁徙。这本畅销书从未绝版,并且至今已经被翻译成17种语言。通过政府记录和第一手资料,布朗揭露并持续揭露了为了“赢得”美国西部而进行的屠杀。
《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 出版于1848年2月21日
这本简短的书籍出自于历史上两个最著名的共产主义者之手,它讨论了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共产主义的巨大潜能。尽管它产生的影响不是立即可见的,但是宣言的战斗口号在欧洲、美国、俄国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共鸣,“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现在,这本书继续影响着政党,是世界各地研究的对象。
《英文大字典》(塞缪尔·约翰逊) 出版于1755年
这个选集包含了英语中4000条最具代表性的、生动以及历史上有趣的条目。它运用了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原著拼写方法和例子,横跨了时尚、饮食、科学、性爱等范围。《英文大字典》被简.奥斯汀、查尔斯.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众多人使用,不仅在古典文学方面产生影响,还持续为作家、学者以及出版商提供了革命性的英文应用方法。
《女性的奥秘》(贝蒂·弗莱顿) 出版于1963年
女性最终会变成自我满足的家庭主妇,当这个观念依旧被广泛接受的时候,贝蒂在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中挑战了现代的广告业、文化业以及厌女症,专注于美国女性的内部动荡。这本书引发了第二波女权主义,鼓励女性超越婚姻和生育所带来的满足感,挑战了传统父权的期望。
《广岛》(约翰·赫西) 出版于1946年
《广岛》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住约翰.赫西,它讲述了1945年8月6日原子弹降落在日本广岛后,六名幸存者的故事。他们的回忆充满了惊天动地的失去,恐惧以及勇气。
40年后,赫西回到广岛寻找他采访过的受害者并且了解他们的命运。这本书会继续影响未来几代人对于在战争中核武器的使用的考虑,以及核大屠杀最终产生的残忍的效果。
《另一半人怎样生活》(雅各·里斯) 出版于1890年
19世纪晚期对于纽约的工人来说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他们居住在肮脏的房屋内,记者雅各里斯用图形描述、草图、数据统计以及照片来向中上层阶级展现穷人每天面对的困苦状况。
《另一半人怎样生活》在下东区的学校、血汗工厂和建筑工地引起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它还是未来“八卦”新闻的基础。
《周易》 这本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至2年
也称为《易经》。《周易》被认为用于祭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的经典文本。
《周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儒教和道教共同的根基,现在依旧被世界各地的人用来占卜。
《女奴生平》(哈里特·A·雅各布斯) 出版于1861年
这本奴隶的叙事作品描写得如此深入,是因为这些都基于作者作为奴隶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当中记录了女性奴隶遭受可怕的性虐待:强暴、未成年便被迫发生性关系、贩卖自己的孩子以及女性奴隶和情妇之间的关系。
虽然《女奴生平》出版时正逢内战爆发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它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再度引起关注,作为性化和强奸女性奴隶的重要历史记录。
《屠场》(厄普顿.辛克莱) 出版于1906年
《屠场》生动描述了芝加哥工厂生活的肮脏——工人每天都要面对困苦的工作条件、恐怖的屠宰场、令人窒息的贫穷和绝望。
厄普顿.辛克莱是一名美国记者,为引起人们关注美国移民而写下这本书。《屠场》刺激了公众的神经,并迫使政府介入调查,最终促成食物标准法规通过。
|